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区块链应用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时间:2023-03-13 21:03:26 科技观察

两周前,区块链成为热词。上周,区块链概念股再次被基金炒作。在上周一罕见的“百股涨停”后,周二相关概念股开始出现分化。疑似蹭热点的后续品种纷纷走下神坛。2008年后,比特币的诞生标志着区块链第一个应用的正式诞生。经过几年的币圈、ICO(InitialCoinOffering)和链圈长期的技术蛰伏期,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各种区块链的实际应用逐渐浮出水面。同时,Libra的出现也加快了全球对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讨论和研究步伐。尽管如此,区块链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实际应用仍处于试水阶段。就金融等领域而言,区块链到底是什么意思?未来的实际应用前景如何?Libra打压下,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将如何发展?如何简单理解区块链?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它本身是一系列使用密码学产生的数据块,每个数据块都包含了多个交易有效确认的信息。如果想直观地了解区块链,支付宝的案例比较合适,已经多次用它来解释什么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比如你想用支付宝买手机,交易流程是:打款到支付宝-支付宝收到货款通知卖家发货-卖家发货-您确认收货-支付宝把钱寄给卖家。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你是在和卖家打交道,但是这个交易也涉及到第三方,即支付宝。因此,如果支付宝系统出现问题,交易将失败。去中心化的方式是你只需要和卖家交换钱和手机,然后双方都声称完成交易,流程就完成了。但去中心化后,整个系统没有权威的中心化代理,信息的可信度和准确性都会面临问题。这时候基于区块链技术,形象地说,账本在每个人的电脑上,也就是我声明我给了卖家100块钱,这个声明是所有用户都收到的。此支付操作不需要第三方参与。全网用户都知道我给了他100元,于是大家的电子账本减去我的100元,加100元给卖家。去中心化和加密是区块链的重要标志,因此原则上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技术安全。理想中的区块链虽然很美好,但区块链技术还需要在技术和规则上进一步发展,才能与现实业务对接。区块链所解决的所谓“不信任”问题,仅限于链上的区块数据。因此,区块链若要与实体业务打通,就需要进一步推动实体与数据之间跨域“游戏规则”的建立,这也是目前实际应用仅限于试水的原因阶段。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是不可否认的。与前两年的炒作相比,2018年是一个分水岭。2019年,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如何应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某个行业或领域的问题。比如食品溯源、司法存证、音乐版权等,还包括供应链金融的数据真实性,以满足金融产品的应用。目前,在汽车物流供应链领域,区块链的优越性逐渐凸显,并出现了一些实际应用。这个行业的痛点在于,整车物流的承运商很多都是个体户,卡车的通行费、燃油费、维修费、司机工资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货运往往计费周期长,资金周转容易出现问题,难以继续拓展业务。以前,银行很难接触到这些运营商。一是贷款金额太小(几万到几十万);二是难以对这些贷款申请进行专项调查,承运人也难以提供银行开户凭证、提交贷款所需的审计报告等。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云联盟-汽车供应链以“物流服务平台”为例,通过整车物流业务相关方的链上管理,汽车主机厂和物流总承包商可以在线下发订单和运单,各级承运商交接单、结算等业务数据可在线记录凭证、发票,实现上下游企业在线对账。金融机构可以根据链上记录的业务数据为运营商提供融资服务。简单来说,就是增加承运人的信用,让银行敢于为承运人提供金融服务。对于运营商来说,银行贷款利率从15%到18%降到了7%左右,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优惠;对于银行来说,他们只能向信用评级高(低于5%)的汽车制造商收取优惠贷款利率,现在这些公司为承运人提供担保,证明他们确实会向承运人支付一定数额的运费(应收账款))每个月,银行都更加敢于贷款给承运人,这相当于多赚了一笔利差。就整体效果而言,这种模式实际上降低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因为如果承运人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很可能会向民间借高利贷。目前,类似上述的区块链场景应用越来越多。海外探索利用区块链加速银行间交易结算区块链的另一个理想场景是银行间交易结算,摩根大通此前已在该领域进行了探索。摩根大通的银行同业信息网络(IIN)自2017年试行和2018年上线以来迅??速扩张。截至今年9月,已有包括德意志银行在内的400多家银行加入,其中超过65家已正式上线.IIN旨在利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复杂的跨境支付行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让资金更快、更方便地到达收款人账户,参与的银行也成为应用开发生态的一部分,各自可以开发满足自身需求的解决方案。具体来说,如果采用分布式账本,共享账本可以实现一秒对账,节省了大量的中后台人力,也节省了资金在途中的时间。在途资金不能产生利息,越早到账,越早释放资金。跨境汇款同样适用于联盟链场景。优点首先是时间短,因为不同于传统的支付系统,区块链上的交易和结算是实时的。其次,还可以降低汇款成本。但就区块链交易所而言,还处于研究阶段,实用性有待验证。此外,此前有报道称,全球多家证券交易所也在研究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证券交易的全流程,以提高证券交易、清算和结算的速度。问题是传统交易所技术实力强。上述消息表明,全球交易所更多在研究分布式账本技术对清算结算的潜在影响,短期内可能仍停留在试验阶段。传统交易所只负责交易撮合和确认。之后股票的结算是在结算公司,资金的结算是银行的事。“三权分立”模式历经坎坷形成。在效率上,上交所每秒交易量超过20万笔,完全可以承受T+0。如果用区块链,就是“三步合一”,不仅效率低下,还可能带来未知的风险。Libra的未来是不确定的,DC/EP不需要基于区块链。在谈央行数字货币之前,不得不提一下Libra。今年6月,脸书(Facebook)的Libra项目白皮书发布,轰动全球。Libra将构建去中心化区块链、低波动性加密货币和智能合约的综合平台,被称为区块链行业的颠覆性实验。但在7月,美国监管保守派已经开始好转。美国国会于7月16日和17日举行了两次听证会,对Libra提出质疑。主要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隐私,二是如何保证反洗钱,三是国家安全或如何防止金融体系受到冲击。尽管“天秤座之父”马库斯竭力解答问题,但他并没有消除这些疑虑。与大多数加密货币不同,Libra是一种完全由实物资产储备支持的稳定币(Stablecoin)。每一个新创造的Libra加密货币都有对应的一揽子货币和短期政府债券等价值,以建立人们对其内在价值的信任。然而,问题还在于如何管理资产价格的波动?如何真正保证资金管理的安全?它的观众能接受吗?一旦推出,将有可能冲击全球货币体系,监管围城可想而知。说到中国人民银行目前正在酝酿的央行数字货币DC/EP(DigitalCurrency/ElectronicPayment),它并没有像Libra那样使用真正的区块链。根据万向区块链邹传伟的研究,DC/EP可能使用基于UTXO(UnspentTransactionOutput)模型的中心化账本,但仍属于Token范式。这种中心化账本体现为由中央银行维护的数字货币发行登记系统,不需要运行共识算法,不受区块链性能瓶颈的制约。区块链可用于数字货币的确认和登记,处于辅助地位。之所以不需要去中心化,是因为系统是由中央银行维护的,其信用明显高于商业银行和其他私人机构。DC/EP中没有必要引入以区块链为代表的分布式信任机制,因此DC/EP使用中心化账本是有意义的。当然,基于UTXO模型的中心化账本也可以看做是“退化”的区块链(或者说只有一个节点的区块链)。用户需要使用DC/EP钱包,其核心是一对公钥和私钥。公钥也是一个地址,人民币数字证书存放在该地址中。该数字证书基于100%人民币储备发行。用户可以看到其他用户的地址,但不一定知道地址所有者的身份。央行通过央行管理的数字货币注册中心知道地址与用户身份的对应关系,但不一定是强实名制。就DC/EP交易而言,用户可以通过钱包私钥发起地址间的转账交易。DC/EP转账交易不像公链中的Token交易一样先广播到点对点网络,然后由矿工打包成块并运行共识算法,而是直接由中央银行记录在中心化账本中。尽管DC/EP还处于酝酿阶段,但各界人士也认为,“断直连”后,会对第三方支付(支付宝、微信)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DC/EP钱包所依赖的公私钥应用在知名度、用户体验、私钥安全管理等方面没有明显提升,就会有专门的数字货币托管和支付机构,这是一个私人机构参与DC/EP游戏的主要机会,场景的探索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