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共享单车和NB-IoT,他们的故事要从2017年说起。今年:2月,ofo、中国电信、华为签署共享单车应用合作协议,宣布联合推广NB-IoT——物联网智能锁研发。同年7月,中国电信在北京宣布NB-IoT商用之际,共享单车ofo再次受邀作为吉祥物登台,向整个M-IoT产业展示其前景作为NB-IoT技术的典型样本。然而,在2月至7月的5个月时间里,除了一些关于多商用的市场消息外,公开信息中ofo推出的支持NB-IoT的共享单车并不多。同样在2月,摩拜单车与上海移动、华为联合推出NB-IoT端到端应用。5月,宣布与四川移动、华为合作;与高通、中国移动研究院合作,开展国内首个eMTC/NB-IoT/GSM(LTECatM1/NB1和E-GPRS)多模外场测试。一个分享领域的新生,一个传播领域的新生,两人就像是各自领域的小火苗。当他们相遇时,他们形成了燎原之火。这把火先在中国点燃,最后席卷全球。这无疑是2017年最火的共享产品。后来,除了共享单车,同样作为代步工具的电动自行车再次在行业内引起震动。2018年10月以来,河南省郑州市陆续为全市约300万辆电动自行车免费上牌、安装NB-IoT定位终端“电车卫士”。电动车车主可以通过APP实时获取电动车的位置、电量、温度等信息。只是NB-IoT在共享领域高调开启后,市场并没有再有大动作,事情的发展显然没有往预期的方向发展。那么,当NB-IoT在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上的应用,偏离了最初的想法,这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思考?首先是成本问题。在共享单车发展蓬勃的两年里,NB-IoT模组的成本还是很高的。当时市场价格几乎是2G模块的三到四倍。物联网智能锁应用在共享单车上。二是不能充分发挥NB-IoT技术的优势。NB-IoT的优势在于低功耗。为此,NB-IoT技术减少了重传次数,设计了PSM模式,优化了eDRX模式。曾有无线专家指出,使用NB-IoT网络解锁至少需要5秒。如果NB-IoT终端工作在eDrx模式,那么用户解锁可能就要靠运气了。seconds”是可以的。而如果你保持一个长连接,保持一个不能掉线的通信链路,那么NB-IoT就完全没有必要了。也就是说,那个时候NB-IoT方案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在需要远程解锁或终端机动性的用户需求下,其低功耗设计成为了一个桎梏,从本质上讲,NB-IoT仍不能构成共享单车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三是配套系统产业链没有跟上,共享单车是典型的互联网+物联网行业,企业价值链主要包括共享单车的生产、营销、客服、IT系统、物联网运营系统等。共享单车火爆后,锁具制造企业紧急调整产能和制造工艺,共享单车运营商开始建立自己的运营平台,等等,着实让产业链上的企业措手不及。基于以上三点原因,NB-IoT技术在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上的应用一直无法实现大规模商用。放眼当时整个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市场,存在的问题不止以上三个。几年前,共享单车市场本身还不够成熟,商业模式也不清晰。众所周知,共享单车前期的盲目扩张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冲突。仅仅一年后,共享单车行业就出现了明显的萎缩,很多小平台被挤出市场,而一些大平台则先是放慢了扩张的步伐,然后退出了一些市场。立足当下:共享经济与NB-IoT的持续较量,将话题引到了“共享”这个词上,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第一,对于通用产品,使用权经常转换,比如自行车。这种共享形式就是现在常说的共享经济。二是一些专用物品数量少、专用性强,使用权转换不频繁,但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这是众所周知的租赁模式,但本质上也是共享。也就是说,普通租赁模式是典型的共享模式。共享经济带来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但实现这种好处的前提是物联网技术的保障。以短租共享产品为例:在没有物联网辅助的情况下,短租平台所能获得的汽车信息都是车主单方面提供的,对关键信息一无所知汽车性能和维护状态等信息。、租车人拿到车后,不能及时监控汽车的不当使用习惯;当车辆的各种设备具有联网功能并形成车辆数据共享机制时,可以监控车辆的初始状态和使用状态。更透明地跟踪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共享模式的风险。可以说,没有物联网,就很难有真正大规模的共享经济。共享的核心问题是对共享产品/资产的身份验证和资产调度管理,所以共享产品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一些物联网技术。NB-IoT在共享领域的主要作用恰恰对应于此:一是辅助电子认证。所谓电子认证,其实就是智能锁。基于智能锁,可以解决用户身份认证和计费定时等问题。在共享单车的发展过程中,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车锁。它不仅是新一代物联网智能锁的技术应用,更是共享单车企业竞争过程中的关键赢家。二是资产定位跟踪。生活中的资产定位追踪需求已经无处不在,共享产品的另一个物联网需求是终端产品的定位管理。GNSS技术可用于位置追踪,引入NB-IoT的作用主要是利用云平台进行管理。物联网的潜力在于对数据的挖??掘和利用,需要将大量设备收集的数据在线传输到云端进行分析,并基于数据进一步管理或提供服务。位置追踪应用也属于物联网的范畴,数据的集中管理符合位置追踪应用的特点。可以使用NB-IoT将位置跟踪数据从设备无线传输到服务器。虽然过去NB-IoT在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上的应用并不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NB-IoT在共享领域被“判了死刑”。据悉,北京、上海等地仍在进行NB-IoT共享单车项目的小规模试验。此外,在各类共享应用中,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并不是唯一的应用场景。目前市场上已经衍生出很多共享应用场景,如公寓/酒店、停车场、智慧物流、无人零售、车辆租赁等,涉及的共享终端包括门锁、空调、洗衣机、地磁、物流手推车、娃娃机、自动售货机、工程车租赁等。展望未来:共享经济体系与NB-IoT的机遇今年年初,国家信息中心共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报告指出,2019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328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直接融资金额约714亿元,较上年下降52.1%。报告认为,受疫情影响,2020年共享经济增速将出现一定程度回落,预计在8-10%之间。速度将保持在10%-15%的范围内。共享经济体系无疑是巨大的,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共享应用涌现,NB-IoT必将在这个市场趋势中分得一杯羹。为了提高对共享经济更多场景和应用的适应性,NB-IoT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进:2G模块。团体价格持平。至少目前,成本将不再是NB-IoT向更多领域渗透的障碍。从标准角度分析:R13是NB-IoT的基础版本,满足覆盖、时延、功耗、连接数四个方面的要求。可同时支持IP和非IP连接,还可以支持短信功能。R14在R13的基础上增加了定位功能、软件升级更新、峰值速率提升、多载波扩展等功能。R15进一步做了一些增强,包括进一步的功耗延迟、网络同步、测量优化、TDD等。据悉,目前正在进行的R16预计未来还会有进一步改进的功能,比如移动性。总而言之,标准的提升和技术的提升,让越来越多的垂直行业接受了NB-IoT技术及其产业链能力,并围绕原有产品叠加功能技术。尤其是在2G退网趋势下,NB-IoT逐渐取代了原有的2G相关应用。未来会有更大规模、更多类型的应用,包括更多类型的共享应用。写在最后,共享产品的长尾将受到两个因素的驱动:第一,二维码技术的普及和传感器成本的下降,使得轻资产配备物联网技术成为可能;二是低功耗通信技术的发展满足了长尾项具有数据传输量小、使用频率低的特点。可以想象,随着这两个驱动因素的不断推进,更多的长尾项目将进入共享经济的范畴,社会资产的整体资源利用率将得到快速提升。数据也将相应地整合。以NB-IoT为代表的低功耗广域网商用也在进行中。期待这项技术下更多的物品和服务能够进入共享经济模式,造福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