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不惜胭脂,细雨中独立》。想象一下,把这首诗读给一个智能机器人听,然后人和机器同时搜索图像数据库。这首诗最配的场景,会是什么结果?7月14日,在2021中国宁波新一代人工智能学术峰会(以下简称“学术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教授郑南宁交通大学的一位教授提到,在这个场景中,机器人会按照规则行动,从数据库中找到一张海棠的图片。海棠的叶子上可能挂着雨滴。在这个对比实验中,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一个可能的结果是,有人会选择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走在安静的田野小路上,天空下着细雨。这个实验提醒科学家“人工智能面临着如何将知识分配给场景的挑战”。郑南宁解释道。2015年以来,中国工程院批准启动重大咨询项目《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以潘云鹤等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启动了“人工智能2.0工程”。“过去人工智能1.0只研究语言知识,不研究视觉知识。人工智能2.0之后,深度学习解决了大量视觉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和在学术峰会上提到,人工智能1.0的梦想是将智能语言转化为图像,未来可以通过视觉知识等核心技术实现。.在学术峰会上,郑南宁分享了德国心理科学家2006年进行的一项儿童心理实验。实验中,一个成年人双手捧着一本书,正要放进书柜,却无法松开手。双手打开柜子。在房间的另一个角落里,一位母亲坐在她身边,旁边坐着一个1.5岁的孩子。孩子随便给个指令,孩子就跑过去,打开柜门,大人把书放了进去。“这个心理学实验对我们的人工智能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如何让智能系统具有合作性像孩子一样的行为。”郑南宁解释说,这个看似普通的心理实验,让科学家们开始思考,是否可以通过了解1.5岁儿童的大脑,让机器人拥有智能、灵活、合作的行为。人工智能2.0时代,“机器人大脑”被赋予了更多人性化的期待。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吴志强描述了一个智能化的城市生活场景。智慧城市,80岁的空巢老人如何安享晚年?人工智能系统一方面要做好健康模块的监控,包括老人特护、心血管和癌症专项监控等,另一方面要做好基础控制。生活状态,涉及膳食热量供应、生命危险警报、排泄物监测等。此外,“智慧大脑”还需要提供情感需求,包括支持老友互动、学习兴趣模块等。还将向外延伸,与楼宇、社区相连,实现家居设施维护、安防报警、防灾等服务。“智能机器可以实现自己的迭代、服务和维护。”在吴志强看来,不同模块的组合构成了具有整体思维的人工智能“大脑”。“目前,人工智能在处理一般性问题上已经非常成功,但在处理更大、更复杂的问题上,还没有找到打开复杂系统的智能钥匙。”中国科学院院士、北航教授郑志明被中国青年报录取·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关键是指理解非线性随机性在复杂结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系统。“人工智能面临不可解释性等重大瓶颈挑战,非线性问题是主要根源。”郑志明把非线性比作一座山,但是现在一些人工智能研究片面的认为线性加线性,一个加另一个就可以爬一座山,实现非线性,比如现在的深度神经网络,”这其实是伪-非线性。”在应用领域,人工智能的落地也面临着一些误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谭建荣提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制造业,形成智能制造。他认为,智能制造是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用智能技术解决制造问题。但“智能制造既不等于无人工厂,也不等于黑光工厂”。谭建荣观察到,有这样一种行业现状,就是为了在工厂内保持黑灯,达到无人车间的目的,他们在工厂外保持白灯的成本更高。近年来,在中国人工智能2.0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下,人机互联、混合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和信息产业应运而生,新一代信息化、物联网、物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领域不断涌现。信息技术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发展。谭建荣表示:“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驱动下,对制造业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科学家如何迎接AI2.0时代的挑战?”潘云鹤认为,与AI1.0的语言知识研究不同,AI2.0应该转向视觉知识的研究。这背后涉及到视觉知识的表达、视觉思维模拟,视觉知识的学习,多元知识表达。潘云鹤提到,以视觉图像思维模拟为例,人工智能2.0可以实现1.0无法实现的场景,即基于图像生成图片。关于智慧语。”潘云鹤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