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8月12日报道业内盛传,中国移动将旗下子公司中国铁通整体入股国家基站公司。忧虑。中国铁通整体入局基站公司真的对各方都有利吗?基站公司是中国铁通的“最佳归宿”?笔者认为不能简单下结论。铁通的尴尬中国铁通完成从中国的重组整合后,成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下辖的子公司。与很多人想象的相反,中国铁通并没有一下子变成“土豪”或“高富帅”。反而成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外婆不爱,舅舅不爱”的特殊存在。这种尴尬局面,内外兼修。首先,从外部因素来看,中国铁通对中国移动的整体战略助力有限。中国铁通与中国移动合并的初期,恰逢三大电信运营商完成各自并购合并,开始高举全业务化、ICT化大旗,多线作战,声势浩大。大张旗鼓。对于在移动通信市场占据明显优势地位的中国移动来说,固定通信网络和业务的疲软一直是挥之不去的“痛”。一方面,移动通信资费逐步下调,中国移动的利润增速也告别高速增长期。急需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带来更多收益;业务的“交叉营销”和“整合营销”频频奏效,使得中国移动需要更全面的产品线来应对和遏制竞争对手,甚至期望以相对丰厚的利润回击竞争对手的固网业务回报。但实际上,中国铁通对中国移动全业务战略发展的助力作用十分有限。由于中国铁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国铁通在固网管线资源、号码资源、社会渠道资源、积累的客户资源等方面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存在较大差距。固网业务上的“弱肉强食”不如靠自己的基站传输网络进行业务拓展靠谱,铁通只能成为中国移动避开“686号”的“招牌”。中国移动的“业务代理”。从内因看,许多历史遗留问题错综复杂,难以解决。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专业背景”相比,铁通背景的“成分问题”注定了其纠缠不清的命运。由于早期中国铁通与电信运营商的定位不同,中国铁通的人员来源和素质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存在明显差异。虽然中国铁通的团队中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如何接纳和融入他们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没有强制性的行政干预,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冒险进行改革。因此,中国铁通虽然名义上并入了中国移动,但一直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此外,由于中国铁通在管理运营方式上与中国移动存在明显差异,即使真正进行整合,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机构体系重组、接口流程梳理、跨界融合等问题。人员和职责的整合,难度可想而知。因此,铁通的整合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在中国移动4G开始蓬勃发展、固网逐渐成熟、“686号”政策约束被打破等客观环境的影响下,中国铁通未来如何寻求突破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未来何去何从市场运作的马太效应一直影响着竞争格局,中国铁通的发展轨迹也深受影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规律,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由于中国铁通原有用户规模较小,管道覆盖范围有限,客户市场较竞争对手难以达到中国铁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原有市场难以开辟新的战场。如果传闻属实,中国铁通整体入局基站公司未必是中国铁通的重大转折点。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基站企业仍充满不确定性。虽然基站公司已经挂牌成立,出资比例、股权构成、总体经营范围也已明确,但对基站公司未来发展最关键、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规范,如具体的业务流程、分成规则、收入分配等,尚未确定。未发布。这些关键因素将影响到中国铁通等各方的定位和战略,不能大意。同时,中国铁通在注资基站公司时,如何合理估计其资源价值,还必须考虑其他股东的意见。其次,中国铁通自身实力较弱,难以左右格局。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基站和管道资源比例来看,中国移动最大的优势在于基站资源,而中国铁通基本拥有管道和线路资源,而这些管道资源的公里数和覆盖范围很难影响固定通信服务市场的结构。因此,中国铁通进入基站公司后,其地位难以得到保障,更难以改变“外婆不亲、舅舅不爱”的尴尬局面。最后,加入基站公司后,中国铁通在体现自身价值方面遇到了诸多困难。首先,如果中国铁通整体成功进入基站公司,具体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哪些任务,如何与其他电信运营商的员工进行协调,都是未知数。由于中国铁通一直专注于固网业务,拥有多年经验的运营团队和人员,但在融入中国移动后,仍然没有机会涉足移动通信业务。因此,即使将中国铁通注入基站公司,按照目前的业务能力,也只能覆盖基站公司的固定管道业务。此外,中国铁通整体注入基站公司后,其业务性质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由固定通信业务运营向网络资源维护和服务转变)。因此,整体组织和职能面临根本性重组。并且团队还需要重建新的能力模型,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综上所述,将中国铁通整体注入基站公司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要实现它还有很多挑战需要克服。但对于中国铁通来说,这未必是推倒重来的机会。毕竟,中国铁通在整体通信市场沉寂了太久。通讯世界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