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9月13日报道:校园市场恶性竞争由来已久。为遏制校园乱象,工信部7月份专门发布了《关于规范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校园电信业务市场经营行为的意见》。然而,校园竞争的乱象并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日前,中国电信在南京某高校多栋宿舍楼的接入光缆全部被切断,数十台网络设备消失。这件事引起轩然大波,再次将校园营销的恶性竞争推向了风口浪尖。也引发了人们的一系列思考:校园营销的恶性竞争是否侵犯了用户利益?是否有损企业形象?是不是企业形象危机……用户被“绑架”有多尴尬?又是一个学年。不少同学怀揣梦想前来,却遭遇运营商校园营销恶性竞争的“闹剧”,成为“受害者”。日前,中国电信南京分公司光缆在南京一所学校被剪断。据初步统计,学校现有宿舍楼14栋,涉及服务对象1万余人。随后,中国电信南京分公司及时采取措施,全力修复,但部分修复的网络再次被人为破坏。谁知,在市场经济时代,用户就是上帝。但是一劳永逸,用户被卷入了竞争的漩涡。对于网络需求比较旺盛的大学生用户来说,无异于断粮。学生用户已经处于不利地位。在信息化校园建设中,学生享有网络正常运行的权利,在网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学生用户通过网络行使自己的部分利益。然而,事后中国移动既没有警告,也没有通知,甚至连合理的解释都没有。校园用户成为“刀下受害者”,利益被“绑架”。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刚刚形成的年龄阶段。校园恶性竞争屡屡发生,损害的不仅是用户的利益和感情,还有单纯依靠蛮力排挤他人的恶性竞争行为和思维。会对校园用户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名誉扫地,行业形象遭践踏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与行业的社会形象息息相关。国内通信行业经过长期的艰苦发展和积累,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形象。然而,近年来一系列引发消费者吐槽的话题,正让电信行业的形象每况愈下,美誉度和评价不断下降。更令人痛心的是,在校园营销大战中,一些电信运营商为了眼前的营销业绩和市场份额,不惜自毁形象、污蔑拆台。行业颜面尽失,颜面尽失。内部斗争永无休止的同时,外部竞争也异常激烈。近年来,随着苹果等智能终端厂商和互联网企业的崛起和壮大,以及三网融合趋势下广电行业的颠覆,电信运营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和挑战。在行业转型的现阶段,一些地方的电信运营商还在有限的市场中拼死拼搏,只会增加别人的笑柄,更谈不上塑造行业形象。因此,作为电信市场的主体,运营商如果不共同维护行业形象,不仅难以走出竞争的恶性循环,甚至行业的未来也堪忧。被批评,公司形象怎么说?如今,企业形象备受推崇,成为衡量企业是否足够大或足够强的标准之一。而且,它还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精神文化以及社会各界和社会舆论的接受和理解程度。然而,接二连三的“砍光缆”等恶性竞争事件,却屡屡暴露出个别地方运营商的弱点。本来,天下的繁华,都是为了利益,天下的喧嚣,都是为了利益。企业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企业从事市场经营,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起码的道德底线。司马昭之“断光缆”的想法是众所周知的。这种排他性的行为,已经显得有些迂腐可笑,甚至在社会上招致不少骂名。可见,企业形象的塑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就当下而言,混乱的竞争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大大降低了运营商的形象。综上利弊,校园营销的恶性竞争只会让社会反感,伤害用户,为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埋下地雷。尤其是在中国日益提倡法治社会的今天,这种校园恶性竞争可以说是违法、超越法律。优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