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小米手环成功的原因! “环环相扣”的营销生态链

时间:2024-05-22 15:32:59 科技赋能

2018年4月24日,一声惊雷,Apple Watch正式上市。

Apple Watch是苹果公司9月份发布的一款智能手表。

苹果一直是高端技术的标杆。

当苹果发布Apple Watch时,该产品被视为这家科技巨头继续前进的另一种方式,而不是仅仅依赖已经饱和的智能手机市场。

Apple Watch 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其他竞争对手。

其中,(三星)Android Wear出货量占全年总销量不到10%。

影响可想而知。

苹果再次引领智能可穿戴产品潮流。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智能手表一定是未来的方向。

就像手机一样,它们可能会成为人人佩戴的产品。

随着智能手机中的传感器和高计算能力成为常态,可穿戴计算机技术正在迅速发展。

预计到今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销量将接近1万台。

这也使得可穿戴智能设备成为电商企业的下一个战场。

小米一直是一家对市场敏锐的“狼性”公司。

2020年7月22日,小米第二款产品小米手环在小米年度发布会上亮相。

小米手环延续了小米产品一贯的高性价比,售价仅为79元。

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智能手环。

它承载着小米黑、橙、红、绿、蓝、绿五彩缤纷的心理营销生态链。

它将成为小米开拓智能穿戴市场的试金石。

关注刘德的人都知道,小米手环的79个隐藏秘密是一张情怀牌。

刘德是谁?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负责小米生态链业务。

在以小米手环为切入点构建生态链方面,他已经发布了“与李宁合作推出智能跑鞋”、“与支付宝合作推出智能手环支付”等大新闻,可穿戴设备可与个人绑定手环可以代替各种实体卡和优惠券完成各种场景的支付,在酒店办理入住而不是用房卡开门,甚至可以在电影院方便地取票,这样相信是每个人都渴望的。

总之,从小米做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苹果所宣传的小米,它的目标会是一款简单的智能手环吗?从智能手环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心理营销的端倪。

1、平台思维是打造产品的终极指标。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

目标是为各方创造一个双赢的生态系统。

平台思维发展至今,不仅着眼于企业间的共赢,也充分适用于产品系统。

据刘德介绍,小米手环问世前四年其实就想做智能手表,但后来放弃了。

原因是没有基准,因为苹果没有做过,也没有人定义什么是好的;因为苹果还没有做到,数量无法增加,供应商零部件的尺寸也无法提高。

因为苹果没有这么做,所以没有人教育这个市场智能可穿戴设备会杀死所有人。

事实证明,索尼、三星、夏普后来都发布了智能手表,但都没有成功。

做产品的时候,我们不能逆潮流而行,只能顺应潮流。

未来,小米手环可能会成为一个平台产品。

小米手环目前每月销量超过100万只。

如果一年能卖出1000万到2000万条手环,这样两年就能积累2000万基础用户。

如果有一天小米推出一款智能手表,这些基础用户中的一部分可以直接转变成手表用户,这样就可以确保手表之战取得胜利。

这是小米手环的一个战略思路,但却是一场大博弈。

好产品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发光,而是带动其他产品体系,创造各方共赢。

小米手环打造的平台不仅能完美过渡用户,也成为智能手机轻松借力的热门单品。

按照目前智能手表的发展趋势,短期内智能手机将是不可或缺的。

在这一点上,小米又取得了成功。

智能可穿戴设备越普及,就越能主导人口红利。

2、用户至上。

有痛点,才有临界点。

做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四个字:用户第一。

产品最重要的是创造用户价值。

如果你现在不知道如何赚钱也没关系。

没有用户价值,就没有商业价值。

将用户价值置于公司收入之上。

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目标是“用户”而不是“客户”。

公司通常在看到利润后就开始行动。

比如智能手表行业初期的索尼、三星、夏普都推出了智能手表,但都没有成功。

忘记概念,忘记大趋势,专注于解决用户的巨大痛点。

最好抓住总体强劲的势头。

而且是高频需求。

它必须在某一时刻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超出了用户的预期,就会被大众广泛接受。

好的产品会让用户离不开。

小米手环抓住了用户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需求痛点,它的迅速成功是有根据的。

1、79元 的实惠价格降低了试用门槛。

首先,国产手链的价格在500到800左右,进口手链的价格在800到1500左右。

智能手环对于年轻人来说确实是一个新鲜事物,高科技、时尚、酷炫、新鲜。

但当年轻人打听价格,说这个东西要一千块钱的时候,大家就会说,跟我有什么关系。

它的价格和痛点都是小众的,不是大众产品。

什么是“大众产品”?首先,性价比要高,人们尝试的门槛要大大降低。

1元和79元,尝试的门槛完全不同。

79 在这个谜团中,谁赢得了屌丝,谁就赢得了世界。

2. 50周超长待机。

提高使用频率,要从细节做起,从不显眼的地方做起。

普通手环待机时间短,需要一两周充电一次。

小米首先增加了待机时间。

我们已经基本做到了小米手环的待机时间,一次充电可以佩戴50天左右,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频率。

3.多种个人应用培养用户粘性。

我们想一想,什么样的设计才能让用户产生粘性?我们为手环添加了自动解锁功能。

将手环变成ID,佩戴手环无需输入密码即可自动解锁手机。

于是突然有一天你忘记了手环在家,不得不重新输入手机密码。

你会觉得很不舒服吗?这样,用户就开始变得有粘性。

也许你不知道小米手环支持定制,可以在上面刻字吗?您是否曾经觉得赠送一些东西会让您感到自豪?与李宁合作打造智能跑鞋、与支付宝合作开发手环支付,都是环环相扣的措施,以增加用户粘性。

他们每月使用它越舒服,使用它的次数就越多,并且越离不开它。

3、简约+极致,触动大众心智能穿戴刚刚起步时,智能穿戴设备的价格非常高,让年轻消费群体望而却步。

小米手环所做的就是想80%人的需求,去掉所有无用的细分功能,保留最基本的功能,这样才能真正适合80%人的需求。

聚焦量产,打造最大人口市场,享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口红利。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继制造业之后我们又一个可以享受人口红利的时代。

我们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主要国家出现在人口众多的国家。

台湾制造业如此强大,不可能成为移动互联网大国。

韩国人可以为中国人制造一个非常好的家电,但韩国人很难为中国制造一个非常复杂的打车软件。

因为在这个时代,只有自己本土的人才最了解自己。

这确实是中国创业的最好机会。

因为巨人的力量在这个战场上突然变得不可用,只有你才能了解这个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这个时代似乎为外部势力竖起了一道防火墙,让他们很难进入这个市场。

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

我估计这个机会会持续几年,所以移动互联网是一个享受人口红利的机会。

所以,小米所有硬件的定义都是基于80%人的需求,基于批量生产,基于最大的人口市场。

当一个产品是为 80% 的人定义的,它就变得简单了。

就像小米手环,如果你要针对百分之几的人,或者某个细分市场,人们就会对手环有各种各样的抱怨,说手环不够漂亮,尺寸不够小。

不够豪华、不够装饰等等。

产品在发展,服务也在发展,公司也在发展。

没有五年计划,没有人能预见未来,我们一点一点地修正自己。

不断的试错,不断的修正。

让简单成为最终目标。

用户需求一定是用户迫切需要解决的刚性需求和问题。

基于此,你就越专注、越专业。

简约意味着人性化,是人性最基本的追求。

越容易吸引大多数人的注意力。

心。

早在2016年,雷军就启动了“小米生态链”计划,这意味着他将在五年内投资硬件初创公司,初衷是在它们上面复制小米模式。

在推出米家品牌时,雷军表示,小米既要做产品,又要“做”创业公司。

被大众戏称为“百货店”的小米,在3月底首次宣布了其生态链的发展,并发布了新的品牌名称——米家。

这个品牌的推出也成为小米自主研发产品差异化的一种手段。

小米延伸产业链的方式是通过终端设备合作和开放。

与苹果的产品扩张不同,它更注重资本运作和创业公司的培育。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小米手环、小米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可以完全控制小米的其他硬件产品。

一条小米手环将带动“小米家族”环环相扣的营销生态链。

小米手环的魅力就在于它是生态链的另一个起点和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