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原稿]工业互联网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将成为趋势。全球知名研究机构IDC此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到2018年,67%的世界1000强企业和50%的中国1000强企业将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战略的核心;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的20%将来自企业数字化转型增加值。数字化转型将上升到宏观经济层面,改变企业经营方式,重塑经济格局。数字化转型实际上是将数字技术应用融入到企业内部管理领域和外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从而给整个商业价值链带来决定性的变化。那么数字技术如何帮助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呢?那么我们就要开始谈中国和台湾了。1、什么是中台?中台是一个新概念,却是一个老名词。我们只是在新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涵。这是因为在数字经济时代,IT建设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快速响应需求,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思路来建设IT。传统的IT建设方式采用创新的思路建设IT大规划、大建设、大开发。服务能力强,前端轻量部署侧重于标准化体系建设,不考虑大平台个性化体验,轻部署用大系统替代去中心化系统实现集成统筹规划,快速应用,快速迭代,重业务支撑,过分强调数据应用的完整和全面的数据标准化,复用率高。用户需要通过不同的入口访问IT系统。用户对IT系统中台的访问更多,通过业务、数据和技术的抽象,复用服务能力,构建企业级服务能力,消除企业内部各个业务部门和各级分支机构之间的壁垒,适应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业务多元化集团发展战略。基于中台,为终端客户快速构建前端应用,满足各种个性化特征的前端需求,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清晰路径。中台的定义:1.中台是一个企业级的能力复用平台,具有通用的能力,支持多种业务。核心是“功能复用”,建设“大、中、小前台”,满足业务快速扩张的需求;2.主要职责是汇总所有业务数据,协调各业务单元,提炼业务共性需求,支撑前后端业务快速发展;3、沉淀了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包括非系统用户),为基于大数据智能算法的全新商业模式奠定基础;4、作为业务服务商,不需要依赖业务的稳定性,而是需要不断为新业务提供能力支持。2.中台、前台、后台的关系要了解中台,首先要了解前台和后台指的是什么:前台:由各种前台组成的前端平台-端系统。前台是系统的前端平台,是与终端用户直接交互的应用层。每个前端系统都是一个用户接触点,即企业终端用户直接使用或交互的系统,是企业与终端用户的交汇点。比如我们日常使用的APP、H5端、PC端、小程序都属于前端系统。后台:由后台系统组成的后台平台。后台是指系统的后台平台,终端用户无法感知它的存在。后台的价值在于存储和计算企业的核心数据(数据+计算),如财务系统、产品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构成了企业的后台。基础设施和计算平台作为企业的核心计算资源,也是后台的一部分。但是后端并不是为前台而生的。因为前端的变化需要后端的变化来支撑,所以对后端的快速响应有要求。但是,设置后端的目的不是为前端服务。后台的价值在于存储和计算企业的核心数据,提高后台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系统的管理效率。此时,前台和后台就像两个速度不同的齿轮。前端需要快速响应前端用户的需求,强调快速创新迭代,所以速度越快越好;而后台面对的是相对稳定的Back-end资源,往往系统陈旧复杂,甚至受到法律法规、审计等相关合规约束,所以稳定性是重中之重,越稳定越好,而且速度越慢越好。因此,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前台+后台”的齿轮速度“不平衡”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为了改变这种矛盾的局面,适应需求的快速迭代,“中台”应运而生。中台系统就像一个齿轮,带动着前后台系统快速旋转。我们可以去掉后台的逻辑层,形成“前台(应用层)-中台(逻辑层)-后台(数据层)”的产品架构。在这种产品结构下,当前台的需求来了,中台可以快速响应,从而提高研发效率,降低创新成本。3.中台的分类中台是由多个相似的前端业务应用的共享需求产生的,所以首先提出的中台是业务中台,数据从业务系统产生,而业务系统也需要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可以将业务系统的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分离,由单独的数据处理平台提供存储和计算能力?这不仅简化了业务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也让各个系统可以采用更合适的技术,专注于本省擅长的事情。这个专用的数据处理平台就是数据中心。当然,还有技术中台,提供简单一致的应用接口,集成封装各种技术中间件的能力,为业务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持和输出。最后是组织的中台,但是组织架构的调整是个大问题。典型的组织结构包括:直线职能型(U)、业务单元型(M)、矩阵型、网络型、平台型,以及各种组合和变体;如果结合商业模式,还需要了解大家常说的阿米巴商业模式和海尔的独立经营体……所以,这些肯定不是本文能讲清楚的。因此,本文重点介绍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4、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是阿里巴巴最先提出的企业IT业务架构改造方式。从阿里巴巴的全局来看,商业中心从整体战略、商业支撑、连接消费者和商业创新等方面进行规划。阿里的业务中心更注重如何支持和服务业务。阿里巴巴通过阿里云平台部署技术中台,为集团内的共享业务单元(中台)提供支撑,最终向各前端业务线提供面向服务的能力输出。说白了,业务中心就是把业务和业务逻辑隔离开来。通过制定标准和规范,明确描述自己有哪些服务、数据和功能,从而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协作效率,让任何一个业务线都能拥有整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每个业务方提供能力以低成本快速创新。从技术角度来看,做中台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一个灵活、快速变化的架构,更快地实现前端的需求,避免重复构建高复用的功能。这就是敏捷开发和效率提升的地方。从业务角度来看,借助中台的沉淀能力,可以支持快速创新,让研发更灵活,业务更敏捷,以应对未来不可预知的市场变化。退一步说,部分功能和其他业务板块已经完成,底层只需要组合起来,更加灵活快捷。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什么是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和数据仓库有什么区别?如何整合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所谓数据中台,就是实现数据分层和横向解耦,积累公共数据能力。可以分为三层,数据模型、数据服务和数据开发。通过数据建模实现跨领域的数据整合和知识沉淀;通过数据服务实现数据的封装和开放,快速灵活的满足上层应用的需求;通过数据开发工具满足个性化数据和应用的需求,见下图(以某运营商为例):1.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分层的,以前称为数据仓库模型。这里概括为三层。基础模型一般是关系建模,主要实现数据的标准化。我们称之为“书有文,车同轨”。融合模型一般是维度建模,主要实现跨数据的融合。整合的形式可以是归纳、关联和分析。挖掘模型其实是偏应用的,但是如果用的人多,也可以用挖掘模型,因为企业的知识是沉淀在中台的,比如客户浏览偏好分析模型有一个很多共性,所以有人应该把它组织成中间平台模型,以便它可以开放给其他人。中间平台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2、数据服务根据应用需求封装数据模型,形成数据服务。这和业务平台中的服务理念如出一辙,只是数据封装比一般的功能封装更难。毕竟OLTP功能变化有限,而数据分析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变化较快,服务打包难度较大。随着企业大数据运营的深入,各种大数据应用层出不穷,对数据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大数据如果不服务化,就无法规模化,无法满足内外部大数据服务的需求。3.数据开发只有数据模型和数据服务是不够的,因为再好的现成数据和服务往往也不能满足前端个性化的要求。这个时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据中台的最后一层是数据开发,根据开发难度也分为三个层次。最简单的是提供标签库(DMP)。用户可以根据标签的组装快速形成营销客户群,一般针对业务人员;其次,它提供了一个数据开发平台,用户可以在此平台上访问所有数据并进行可视化开发。它通常供SQL开发人员使用。最后,它提供了应用环境和组件,使技术人员可以独立创建个性化的数据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人才进步的要求。五、中台背后的思考企业中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成功并不代表你自己的成功。企业中台落地的背后是治理,是企业架构的推进和不断迭代。1、战略对接确保业务战略与IT战略的对接,IT对企业战略和业务输出有结构和技术支持。2、企业架构企业架构需要洞察环境和行业变化,预见企业运营的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业务架构和IT架构,管理好IT资产与业务、与组织的关系,从而确保IT与战略保持一致,成为战略执行的基础。3、有了可复用的基础服务,如何通过中台向前台提供“对应服务”或“打包服务”?取决于为开放共享提供服务的程度。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各大互联网公司决定中台建设的开端,总是伴随着企业层面组织架构的调整。打破部门墙、业务墙、数据墙,通过开放共享达到“可复用”的目标,终究是中台建设的原则。4.灵活扩展一揽子中端服务输出后,业务量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能否承受大流量高峰期的高并发和高可用,将成为一个不小的挑战。底层灵活的可扩展性将非常重要。企业应应用DevOps、Docker、微服务等先进的开发技术理念,在中台建设前启动数字化技术改造。6、企业中台的未来展望中台的成长离不开前端业务的创新。只有不断进行业务迭代和试错更新,对中台提出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中台才能做得更好。好的。另一方面,中泰在产品化和平台建设上也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做好新业务的孵化器。中国和台湾也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不仅要对企业内部开放,还要对企业外部开放。通过中台的建设,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中台系统变成一个开放的平台,从而充分为其他企业提供第三方数据和服务。此外,中台本身也可以通过开放的方式利用和整合第三方的数据和服务,通过开放的API支持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和定制化扩展。“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最适合的企业中台,一定是你对业务、产品、系统、组织都有深刻的理解,不仅要知道你今天在什么地方,还要知道它过去是怎么演进的,将来会怎么演进。只有当你了解了所有这些事情之后,才能做出最好的企业中台架构设计。【原创稿件,合作网站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出处为.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