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张一鸣:对产品技术人才的建议

时间:2023-03-20 19:54:13 科技观察

这是张一鸣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那时,今日头条还是一家小公司,还在为招人才发愁。图片来自Pexels。本文对互联网产品技术人才如何选择公司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互联网行业的选择远比努力重要。一篇干巴巴的文章,值得深入阅读,全文如下:最近有点郁闷,又一个候选人拒绝了我。事实上,拒绝和排斥经常发生,并不一定会导致抑郁。除此之外,候选人出于以下原因选择了另一家公司:他们刚刚筹集了x亿。我觉得他们是一家大公司。O2O更大众化,更贴近金钱。感觉这是一个更好的业务。他们给的是高级总监职称,我可以管理100多人的团队。有巨头投资了,感觉肯定管用。如果他们(竞品)能达到你1/3的规模,就有可能被收购,我现在加入的回报也不错。你发展了那么多,你的估值那么高,肯定有期权增长的空间,仓位满满的。我祝福并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但我不同意某些候选人的理由。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对公司产品和技术人才选拔标准的理解,以供参考。1、原创成长能力最重要很多人用“独角兽”来形容优秀的创业公司。其实还有一个概念也很重要,叫做EC值。EC价值等于企业价值(EnterpriseValue)/融资总额。企业价值约等于估值-现金。EC值可以作为衡量企业内部成长能力的指标。历史上,Google、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腾讯都是EC值极高的公司。EC值太低,融资额度高,会有被资本养肥的感觉。有的创始人看到账户里有钱就心安理得,当然也有创始人用钱投资很多公司时心安理得。这些都是真的。但总而言之,企业的原始成长能力是衡量团队创造力、效率或商业模式的重要参考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保持较高EC值的企业往往具有较好的原始成长能力。所谓原生增长,是指企业不依赖于外部力量(外部资金和资源),而是通过现有资产和团队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的持续增长。2、一流的技术人才要选择一流的技术型企业。既然考虑进互联网公司,就应该考虑快速成长的科技型公司,尤其是技术出身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可以称为科技公司。前段时间流行很多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创新——互联网营销方式转型为卖衣服、卖烧饼、养猪等等。虽然我不反对这种组合,也认同它的进步价值,但他们通过互联网营销和利用现有的互联网工具抓住了商机。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个商人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一个技术人员应该做的事情。技术人员应该选择创新和创造来实现技术的根本性进步或解决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联系一直流行的“退化论”(粗略的说,干嘛干这么酷的事,学着用技术干点低风险低竞争的事,死在沙滩上的精英们都傻死了)。我不反对不同的人、不同阶段的人选择做降级,但我觉得应该有一些人、一些公司可以有更高的目标。一流的技术人才要加入顶尖的科技公司,一流的科技公司要敢于做世界第一。那么,什么是顶尖的科技公司,或者说,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创造力如何去考量?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技术的投入,技术因素对业务的贡献。公司为用户创造的价值占比是多少?它是通过技术投资而不是土地推销和烧钱来完成的。技术投入包括技术人员比例、服务器数量、算法架构投入等。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个人比较欣赏ElonMask,从Paypal、SpaceX、Tesla到Solarcity。他真的是在做一件有科技含量,能让未来早点到来的事情。当然,过去的苹果、微软、谷歌也是如此。3、“豪门”和“糖爹”不一定是好东西。我们公司成立不到一年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巨头要给我们一个非常诱人的投资offer:比VC更高的估值,捆绑上亿的安装渠道,千万级UV的流量,数据等接受这个Offer,半年之内,业务增长速度有望快上数倍。当时我很纠结,整整纠结了一个星期。后来我拒绝了,因为:我觉得这些帮助是一种兴奋剂,会导致在内功未达之前内功被遏制。有些资源会扭曲战略。比如我们本来就没打算做Web,但是这么大的流量,你会继续投入资源。巨人的消极面:卷入巨人战争,被迫排队,甚至“被排队”,或思想不再自由奔放。独立公司的定位更有利于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因为梦想和可能性是无限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坏处是隐含的,但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往往会高估好处而低估坏处。这是延迟满足感不足的典型表现,或者说对“长期”的信心不足。至于一些出卖未来,出卖愿景,甚至接受非常不利的条件嫁入豪门的公司,也许创始人有机会套现赚点钱,但对于其他人才,我强烈建议你谨慎而不投机。这类公司虽然短期流量上升很快,但用户留存率低,粘性差,策略变形,被幻想蒙蔽的团队核心能力成长受限。所以,就找工作而言,我稍微修改一下范爷的话:不要进嫁入豪门的公司,嫁入豪门就很难成为富豪;相反,你应该加入优秀的公司,与他们一起致富。4、和优秀的人一起做有挑战性的事情,比你管多少人,想用什么头衔更重要。“我加入团队后要管理多少人,用什么头衔?”这种问题常常让我很郁闷。有时候想问“Whatsapp的团队有多大?Instagram的团队有多大?”你去xx公司管理100多人,做事没有挑战的感觉好吗?最好的团队不就是有很顶尖很能干的人,普通人能做的事谁做不到?发生了什么?有标题,现在通货膨胀比卢布还糟糕。我曾经想向Facebook学习并在公司实施。你可以使用任何你想要的标题,包括CEO++。我们HR经常跟我说在Title上可以放宽一点,我也差不多同意,但是想了想,不放宽可能是正确的选择,肯定能帮助我们找到对事物感兴趣的人,喜欢挑战,注意。个人成长的人。而那些想管理很多人而不是做一流的事情,喜欢膨胀title的人组建的公司,人才密度肯定不高,因为本质上,这样的人并不在乎同事的优秀,他们不愿意和其他优秀的人公开合作,更愿意做一个“承包人”。我在硅谷面试一个高级工程师的时候问,你关注管理团队的规模吗?几个回答是:完全不关注,“我比较关注我做的和股票。”他们还表示,一旦管理在硅谷做久了,就很难加入新的新锐公司,因为他们前期不需要招大公司的董事。能和优秀的人一起做有挑战性的事情,应该比管理人和头衔更重要。5、选择优秀的团队,选择龙头企业。中国股市有一个特点。小盘低价股即使业绩不好也很容易被炒,因为股民认为价格低,容易涨。我最近发现也有具有这种特质的候选人。比如有的应聘者觉得某家公司和我们相比价值被低估了,那么只要是我们的1/3,如果被收购了,股票收益也是不错的。有人认为,只有加入规模较小的公司,才有更大的成长空间,才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回报。我不这么认为。比如成立5年的阿里巴巴和腾讯,你觉得早还是晚?两者都增长了100多倍。2010年的阿里巴巴和腾讯,你觉得他们早还是晚?他们也在4年内增长了20多倍,这绝对比大多数初创公司要快。所以前期和后期是相对的,未来空间的大小是绝对的。其次,在激烈竞争中领先的团队往往会持续领先,与落后团队的差距会逐渐拉大,比如阿里巴巴和慧聪,百度和中搜。所以大家不要抱着“投机”的心态去选择第二名。最后,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会遵循“赢家通吃”,所以理性的选择也应该加入头号公司,而头号公司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开拓的事情,在更大的平台上做事,而不是跟风模拟。“分一杯羹”的第二名,往往有被收购的心理。对它来说,“投机”是一种相对必然的理性选择。优秀的人才会选择哪一个?总之,对于一个产品技术人才来说,如果要问我有什么值得加入的好公司,你应该考虑短期内收入是否稳定,用户增长速度是否足够快。从长远来看,你应该考虑产品模式、潜在收入规模、行业前景,以及是否与优秀公司相媲美。人们做有趣的、有挑战性的和有意义的事情。我也知道这些判断不适合所有人,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因为有的人喜欢稳定,有的人喜欢事情熟悉顺畅,有的人喜欢自己被更好的凸显,这些都值得尊重。但无论如何,还是希望优秀的年轻人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司,也希望有更多认同这些想法的人可以联系我们。作者:张一鸣编辑:陶家龙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