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对“人脸识别”繁荣的思考

时间:2023-03-19 20:59:26 科技观察

去年,一个小视频成为热门话题。一位戴着头盔的顾客去看房子。好笑好笑,因为戴口罩也能认人脸!另据报道,某房产中介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记录买卖双方的行为……无论是门店还是售楼处,在获取客户隐私的同时,人脸识别后台也有数据分析。除了人脸ID,还有性别、年龄甚至心情。等待数据,统计顾客到店次数,看过哪些商品,然后分析消费者心理和喜好,商家就可以做精准营销。这种做法确实让公众有一种在企业面前裸奔的感觉。被人脸识别摄像头偷拍后,能否要求商家删除信息?专业律师指出,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顾客有权要求商家立即删除,并向相关部门举报。人脸识别蓬勃发展人脸识别是一种通过获取面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是人工智能视觉领域的热门应用。GenMarketInsights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人脸识别最大的消费市场。到2023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份额将占全球的44.59%。在国内,很多银行和一些安防设备都在公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很多企业也开始偷偷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市场一片火爆。据企查查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国内开展人脸识别业务的企业共有7404家。湖南省以3558家企业位居全国榜首,广东省和江苏省分列第二和第三。连续三年,每年新设企业1000多家。2020年新注册人脸识别企业1518家。中国人脸识别相关专利达到1.37万件(包括外观、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其中发明专利约占63%,各种人脸识别软件相继诞生,软件著作权总数达1.83万件,可可以说是成就显着,领先于世界。人脸识别业务在中国蓬勃发展。中安恒信息安全研究院院长吴卓群认为,新技术在一开始普遍存在安全问题。人脸识别确实是一种便捷的身份认证方式,其最大的安全隐患就是信息泄露。不法分子有能力攻破公司人脸信息库,进而窃取机密信息。一些商家盗取了公众的人脸信息,但这些商家往往没有很好的安全措施,信息比较容易泄露。大量信息一旦泄露,无疑将冲击人脸识别市场,民众将产生强烈反感。如果以后大家出门都戴头盔,买房逛商场,不让隐私被盗,这个人脸识别市场还能发展壮大吗?人脸识别的信任危机在西方早已来临。西方国家并不是人脸识别技术落后于中国,而是个人更注重隐私权。此外,对侵犯隐私权的商家的处罚也不同。.本次事件中的卫浴品牌是一家国际公司。国外装人脸识别摄像头了吗?为什么要在中国乱装?公众期待相关部门对这些企业进行监管,规范其行为。《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合法的条件下收集、使用、传输他人的个人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企业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合法、合规、合法,告知消费者收集信息和使用目的,明确收集方式和范围,公开使用规则,获取消费者信息。或许可。一些商家盗用了公众的人脸信息,但安全措施不完善,信息泄露相对容易。全国政协委员刘伟表示,这些法律还不够。国家需要通过更多的立法和执法来规范企业行为,并在社会各个层面严格执行。未经用户许可滥用面部识别数据实际上与盗窃相同。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研究员朱伟建议,首先要建立防火墙机制,人脸信息采集者和使用者要完全独立。目前都是混合在一起,没有隔离机制。其次,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公园、火车站、机场等场所需要人脸识别才能进入。这是可以的,也有利于公共安全,但如果有人不愿意,还是应该允许身份证或指纹等,消费者自己也应该有选择其他认证方式的权利。属于人工智能视觉应用领域的人脸识别基础技术重应用而被忽视,如此繁荣,是否意味着中国人工智能全面发展?与手机行业相比,中国拥有更多的手机应用软件,是否意味着中国的手机行业正在成长?基础层做得好吗?工信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移动应用拥有量449万,居全球第一,全方位覆盖用户衣食住行。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中心在“清洁网络2020”工程排查中发现,多款手机APP不符合《网络安全法》,涉嫌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用户隐私信息。2020年,中国移动应用数量为449万,居全球第一。在人工智能和手机领域,中国企业仍占据应用市场,在基础技术领域仍然薄弱。甲子光年的《中国AI产业地图研究》表明,中国AI企业的业务主要偏向于应用层,包括AI终端和AI客户应用系统,约占应用的80%。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7.7%的中国企业从事人工智能基础层,14.3%从事技术层,37.3%和40.7%是使用AI终端和AI应用解决方案的企业。近年来,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发展尤为迅速。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重在应用而非基础。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应用大行其道,赢得了大量资本的青睐。主要原因是企业和投资者更愿意赚快钱。毕竟人工智能这个基础产业,技术壁垒高,风险大,投资慢。但是,如果有一天美国不高兴,禁止中国企业使用人工智能芯片和基础技术层,那么只有应用的人工智能产业仍然会受到重创。中国如何发展人工智能?过去几年,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超过美国。服务各行各业的大众,中国丰富的应用场景有利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生根发芽。《报告》还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起步较晚。不少专家认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更多依赖开源代码和现有数学模型,真正属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并不多。一些人工智能公司要么是“硬件组装厂”,要么是“软件组装厂”。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王国银认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存在以下不足:1、基础理论和原创算法仍落后于欧美国家;2、高端人工智能芯片、关键零部件等产业相对薄弱;3、目前没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开源平台;4、缺乏高端人工智能人才;5、人工智能范围缩小,人脸识别等领域也纷纷效仿,非常火爆;六、国内各地发展不平衡,需要重点关注如何提高全球影响力。他强调,加大投入,加快开源开放平台建设十分重要。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还缺乏自主创新技术。工信部部长苗圩就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鼓励各行各业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夯实人工智能基础。放眼世界,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推动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活动。2.加快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发展和促进智能经济。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物流、金融、医疗等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速。支持国内外企业合作、上下游企业合作,加快成果转化。3.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与世界各国共同研究人工智能管理和监管模式,营造公平、公开、合法的竞争环境,规范数据使用,提升安全保障能力。4、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合作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由之路。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565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在3100亿元左右。德勤预计,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过6万亿美元,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最大的产业之一。我们相信,在政策的引导下,在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从业者的不懈努力下,未来人工智能不会出现“断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