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还没到,微信却已经力不从心了毕竟现在微信已经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支付、微信通话、微信语音、位置分享等。一系列的功能让大家觉得微信很好用。曾庆红认为,这个问题不仅限于车企,很多微信用户也很关心。后来,马化腾解释说,他想,“为什么微信不提供车载版?张小龙的团队想到了一个本质问题,用户在开车的时候要不要用微信?”按照马化腾的解释,微信一直担心用户用微信太酷了影响安全,所以我们没有把微信方案嵌入到车联网系统中。不过,马化腾透露,微信团队正在考虑提供一套纯语音交互界面,“如果能做到,会正式提供给大家。”马化腾和微信团队的担忧不无道理,开车最重要的是安全,开车的时候,手不能做其他工作,眼睛要专心。“手眼结合”是现在智能手机的关键交互方式,微信也离不开这样的使用场景,在车里玩微信,首先交规不允许,车企也不敢不要冒险。虽然语音识别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中文而言,短期内无法达到手眼不协调的微信畅聊状态。微信汽车版的推出需要大量的实验和交通法规的修改和适配。难度可想而知。我们也可以看到,车企与互联网巨头之间关于微信在车载环境下使用的对话,也可见微信面临的尴尬。即将进入的第5时代,大部分场景都不再擅长微信,社会即将迎来新时代。一轮社交软件的变革升级。在公认的5G三大场景中,基于广覆盖的物联网、基于低时延的智能驾驶汽车、高带宽的视频流服务,微信不愿做。在物联网方面,需要的是上下行相同资源的网络支持,但不需要连续性。在很多情况下,传输可能只需要几个B或几个KB。物与物之间点对点的连接,需要很高的稳定性。它反对经历太多的过程。对此,高稳定性的电信运营商直网服务方案会更加实用,整个识别、传输、响应的过程将主要依赖物联网芯片厂商和IT系统集成商和电信运营商,不需要人-对人的应用程序,如微信。腾讯提出了“连接万物”的宏伟战略,但缺乏实施的核心能力。几乎所有方面都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这在物联网时代必然会被OTT所淘汰。拥有各种资源能力的供应商将形成强大的、互补的联盟。虽然5G还没有开启,但一些物联网应用已经开始流行起来。最典型的就是共享单车的智能锁。腾讯虽然投资了摩拜单车,但只能提供微信扫码解锁的能力,而这款共享单车的解锁技术只有电信运营商、设备厂商和锁具厂商合作完成。我们也看到,即便有微信的加持,摩拜单车依然输了。这其实是微信在物联网时代被边缘化的第一例。在视频方面,腾讯绝对是很厉害的。腾讯视频在中国第一视频阵营中位居龙头地位,微信则不然。微信上没有长视频。据说这是为了照顾客户体验,叫“克制”。可能更怕服务器撑不住。短视频方面,腾讯一度下马微视,后来自己扶持的虎牙等被抖音火山西瓜甩在身后,腾讯不得不重振微视,用各种手段“严控”宽以待人、宽以待人”,各种封杀、打压,目的还是为了争夺?的阵地。很多人说,只要腾讯在微信里加短视频,朋友圈开短视频,抖音就会瞬间被打败。这些可能是美好的幻想,但对微信来说并不实用。如果微信可以做到这一点,为什么要等到现在。微信的架构不足以支撑短视频行业,也不足以支撑高流量的视频流服务。总之,微信不是为视频流等大流量应用而生的,它已经落伍了。回到最开始的那个梗,车很可能是微信无所作为的第三个5G场景。边开车边玩微信,对司机来说绝对是一种诱人的方式。在微信没有找到合适的不影响行车安全的技术实现方式之前,如果让微信上车,就是微信找死。只能说,3G时代走上历史舞台的微信,以及靠邮件成名的张小龙,或许会成为5G时代的终结英雄。当5G万物互联时代到来之时,张小龙创造的微信神话也将落下帷幕。这不是时代的悲剧,而是时代的延续。各自领跑多年,只能希望腾讯、微信、张小龙也有机会抓住新时代的牛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