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AI新媒体量子比特(公众号ID:QbitAI)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出处。都说作为码农,到了35岁就得思考出路了,今天思考这个问题的码农还是比较特别的。他不仅已经超过35岁,而且还患有听力障碍。这意味着他在某些情况下的交流会受到严重影响。正因如此,在他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中,他被解雇过15次,拒绝过200+次面试。(这包括技术层面被hr拒绝,技术和hr都被领导团队拒绝,甚至一开始就被拒绝,被歧视。)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感到非常难过。迷茫:还有必要继续做码农吗?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也引来不少网友的评论。外企是最好的选择?相信很多人第一眼看到标题的时候,都会感到心酸和敬佩:社会是残酷的,在普通人都这么内向的时代,更何况是像他们这样的残疾工人。而且提问者已经做了十几年的码农了。“这种勇气和毅力,恐怕是常人难以企及的。”然而,在中国,对残疾人的关爱并不总是足够完善。正如之前的新闻报道,中国目前有超过8000万残疾人,几乎占总人口的7%,但你很少在大街上见到他们。除了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外,身体健全的人不仅不应该向他们投射奇怪的阳光,更不应该强行给他们戴上“残疾人强”的帽子,然后对他们的真实需求视而不见。对于题主这样的情况,国家当然是有政策保护的,那就是残疾人就业保障基金。《财政部关于调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政策的公告》第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低于1%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金额的90%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到1%(含)以上,但未达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基金缴纳金额的50%。(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不足30人的,免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就是说,企业招收残疾人可以少交。然而,尽管如此,大多数企业还是愿意为残疾人安排工作,而这些工作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薪水一般的工作。程序员的定位显然不符合“需要”。但是,与国内公司相比,外企的残疾人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很多都是程序员这样的技术岗位。所以,对于题主这样的人,去外企是最好的选择:有更多保障,不会有歧视。一位IBM员工说,他的公司已经对残疾程序员进行了几次专访;一位同样是听力障碍的程序员在外企工作多年,他的另一位组长严重口吃。给建筑师。但这都是建立在与健康的程序员相同的技术水平之上的。因此,过硬的专业技能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提问者真的能进外企,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附言。题主也说自己的水平比较一般,因为在面试中频频辞职被拒,心态不够好,没有在一个平台扎根积累系统技术。更实用的建议所以大家结合提问者自身的情况,给出了一些更实用的建议。比如,面对国内的用工环境,外企实在是遥不可及,除了加大派送力度和范围,也可以避免上班,考虑不需要太多面交的线上订单。-面对面交流。再比如找一些无障碍的设备来提高交流的流畅度,除了助听器(如果有用的话),可以将语音实时转换成字幕的软件,还有昂贵但有效的人工耳蜗手术等尝试。此外,也有不少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该课题在十多年的工作中被炒了15次+。抛开公司的问题,更多的是个人能力的问题。因此,加强专业水平仍然是重中之重。但是题主已经35+了,连身体健全的人都可能面临职业危机,更何况是残疾人,而且研发工作从来不是敲代码,沟通很重要,所以有人建议不可以继续做码农。但是因为有开发经验,把它当副业去接私活或者转做测试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不管题主最后是否坚持继续做码农,这个过程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这其中既有个人的不幸,也有社会需要在这方面继续完善的地方。好消息是,在这个问题下,有几家公司向他抛出了面试的橄榄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