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要么被扔掉,要么一起摇滚!王峰耳机如何搭上科技巴士?

时间:2024-05-22 19:16:35 科技赋能

越来越多的名人进入科技圈。

Dr. Dre 创立的 Beats 以 30 亿美元卖给苹果;而耿Phone和崔健的《蓝骨头》大家看到热闹之后就不再提及了。

此次王峰的Fiil耳机抢尽科技界头条,但真正面向市场的时候,它还能“飞得更高”吗?精英主义的胜利 汪峰本来就活得像个“人生赢家”,名誉、收入、工作触手可及,家里也有“国际篇章”。

此次带着 Fiil 耳机进军科技界,可以说是一次冒着名利风险的冒险,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

好在,从发布会上的介绍来看,Fiil耳机能够摆脱“靠粉丝赚钱”的名声,算是一家正经的科技公司。

回顾韩庚和崔健被遗忘的跨界产品黑历史,最受诟病的就是他们两人在产品中扮演的角色非常小。

基本上都是手机厂现有的产品,上面有明星的品牌,还有定制的。

这些皮肤以“定制”为幌子出售。

哦,对了,价格自然比同配置的要高很多。

这种产品对普通消费者没有诚意,其利润基本都是靠粉丝的购买意愿来承受的。

看来汪峰这次是很有诚意的。

首先,他持有公司40%的股份,并担任董事长和产品经理。

刘作虎、罗永浩这样的人已经证明,只有老板和产品经理才能真正影响产品的塑造。

即使王峰无法介入生产、技术等专业领域,但在合作架构上,他是最有话语权的。

其次,与之前的代工路线不同,王峰和老罗一样,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打造了自己的团队,有很多优秀人才加入团队。

CEO彭锦洲作为前华为荣耀副总裁,应该是Fiil耳机供应链和生产的最大贡献者。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个水平的人,Fiil 耳机的第一款产品竟然是由一直为国际大厂代工的藤子代工。

与雷军为小米一代寻找代工厂的惨痛经历相比,王峰应该因为彭锦洲而相对轻松一些。

除了制作之外,王峰的团队还找到了专业团队,既做音频技术,又做工业设计。

没有评价水平。

其实,这也符合商业界的专业分工。

这不仅让我想起了锤子科技的构成。

看似不靠谱的老板背后,有一群专业优秀的从业者支持着老板的跨界梦想。

可以说,如果Fiil耳机能够出名,那将是精英主义的胜利。

小米式的成功?恐怕行不通。

不过,纵观整个发布会,王峰的新业务目前还只是一家初创公司,特色很有趣,并没有什么新意。

很难指望Fill耳机能以“小米速度”成长为Beats这样的现象级公司。

商业社会的“创新”存在于两个维度: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技术创新的典型代表是摩托罗拉的“老大哥”,强调“别人没有的我有”。

“小米”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典范。

通过预售控制生产、降低成本的方法,让小米科技成功站稳了脚跟。

无论从哪个维度,风帆科技都是出类拔萃的。

耳机行业的技术已经多年没有经历颠覆性创新,Fiil耳机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模式都沿袭了前辈的经验。

要说菲尔唯一让人期待的就是王峰了。

可以想象,《汪峰和他的朋友们》能够让Fiil耳机在宣传上占据优势,但问题或许还出在汪峰最自信的营销上。

“向消费者传递品牌”只是营销的第一步。

依靠明星力量和“免费”代言,Fiil耳机或许能在这一步取得惊人的成绩。

但如何打动消费者,并将宣传影响力转化为购买力,却是菲尔的弱项。

Beats通过大量明星佩戴的照片,成功打响了自己的“时尚”标签,成为了每个时尚达人(其实更多是“想时尚”的人)的必备耳机。

小米定位为“发烧友”,坚果定位为“艺术青年”。

这些成功的例子说明,产品的定位至关重要。

成功来了,失败了……优秀的产品、清晰的定位、有效的营销能够引起目标群体的共鸣,消费者没有理由不买单。

Fiil耳机的市场定位比较模糊。

好像人人都可以买,但是哪款产品第一代就成为全民消费品呢?在围棋中,“慢慢入局”很重要,经营一家公司也是如此。

初创公司依靠精准定位立足细分市场进而扩大消费群体的发展模式似乎更符合现实社会的规律。

要解铃,必须系铃。

作为公司董事长,王峰未来肯定会思考这些问题。

对于汪峰来说,他不禁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场跨界何时结束?与老罗和德瑞博士不同的是,两人都把公司当成自己唯一的事业,穿越后不遗余力地追求。

从汪峰目前在音乐行业取得的成就来看,几年之内他不会完全转向科技行业,就像李宗盛不是专业的吉他制造商一样。

这再次让人好奇他跨界的动机:他跨界是因为他发自内心地想做一个好产品,还是他在玩音乐的同时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如果是前者,同时考虑音乐和陪伴可能就没有时间和精力了。

如果是后者,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是否应该购买这家公司的产品呢?是否跨越边界实际上并不重要。

我不是专业出身,但如果专业做事,生产专业产品,那就要“不问出处英雄”。

汪峰是不是汪峰其实并不重要。

如果汪峰能让自己的人生在科技界蓬勃发展,大家不妨跟着他一起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