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说起互联网相关的热词,就不得不提到“区块链”。自2008年区块链概念提出以来,这项技术已经发展了10多年。区块链去中心化、共识机制和分布式记账的技术特点,以及智能化和极难篡改的特点,可以应用于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版权管理、互联网金融、政务管理。两者都具有应用价值,尤其是在司法领域,这可能成为区块链另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际应用领域。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诉讼当事人在诉前和诉中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维权目标;另一方面,司法机构本身管理区块链技术在诉讼过程中的应用。从当事人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来看,主要体现在存证电子化方面。在区块链上,将权属凭证、权益证明、交易过程、侵权行为等进行存储和收集,实现维权。对于当事人而言,使用区块链进行取证成本低,需要取证时可以立即发现并固定,更容易实现维权。例如,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多起著作权侵权案件中,被告方开始采取强硬态度,拒不承认侵权,并要求线下举证。随后,法院通过电子诉讼平台送达证据材料,侵权相关证据被调取并固定在区块链证据存储平台上。对接,涉案证据的一致性得到后台验证。这意味着证据在存入之后没有被修改过,真实性非常高。被告人收到证据后,主动与法院联系,迅速解决纠纷。从拒绝承认侵权事实到主动请求调解,证据发挥了主要作用,而这一作用离不开区块链技术的增信功能。对接入法院区块链的证据存储平台进行安全可信审查,经过资质审查、系统安全测试和证据采集规则评估后,符合相关标准的证据存储平台即可接入上链。证据一致性通过背景调查,核查过程更加快捷高效,不仅促进了司法程序的高效运行,也提高了司法审判的专业性。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区块链行业发展迅速,使用区块链技术存储通证的平台很多。虽然底层技术采用区块链技术,但并不是所有的存证平台都可以将存证存储在诉讼中,要发挥上述功能,还需要考虑存证平台的安全性、技术可靠性、流程等诸多因素。存证取证、节点数量、取证流程。目前也有司法判例不承认存储在区块链中的证据。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区块链存储平台都能达到技术加持的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出台相应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2019年1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按要求备案,同时也对服务提供者进行安全评估、配合监督检查、处理投诉提出建议.要求。但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结合具体领域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和基础技术共识。从司法部门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来看,主要是将司法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管理,通过区块链对相关信息进行确认和保存,不可再次修改。增强司法公信力作用。以北京互联网法院为例,当事人通过电子诉讼平台提交的所有材料均通过“天平链”进行存储。目前,已交存证据近20万件,核实证据材料300余件,实现了全流程电子化。记录、全链路可信、全节点见证。杭州互联网法院司法区块链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事前、事中、事后六个维度解决数据“产生”的鉴权问题。这些就是区块链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具体应用。我们还可以发现,区块链技术在审判中的应用与互联网审判模式密切相关。对于采用互联网审判模式的互联网法院,其集中管辖的案件具有突出的互联网特征,适合在线审理。涉案证据主要在互联网上生成和存储,方便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诉讼程序。在区块链相关案件的线下审理中,被告人通常会对证据保全机构的资质提出质疑。法院要求诉讼各方同时到场,甚至可能会引入专家证人对电子数据提取过程进行现场检查。整个程序比较复杂,繁琐。在互联网庭审模式下,通过节点互信和跨链验证,系统自动比对验证上行数据是否被篡改,协助法官识别证据,缩短庭审周期,提高庭审效率。从长远来看,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等特点,可以在司法领域开拓广阔的应用空间,客观上促进互联网信任体系的建立。例如,在证据方面,从当事人的行为来看,在传统的审判模式中,当事人不承认证据真实性的情况非常普遍,申请申请的案件比例较高。估价,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一种拖延诉讼的策略。在互联网审判模式下,当事人对司法区块链验证的证据具有高度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很少申请鉴定或检查程序。当事人的诉讼表现更加诚实善意。通过预登记、全链条参与、社会机构联合背书,以技术的力量将公平公正的规则嵌入互联网诉讼,是区块链在司法领域应用的预期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