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3月18日报道:OTT是“OverTheTop”的缩写,意为“过顶通”。许多OTT服务提供商绕过运营商,直接向用户提供应用和服务,使运营商沦为单纯的“传输通道”。被击中。日前有消息称,三大运营商集体指责腾讯微信业务占用资源过多,一场酝酿已久的危机一触即发。他山之石案例一韩国运营商“管”流量近日,据报道,韩国通信委员会(KCC)批准了韩国移动运营商向OTT服务提供商收取费用,或“切断”OTT语音流的请求.不过,有媒体随即称,上述报道是一个“乌龙”,韩国移动运营商并未向KCC提出要求。不过,KCC确实在去年7月发布了相关指导文件,但不具备法律效力。其核心内容是:为解决或避免移动网络负载过大带来的问题,移动运营商在必要时可以采用一定的流量管理。案例二:日本运营商打包销售应用日本第二大运营商KDDI采取了一种新的方式:不再开设应用商店,而是推出了名为AUSmartPass的套餐计划。此软件包预装在KDDI推出的Android手机上。去年它收录了大约500个应用程序,500万用户每月支付399日元(约合人民币26元)的套餐费用,因此该服务每年为KDDI带来约2.5亿美元的收入。KDDI与开发者合作,吸纳AUSmartPass的各种应用。KDDI根据应用程序的每月活跃使用情况与开发者分享套餐订阅收入。开发者获得80%到90%,高于谷歌或苹果AppStore的70%。案例3欧洲运营商自己做OTT。西班牙Telefonica、英国Vodafone、法国Orange、意大利Telecom、德国电信等欧洲五大电信巨头联手推出了自己的即时通讯系统Joyn,向风靡欧洲的BlackberryMessaging和WhatsApp等即时通讯应用宣战。西班牙的Telefonica干脆推出了自己的OTT服务,一个集信息、VOIP和照片共享于一体的应用TUMe。案例4香港运营商订阅微信一个月聊天套餐,用户只需每月支付PCCW8港元,即可使用无限流量的微信服务,包括文字、语音、图片、视频。■总结“与狼共舞”是出路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不久前公开表示,微信和Skype已经大大取代了运营商的语音、短信和彩信服务。竞争对手更加强大。据悉,针对微信对运营商传统业务的冲击,三大运营商给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建立微信专区(VPN),建设费用由腾讯支付;另一种是重写微信的底层架构,不能干扰现有的无线通话,目前腾讯暂未回应。业内人士认为,限制OTT服务的措施显然不可取,这将导致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创新落后于国际。运营商需要做的是打造一个新的、有吸引力、有包容性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入口”,并将这个“入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运营商摆脱OTT危机的唯一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