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要推出智能鞋的消息这两天引发业界热议。
作为中国扩张最快的公司,小米智能手机目前已稳居国内前三。
随着智能手机的多元化布局逐渐渗透到日常消费产品中,包括血压计、体重秤、灯泡、插座等,如今的小米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手机厂商,手机业务只是其布局的智能生态系统。
只是基石。
对于普通消费群体来说,虽然智能设备近两年看似走上了繁荣之路,但事实上,职业道路并不平坦。
考虑到长远布局,各大厂商纷纷推出各类智能配件设备,努力打造以手机为载体的智能生态系统。
然而,用户对智能设备的认识和理解始终站在观望和尝鲜一边,导致市场反馈或好或坏。
那么目前智能设备的发展现状如何呢?我们普通用户有必要购买智能设备吗?首先我们看一下目前智能设备,特别是非手机智能设备(硬件)的发展现状。
目前,知名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包括传统手机公司和互联网公司。
有百花齐放之势,但两者的做法其实有很大不同。
传统手机厂商对智能设备的定义往往是从手机出发,打造以手机为核心的辅助硬件,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
凭借其现有的制造背景和完善的市场渠道,很容易推广到市场与销售,齐头并进。
对于新互联网企业来说,智能设备显然还处于试水阶段,但其产品定义也从智能手表、手环发展到方方面面,比如智能路由器、智能体重秤、智能灯泡、智能插座等,把所有传统的电器一次性变成智能设备。
但是,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由于缺乏相关产品的制造背景和技术积累,用户体验不佳。
此外,缺乏完善的销售渠道,采购困难。
甚至有很多还处于众筹阶段,能否真正量产似乎还是个未知数。
对于新企业来说,智能设备的发展和繁荣似乎困难重重。
在用户体验方面,传统手机厂商虽然在智能设备方面相对谨慎,但产品理念和体验都相对成熟,后续服务也能得到保障。
这也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产品。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来看看目前各大手机品牌在智能设备上的表现。
苹果:以iPhone为载体,Apple Watch扩展功能和体验。
尽管苹果并不是第一家推出智能硬件的厂商,其推出相关产品的进度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国际品牌。
但考虑到目前数千万的iPhone用户,Apple Watch已经成为许多用户最好的智能可穿戴手表。
但即便 Apple Watch 受到好评,它仍然摆脱不了当前手机智能硬件的共同瓶颈,那就是这些智能硬件基本上都是原有手机功能的延伸,而不是替代品,甚至脱离了智能手机的功能之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手机,很难成为手机。
供独立个人使用。
进一步思考目前Apple Watch糟糕的电池表现,你很难给它高分。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通知中心是Apple Watch的核心功能了。
因为Apple Watch主要是让用户随时随地在手腕上进行简单的操作,读取iOS设备上的各种信息或者拨打电话。
简单来说,它把用户从移动设备上的频繁操作中解放出来,但本质上还是一个附在手机上的“遥控器”。
索尼/三星/LG:手表/手环齐头并进,依托手机,不断尝试和改变自己的想法。
在Android阵营中,索尼/三星是较早推出智能硬件的品牌。
事实上,索尼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首款移动助理硬件设备Live View,当时就已经以智能手表的形式出现。
三星今年9月才推出首款智能手表Galaxy Gear,而LG则更慢。
经过几年的发展,日韩厂商在智能手表上的思想已经非常完整,概念也从早期的手机配件逐渐发展到现在的独立智能设备。
比如三星此前推出的Gear S就已经具备了独立的通信和数据功能,而LG Urbane LTE则成为首款支持4G网络的智能手表,索尼也在持续跟进。
但实际上,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
具有数据和通讯功能的智能手表已经是一个独立的通讯设备,却要把所有的内容都集成到这么小的体积里。
体验和电池寿命必须妥协。
人们担心。
事实上,这并不是索尼/三星的想法。
目前,大多数传统制造商都陷入了这个矛盾。
一方面,为了快速将智能硬件推向市场,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像智能手机一样思考智能硬件。
但问题是传统手机厂商的核心还是在于移动终端,他们不会对这个细分领域进行自主研发,甚至不会打造像手机一样重要的产品线。
因此,功能和体验的相似性已经成为国际各大厂商的共同解决方案。
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自身品牌技术的积累,国际品牌目前正处于智能硬件的不断尝试和转型过程中。
目前,三星/索尼/LG已经开始规划下一阶段的智能硬件产品,竞争层面甚至转变为争夺上游制造优势的争夺战。
国内用户对智能硬件认知度较低,外观设计仍是第一因素。
除了三星/索尼/LG之外,其实国产品牌也存在这些问题,包括华为、中兴、联想等,值得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老牌手机厂商在智能硬件的研发上基本都是独立的。
但也有一些厂家直接利用第三方公司进行ODM。
他们基本上将智能硬件视为附加在手机上的高端配件,效果进一步打了折扣。
我们不会在这里讨论太多细节。
对于传统手机厂商来说,智能硬件的意识形态基本一致。
虽然经过几年的市场反馈,大众用户对智能硬件不再陌生,但仍有不少用户感觉其使用价值不大。
第三方机构调查发现,大多数智能硬件(手表/手环)用户最看重的因素仍然是外观和设计,操作和功能居于次位。
这显然将是智能硬件的下一阶段。
发展目标之一。
将智能硬件内置到智能手机的通知中心固然是个好主意,但如果它不能促使消费者扔掉卡西欧,那么它仍然不完美。
小米/魅族以智能生态为基础,连接第三方新兴企业,智能硬件多元化。
在众多手机厂商中,小米和魅族发展非常迅速。
作为最受欢迎的两个国产品牌,它们在智能硬件上也展现了不同的做法。
魅族起步早于小米。
它从音乐起家,始终只专注于产品层面。
不过,MX4之后,魅族开始布局智能生态圈,鼓励第三方企业与魅族共同打造智能产品,并利用魅族的平台来推广和推广产品。
销售,是双方双赢的过程。
我们从魅族官网上也可以了解到这一点。
目前,魅族网上商城已上线多款产品,并提供销售服务。
▲目前,魅族网上商城已为多款智能硬件产品提供销售服务。
小米虽然是一家中端手机厂商,但这几年的发展已经使其成为世界级的黑马。
今年智能手机销量预计将达到1万部。
在智能硬件方面,小米也表现出了同样的思路。
以价格为切入点,以小米系列手机为载体,将智能硬件产品从简单的手环拓展至路由器、血压计、空气净化器、插座等众多产品。
另一方面,庞大的小米帝国正在一步步崛起。
与魅族不同,小米的智能硬件设备大部分来自小米智能生态链团队,包括紫米、智米、华米、飞米、云米等系列公司。
▲小米的智能硬件产品已经从手环、路由器等拓展到日常消费产品。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小米和魅族其实在核心理念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例如,他们都专注于生态品牌。
与第三方团队合作。
不同的是,魅族提供平台和销售,而小米则通过入股、全资收购等多种方式打造生态链团队,打造庞大的小米帝国。
至于谁是赢家,或许很难下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小米生态系统的建立是有极其强大的资金链支撑的。
国内外厂商在智能硬件方面都面临着类似的情况:对于智能硬件并不缺乏想法和想法,但问题是很难获得原材料供应商和硬件加工的支持。
这对于新兴互联网企业来说是致命的。
营销无法落实,产能和销量不足,后期资金紧张。
其中任何一项都足以让一家企业面临巨大的危??机。
传统手机厂商具有相对优势。
但考虑到市场和品牌的影响力,他们推出的智能硬件产品往往创新性不强,价格也并不实惠。
最终,智能硬件销量惨淡,沦为智能手机的配件。
。
那么当小米推出智能运动鞋和智能插座的时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众多国内外品牌都被其黯然失色了。
在快速增长的国内智能市场,任何智能硬件都是机会。
无论体验能否创新,小米都已经领先,赢在了起跑线上。
至于产品是否物有所值等消费者问题,相信厂商会根据目前的市场反馈继续对软硬件进行调整。
毕竟,并不是每一个产品都能一鸣惊人。
iPhone如此,小米系列产品亦如此。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现在是购买智能设备的最佳时机吗?如果你比较喜欢高性价比的智能产品,需要一些基础的生活体验(比如计步、睡眠监测、健康提醒等),相信无论是小米、三星、华为等都可以满足你的基本需求。
不同的是,品牌的传承决定了产品的属性会有所不同。
但如果想要真正体验类人工智能的智能硬件设备,从目前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显然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第一季度可穿戴设备前五厂商、出货量、市场份额及增长情况(不含苹果iWatch数据)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此前发布的数据,可穿戴智能设备连续第八个季度呈现稳定增长。
而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智能设备出货量已突破1万台,而且这还不包括苹果iWatch数据(业内人士估计出货量在1万台左右),智能设备高速增长仍是未来的一大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出现,或许下一阶段我们会看到真正的创新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