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进攻印度!苹果会遭遇重大失败吗?

时间:2024-05-22 20:12:14 科技赋能

据外媒报道,苹果正在加紧开拓印度市场,并已在印度播出了首个iPhone TV广告。

它最近计划在印度12个城市招募移动经销商。

目前,它已经与苹果超过3家合作伙伴签署了授权移动经销商计划协议,并扩大了其零售网络和促销融资选择。

苹果强势进攻印度市场的道路已经迫在眉睫。

问题是,苹果能否征服印度市场?此前6月份,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强攻印度,国产手机为何难压地头蛇》,文中指出国产手机很难攻克印度市场,主要有以下因素:印度人口密集、经济呈上升趋势、专利监管不完善系统不足,智能手机普及率低。

印度民族品牌Micromax比国内手机厂商性价比更高; Micromax更了解印度的政策、市场和用户的细微需求,在本地化语言和服务方面更具优势。

例如,Micromax推出了各种本地语言服务电话,推出了支持20多款支持印度方言的智能手机等。

第三,线下零售渠道是国内厂商的集体短板,印度本土厂商的根基较深。

此外,印度本土存在贸易保护主义。

印度还战略性提高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进口税,加速印度手机制造商自组装、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发展。

印度正在大力支持制造业解决就业危机,本土制造商享受政策红利,Micromax在印度本土政策保护和印度民族情感认同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日前,有业内人士按照笔者的分析,稍加整合,将笔者文章的主角“国产手机”换成了苹果,然后粗暴地照搬了思路和观点,称苹果已经失去了机会进军印度市场,相信苹果很难征服印度。

市场还缘于印度手机市场在当地市场称王,更具性价比优势。

Micromax更了解当地文化,对手机需求和设计有更好的把控。

以及印度制造官僚机构的保护,认为苹果没有性价比优势,失去了发展。

一个获得力量的机会。

然而,贸然抄袭观点和观点的做法是为了唱衰而唱衰。

默认的定位没有考虑到苹果和国产手机的定位和品牌,甚至软硬能力也完全不同。

苹果不做国产手机,也不打性价比牌。

在美国以外的大多数国家,苹果排名第一的并不是市场份额,而是利润。

2018年是苹果的鼎盛时期。

然而今年,全球Android市场份额达到了84.4%。

苹果的份额从未超过20%,但却攫取了92%的利润。

苹果去印度并不是为了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而是为了与苹果在全球其他市场的战略保持一致,赢得印度的高端市场。

  苹果的操作系统+硬件+APP Store+产业链的模式和地位远远高于性价比。

苹果与国产手机的第二个区别是,大多数国产手机缺乏核心技术,无论是硬件垂直产业链还是操作系统都缺乏。

掌控并进入印度市场的目的就是复制中国的高性价比策略,吃掉印度的人口红利。

目前印度民族品牌Micromax比国内手机厂商性价比更高。

Micromax采用OEM模式。

其产品几乎全部来自深圳代工厂。

不具备芯片研发能力。

芯片供应商是展讯通信。

不过,与印度民族品牌相比,国产手机都是由本土厂商生产。

策略是一样的。

起点、技术、品牌优势差距并未拉大。

国产手机在与利用当地市场政策、民族情绪、渠道优势的印度厂商的同质化竞争中失败是必然的。

苹果则不同。

苹果创造的是操作系统+硬件+APP Store+产业链的模式。

这个模型是全球生态扩张的模型。

苹果参与印度市场并不是为了参与中低端市场竞争,而是为了参与中低端市场竞争。

这是一种远高于成本效益战略的全局思维和方法。

它要打造的是全球一体化的软硬件生态系统。

苹果对垂直产业链的掌控能力、软件生态系统的独特优势以及长期的全球品牌积累都成为了巨大的优势。

目前,为苹果代工iPhone的富士康已经开始在印度生产iPhone。

我们知道,国产手机进入印度市场时,可能会产生利用印度市场的人口红利赚快钱的想法。

在国内扎根并不容易。

印度市场是苹果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

苹果进入印度的目的是为了让苹果的生态帝国能够在当地不断延伸和扎根,将印度市场纳入以iOS为核心的封闭生态帝国的一部分。

苹果在印度“集结重兵”:三星危机感会很大我们知道,在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的时间窗口内,Apple Watch 销量表现平平,未达到预期。

iPad也陷入了颓势。

苹果缺乏新的增长点,因此其业绩增长压力较大。

目前增长空间巨大的印度高端市场,是苹果必然要拓展的市场。

为了推动销量持续增长并满足资本市场预期,苹果未来重点关注印度市场将成为可能。

目前印度整体国民收入较低,智能手机正处于快速普及阶段,性价比为王。

但对于印度这个人口大国来说,中高收入阶层和穷人也遵循28-20规则。

印度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

苹果在印度复制另一个中国市场的可能性很小,但苹果的目标是征服印度。

中产阶级和高收入阶层。

目前,三星在印度市场占据高端市场,但从苹果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苹果凭借巨大的品牌优势、集成的软件和技术,在全球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

硬件模型、技术研发创新优势。

名列前茅。

如果苹果在印度“集结重兵”,三星会有很大的危机感。

另一方面,苹果正在加速蚕食Android。

例如,苹果此前推出了一项新政策,鼓励Android用户迁移到iPhone。

即Android手机用户可以在苹果零售店用手机换取代金券,代金券可用于购买iPhone等产品,对Android用户进行推广。

以折扣价购买 iPhone。

以及苹果未来可能推出的4英寸iPhone 6C,苹果的战略方向已经隐约可见,那就是放弃小众策略,通过各种战略布局和战术,不惜一切代价吸引Android用户进入iOS阵营,不断侵蚀Android的份额。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在印度,4S、5S、5C等老款iPhone由于价格相对便宜,成为印度热销品牌,增长迅速。

这也说明苹果在印度的品牌号召力不容小觑。

如果苹果的这些策略被复制到印度,可能会对印度的Android手机产生影响。

苹果的本土适应性是国产手机的学习样本。

另外,我们可以清晰地察觉到,库克执掌下的苹果与乔布斯时代的明显区别在于,其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的本土适应性正在逐渐增强。

在中国,我们看到苹果在中国的零售店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

例如,杭州西湖店开业时,书法家王冬龄将苏轼的诗题在苹果外墙上。

苹果重庆零售店开业,店内装饰以一幅重庆水彩画《两江美景》。

这种本土化的整合策略消除了文化障碍和壁垒,拉近了消费者的距离。

此外,去年苹果推出适应亚洲市场的大屏手机营销策略,带动了iPhone 6销量的激增。

我们也看到,去年Apple Store在中国推出1元购活动、Apple Store登录天猫、苹果与中国移动走到一起、库克开通新浪微博等,都体现了解决政策的重要性在适应当地文化、实施本地化运营方面,苹果已经成为美国乃至全球跨国公司值得学习的典范。

在印度市场,我们也能捕捉到苹果的一些本土适应性。

由于苹果在印度没有零售店,因此增加了经销商数量,采取了特许经营模式,并推出了“授权移动经销商”项目。

据印度当地媒体报道,苹果正在积极挑选合作伙伴,目前已与多家经销商达成合作协议,并计划在印度12个城市招募手机经销商。

目前,苹果在印度的主要区域经销商是Redington和Ingram。

与此同时,苹果正在招募政策顾问来应对印度的官僚环境。

据LinkedIn信息显示,苹果正在印度新德里寻找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顾问。

他们需要拥有与印度政府打交道的资深经验,能够代表公司处理关键政策问题,并代表苹果与政策制定者进行贸易友好谈判。

与主要股东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

苹果还提供融资渠道,帮助印度用户开始通过分期付款购买iPhone,并开发线下零售市场,在大城市和二级市场建立较小的社区商店。

可见,苹果正在大力推进开拓印度市场的步伐,决心坚定。

此外,我们了解到,为苹果代工的富士康目前正在与印度当局进行谈判,计划在印度设立iPhone制造工厂。

它表示将利用印度工厂生产iPhone、iPad和iPod,并将其供应给印度和全球市场。

目前,印度制造业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供应商。

富士康进入印度不仅会为印度带来制造业就业机会,也符合印度总理莫迪“制造强国”的政策愿景。

苹果还计划在印度大力开设专卖店。

零售店,这些都是值得国产手机学习和借鉴的。

  印度智能手机市场或将效仿中国的发展模式。

在印度市场,苹果遇到的主要问题是iPhone的价格相对较高。

有分析指出:“在这个国家,iPhone售价占人均GDP的比例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高。

iPhone是印度人想要的手机,但价格却高于大多数印度人的购买力” ”。

但这并不构成iPhone在印度没有市场的理由。

如果我们从前瞻性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看到印度经济正在快速增长。

根据世界银行今年7月1日公布的数据,印度当年的GDP突破了2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印度跨越1万亿美元大关用了60年,而现在只需要7年的时间。

突破下一个万亿美元大关。

自金融危机以来,印度的经济产出翻了一番。

另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中国目前的人均收入是美国的12%,印度是美国的7.5%。

”目前,印度人均国民收入已增至美元。

以印度目前8.9%的人均收入增长率计算,印度实际上正在沿着中国的发展轨迹前进。

因此,我们可以将印度视为2009年左右的国内阶段。

在那个阶段,智能手机取代了功能手机,性价比更高的Android手机成为大多数用户体验智能手机的首选。

当时,乘着Android快车的HTC和三星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成熟和国民收入的提高,智能手机所代表的身份标签变得更加显着,而积累了品牌价值的苹果的优势也逐渐显现。

揭示了。

没有核心技术、品牌优势,拥有顶级操作系统和产业链上游优势的HTC,在国内国产厂商和苹果的双重压力下已经走向衰落。

这里我们对应的是印度本土制造商Micromax。

随着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环境日趋成熟,采用代工模式的Micromax无疑是当时小米和HTC的混合版,成为了用户此时的首选。

不过,随着智能手机的成熟和印度人均收入的提高,品牌可能会成为印度用户的首选。

未来,Android OEM厂商将因缺乏对供应链和操作系统的控制而缺乏创新。

手机创新、用户体验、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弱点将逐渐显露出来。

拥有更强的上游产业链控制力和软硬件一体化生态实力的苹果,将有可能快速占领城市和地盘。

目前苹果的品牌优势也在印度逐渐展现出来。

据外媒报道,第二季度印度iPhone销量同比增长93%,增速首次超过中国的87%。

目前,苹果在印度的市场份额仅为2%,但其未来的增长潜力毋庸置疑。

看看投资环境,印度央行行长拉古拉姆·拉詹近日也表示,印度的资本投资环境正在改善。

我们看到,在深耕印度市场一段时间后,华为也获得了印度官方批准在印度生产手机,条件是必须任命印度人担任技术部门等关键部门的经理。

也就是说,虽然印度存在政策壁垒,但印度政府也强调“制造强国”战略。

在印度智能手机自组装、研发、制造加速发展的过程中,这需要印度政府加强政策壁垒和技术引进。

冲帐。

因此,印度必须大力发展手机制造业,未来会引进高新技术,而不是排斥先进技术。

苹果手机代表了手机制造的先进水平。

如前所述,苹果正在招聘政策顾问以适应印度的官僚环境。

为打破政策壁垒,随着印度政府大力发展制造业,富士康也适应了印度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政策优势,开始转战印度生产iPhone。

此外,从收入来看,印度仍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产阶级发展缓慢。

苹果短期内很难在印度大量出货。

不过,随着印度经济的持续增长,iPhone很有可能在印度销售。

它将遵循中国市场的发展规律,但其增长速度可能会慢于中国。

对于苹果开始关注印度市场,业界不应盲目地说苹果不具备性价比优势。

需要看到的是,苹果凭借其巨大的品牌优势和对上游产业链的掌控能力,依然能够针对印度市场采取灵活的本地化策略。

适应当地国情,具备解决政策和国情问题的适应性,这种务实的态度显然值得国产手机借鉴和学习。

国产手机应有危机意识,及时调整市场应对策略。

要知道,以印度为代表的海外低端市场的巨大增长空间并不能给长期以来崇尚性价比策略的国产手机带来想象空间。

如果未来国产手机长期仍不能有效突破技术研发创新和高端市场,快速增长的印度市场也无法延缓国产手机的颓势。

相反,它可能会很快被印度本土制造商复制然后超越。

未来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在低端,国产手机将逐渐被印度Micromax等本土厂商慢慢挤出市场;中端可能被三星控股,拥有全产业链模式;而在高端,国产手机可能会再次看到苹果称霸印度高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