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海底数据舱落地珠海,大数据中心走进海洋时代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船国际”),全国首个海底数据舱在珠海高栏港揭幕,标志着我国大数据中心进入海洋时代。从水中打捞出的第一个Highlander潜艇数据模块。傅志冠摄“海底数据中心项目(ProjectUDC)”的前景是在具有先进冷却功能的海底密闭压力容器内安装服务器等互联网设施,利用海底复合电缆供电,将数据回传至互联网;海底数据中心利用大量流动的海水,通过与海水的热交换为互联网设施散热,有效节约能源和资源。海底数据中心在岸上占地极少,没有冷却塔,也不需要消耗淡水。既可容纳海洋牧场、网箱渔业等生态活动,又可与海上风电、海上石油平台等产业活动相互服务。在沿海城市附近海域部署数据中心,可以大大缩短数据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不仅不需要占用土地资源,还可以节省能源消耗。它是一个完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大数据中心是新基建的关键要素之一。目前,大数据中心主要建设在内陆地区。预计2020年大数据中心年经济总量将超过3000亿元。但在陆地建设大数据中心需要大量土地,消耗大量电力和冷却水资源用于冷却,并花费大量资金建造存储空间。由于沿海发达省市数据中心的快速增长,类似的资源冲突问题尤为突出。为此,推动科技创新,加强海洋空间利用,在沿海省市近海部署数据中心,是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据了解,自2015年以来,微软一直在部署海底数据中心,将大量服务器安装在多个机架的密封潜水器中,利用海洋中较低的水温来解决数据中心的散热问题,节省了大量资金能源和资源消耗。海底数据中心以城市工业用电为主,海上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为辅。具有低成本、低延迟、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等特点。据微软团队计算,海底数据中心的故障率是陆地数据中心的1/8。汉兰达副总裁徐坦表示,汉兰达的散热系统比微软的更难打造。微软的海底数据中心放置在10摄氏度的海水中,汉兰达的数据中心放置在南方25摄氏度的海水中;一个微软数据舱的功率只有200多千瓦,而海兰德一个数据舱的功率设计功率是500千瓦,是微软的两倍多。2020年,汉兰达将收购加拿大Oceanworth公司,即现深圳奥特公司。在获得海底数据网络关键技术后,汉兰达于去年初开始进入海底数据中心的研发,并秉持着凝聚力量推动业务发展、搭建合作桥梁的理念。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去年底,汉兰达与广船国际合作打造的首个绿色海底数据中心示范项目罐体在广船国际顺利竣工,相关水下性能测试在中海福陆提供的码头开始。广船国际利用自身在海洋装备业务领域的技术优势,主要承担了保护数据中心和承受海底高压的圆柱形储罐的建造和对海运起着关键作用的管线的设计和生产。冷却系统,并负责完成整个海底数据模块的安装。圆柱形水箱是潜艇数据舱的“胎盘”。其密封性能是保证海底数据中心正常运行的基础。坦克沉入海底后,将长期承受巨大的海水压力。制造精度和强度。冷却系统是潜艇数据舱实现降温功能的“散热器”,是潜艇数据舱完成热交换的核心环节。其施工的主要难点是在圆柱罐的有限空间内实现管道的设计优化。作为国内第一座潜艇数据舱,之前完全没有经验可循。项目伊始,广船国际就组建了以部门经理为项目组成员的专业项目组和汉兰达的技术团队,共同攻关技术难题。在罐体钢结构制造中,专门选拔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焊接技术人员负责施工,在材料和焊接工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把关质量一层一层,终于一次性通过了耐压测试。在冷却系统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广船国际在充分考虑设备的结构形式后,利用其丰富的造船管路设计经验,不断优化布局,最终确保了储罐冷却系统的一流综合性能。.在数据中心安装阶段,项目团队联合汉兰达技术人员,仅用20天时间就完成了钢结构、电气、液压、冷却一体化系统的安装调试。快速发展据了解,汉兰达是目前国内唯一具备“智慧海洋+智慧航海”能力的上市公司。业务范围涵盖海洋监测和智能航运领域。致力于建设海洋观测探测、数据分析建模和存储能力,以及海洋、近海、内河智能航行能力,形成面向全海域国防的多元综合性海洋观测探测系统(网)、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定制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2020年12月28日,深圳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认购成为汉兰达第一大单一股东,并通过表决权委托方式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未来,汉兰达将作为深圳市国资委海洋业务唯一专业上市平台,按照行业引领和创新驱动的要求,加快深圳海洋科技产业集聚发展。.目前,汉兰达已与海南移动、联想信息、中国通信服务、奇安信签署了绿色数据中心(海底数据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合作开展海南离岸数据中心方案论证。未来3至5年,计划在我国近海与地方政府、金融、企业、网民等合作建设一系列海底数据中心项目,包括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等。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提供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