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必大家都听说了云南大象群的新闻。2020年,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的十几头野生亚洲象“逃跑”北上,却偏离路线“闯入”昆明、玉溪等边境。为防止象群对当地城镇和居民造成威胁,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并采取行动,力图使象群重回“正轨”。为完成这项任务,据悉,相关地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包括600多名应急人员和警务人员、60多辆应急车辆、10多吨大象食品、数十只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智能装备,无人机的出现无疑引起了众多关注和热议。那么无人机在引导大象群的任务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无人机的应用在保障大象食物来源、减少人象相遇、保障人象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网上可以看到有人喜欢追大象,捡大象的食物。这不仅会阻碍指导工作的开展,一不小心还可能引发事故。在此背景下,无人机可以通过巡逻对大象进行监视并很好地控制人员。也就是说,在引导大象群的工作中,无人机的作用主要是对人和大象进行监控和跟踪。而这个其实经常被用在野生动物的保护上。例如,2017年,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使用无人机保护考拉。他们利用无人机定位和掌握考拉种群动态,为考拉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无人机作为机器人的大类之一,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机器人也是如此。近年来,不少仿生机器人也正在成为动物保护的排头兵。他们凭借逼真的外表,可以轻松地接近动物,并使用各种设备进行监测和感知,极大地加深和加强了科学家对动物的认识和保护。此外,人工智能对于动物保护的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和释放。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检测和统计野生动物的数量、种类和类别;可以预测鸟类、鱼类等野生动物的行踪;可预测人类偷猎野生动物等行为,从辅助科学研究、实时监测、安全预警等方面,一方面为动物保护筑起坚固的围墙。2019年,DeepMind与生态学家和环保主义者合作,共同开发了一种研究动物行为的AI,可以自动检测、识别和计算照片中的动物,大大降低了人们识别动物的难度,从而增强了人们对动物的研究,从而加深人们对动物的认识,加强保护手段和能力。众所周知,在环境破坏和人类捕猎的威胁下,野生动物的生存越来越艰难,很多甚至濒临灭绝。基于此,将无人机、机器人、AI等智能技术融入动物保护,用科技的力量改变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为野生动物撑起一片蓝天,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动物保护。但智能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必须以不影响、不伤害野生动物为前提。此前有消息称,无人机追踪到熊,结果熊受惊掉下悬崖,显然适得其反。鉴于此,用智能技术保护野生动物不能忽视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模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