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1月17日的极客园创新大会上,小米手环负责人黄汪发表演讲,大意是手环将成为人类的ID未来。
作为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识别标志。
我们可以看到,他不再提及人体数据采集、健康大数据应用等特别热门的想法,因为这条路已经碰壁了。
这也是苗叔对于2017年可穿戴设备的看法,认为它还是一个泡沫,不会有突破。
今年1月,科通芯城邀请苗叔去深圳,沿着可穿戴设备产业链走下去。
因为他家是芯片门户,对整个产业链非常熟悉,所以很多老板也都真诚的说话。
去年5月,英图组织部分互联网创业者、创业者赴以色列考察智能硬件行业,并与多家顶尖科技公司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下半年,苗叔多次前往深圳,与一线的制作设计师交流。
通过这些考察,以及平时对行业趋势的观察,以及最重要的产品试用和意见收集,苗叔发现,虽然可穿戴设备发展得如火如荼,但目前的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
在核心技术和消费理念发生质变之前,可以预见的是,可穿戴设备仍将停留在泡沫和概念阶段。
可穿戴设备存在几个主要问题。
有一款大家都熟悉的可穿戴设备,那就是Jawbone Up手环。
该产品是一款流行的可穿戴设备,但它被昵称为“百日咳”。
很多用户佩戴3个月左右就发现它坏了。
因为需要插在手机的音频口来同步数据,所以硬件无法承受频繁的插拔,无论硬件有多好。
同时,手环本身的材质受力设计可能存在问题,所以很多人购买的时候都坚持不到3个月。
另一种可穿戴硬件叫Fitbit,它有好几个型号,我是单独买的。
计数比较准确,但充电很麻烦。
只需一两天充电一次,而且充电端口的设计并不是人性化或通用的。
当这个硬件出现的时候,有一个功能可以将你的日常锻炼分享到社交网络,与你的朋友进行比较,朋友之间还可以互相监督。
这样的设计本来就很独特,但是当所有的硬件都具备这样的功能时,你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就再也看不到了。
张三今天跑了五公里,李四爬了二十层楼。
这些消息。
这就像大家都熟悉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广场舞。
爷爷奶奶们聚集在一起应酬,但有时也难免扰乱公众。
这也说明目前可穿戴硬件还存在问题。
除了社交之外,就没有其他卖点或者其他什么可以提高用户粘性吗?滥用社交媒体最终可能导致设备本身失去人们的信任。
还有一些设备收集了数据但不知道用来做什么,或者会有一些非常专业的数据给你看,比如体脂率、基础代谢,根本没有任何解释。
用户很困惑,不知道您收集了这些数据。
给他们有什么用。
我们称这种设备为“自拍狂人”。
当你玩它的时候,它非常HI,但其他人却认为它很疯狂。
3大门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穿戴设备要想大规模爆发,或者成为一个拥有稳定商业模式的产业,至少需要跨越三个门槛。
第一个门槛是用户为什么要穿你,穿的动机是什么。
每个人都必须随身携带手机。
它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它的实用性。
早期,大家都用它来相互交流。
现在,他们用它来访问各种互联网服务。
可穿戴硬件有什么不可替代的吗?不会。
绝大多数可穿戴设备只不过测量心率和血压,加上计算出的肺活量、运动量和燃烧的卡路里。
这些数据可能很重要,但普通人对它们没有硬性需求。
深圳的一些厂商也告诉苗叔,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技术,即传感器技术,已经到了瓶颈,只能收集以上数据。
对于血糖、血脂、血压等真实的核心数据,传感器无法在无损(不采血)的情况下使用。
测量一下。
在传感器技术突破之前,可穿戴设备不可能变得不可替代。
不存在不可替代性。
允许人们佩戴这些硬件的另一个属性是时尚。
时尚其实就是脱离实用的美感。
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一块手表,它完全没用,但仍然可以卖到几万、几十万一块,因为它很时尚。
如今,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用户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穿着。
很多男人都会谈论搭配。
用户为什么要在手上戴一个看起来平庸、与原来的衣服相冲突的手环或手表呢?根据未来可穿戴发展的理想模式,硬件可能是免费或零利润,而软件服务可能是收费的。
但即使你的硬件是免费的,如果没有好的外观,用户也可能不愿意佩戴。
因此,苗叔表示,智能手环未来的前景可能不如智能手表。
毕竟后者还是有可以延续的传统的。
今年年初,科通芯城组织我们参观了深圳的可穿戴设备工厂。
其中一家从2018年就开始生产智能手表了。
我问他们这个东西未来的趋势是什么,他说我们还不知道。
现在大家都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但谁也不知道什么是对的。
就等苹果吧。
苹果的智能手表出来之后,凭借他们的实力,大家会更加知道该怎么做,用户也会受到教育,市场才会真正腾飞。
但从Apple Watch来看,第一代的前景相当严峻。
第二个门槛是你给用户带来的东西,即使他戴着你的设备。
我一开始就说了,如果你给他看他每天走了多远,几天后他就会厌倦了。
收集和显示数据还不够。
你要告诉他这些数据代表什么,有什么用,可以分析什么趋势。
换句话说,它代表着什么成就。
奇虎过去在计算机诊断方面做得很好。
它不仅记录你的开机时间,还能告诉你你在全国范围内击败了多少好友,营造一种虚荣感和成就感。
现在这个伎俩当然行不通了。
如果你说你比现在国内很多人多走了50%,用户根本不会有什么感觉。
这个时候就需要更专业的分析了。
现在一些可穿戴设备公司正在做这样的事情。
他们在后台聚集了一批医疗人才。
专业医疗专业人员分析收集的数据。
这个数据代表了你的身体状况以及你跑了这么长的距离。
这么高的心率有点高了,要注意稍微减少运动量;你的基础代谢率比食物摄入量慢很多,这会导致脂肪堆积。
所以我们说你的数据至少要有一个分析、处理、呈现的过程。
然而,这个阈值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医生需要分析你的数据,还有一些关键数据需要收集和提供。
但由于第一阈值的存在,目前大部分数据无法收集。
因此,解决第二个门槛只能是空中楼阁。
第三个门槛是数据孤岛。
每个人收集自己的东西,每个人处理自己的东西。
这个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家都想把它分开。
我收集数据,自己分析,然后呈现给用户。
用户必须依赖我,他不敢轻易摘下我的手环。
如果我分享给别人,他们提供了更专业的解释,我只会从硬件中获得一次性的利润,所以我不会这样做。
但商业利益永远无法与用户需求相抗衡。
用户需要统一,需要知道自己的数据存在哪里,需要在不同的界面上查看同一批数据。
于是苹果推出了iHealth,谷歌推出了Android Wear。
它们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允许各种可穿戴设备将数据聚合到其中。
这对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可穿戴设备就可以专注于把设备做小、时尚、精准,把后端的任务留给这些巨头,而一些拥有专门医疗资源的公司也可以把数据拿出来。
。
为用户做好解读、服务,让产业链充分细分,各个环节得到充分发展。
但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
谷歌在中国基本无法使用;苹果可以用,但是用户相对较少,虽然用户平均质量很高。
这会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
谁来提供可穿戴数据的统一存储、管理和重用?我们看到,从实力上看,目前TABLES公司只有5家:腾讯的云、微信、手机QQ,阿里巴巴的云,百度的算力,雷军和小米的设备份额,以及应用分发和聚合能力。
这五家企业谁愿意去搭建这个平台,把这个平台做好,将决定中国产业链的发展水平。
但这个阈值必须在前两个阈值解决之后才能解决。
因此,有了这三大门槛,2020年可穿戴设备仍然没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