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从烧钱到赚钱需要多长时间?

时间:2024-05-22 18:45:17 科技赋能

11月22日,笔者参加了中国移动研究院主办的“Mobile LABS无限论坛——可穿戴设备专场”。

论坛上有人士认为,可穿戴设备只是“圈内热”,大多数普通用户并没有感觉,大多数产品并没有解决用户的真正需求。

健康管家创始人(飞翔网CEO)项立刚表示,目前的可穿戴设备至少满足了“炫耀”的刚需,赢得了阵阵掌声。

虽然笔者并不倾向于认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确实如此,无可辩驳。

因此,我借用了他的观点作为本文的标题。

可穿戴设备规模发展起来后,必须满足的不仅仅是“假装”的需求。

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空间比智能手机更大,因为它可以与人体更加紧密地结合,可以为用户提供有关身体或环境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合理建议。

在此基础上,可以强身健体,增强感官,提高日常生活中无法获得的能力。

与智能手机相比,可穿戴设备更像是人体的一个器官。

前景是光明的,但现实是严峻的。

摆在我们面前的两大问题是:面对用户,可穿戴设备的使用之路是什么?对于行业来说,可穿戴设备从烧钱到赚钱需要多长时间?笔者根据论坛分享和个人观点,总结如下。

   由此看来,可穿戴设备产品进入家庭后,还需要实现“三个跨越”。

用户的需求始终存在,无论是生活中对健康和便利的需求,还是工作中解放双手和远程支持的需求。

大部分需求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或者目前没有更好的方式来满足。

从普遍的角度来看,可穿戴设备有没有用,归根结底还是产品问题。

要解决这些共性问题,需要实现三个跨越:  一是零部件的跨越。

零部件的质量、性能、尺寸、材料等决定了产品的功能和用户体验。

首先与用户最直接相关的就是电池。

如果电池续航能力不强,需要频繁充电,很容易引起用户的反感。

在解决功耗问题时,一种方法是平衡性能和功耗之间的关系,进行权衡;二是探索新的供电方式。

移动研究院黄院长提出,既然是可穿戴设备,可以考虑将人体发出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进行供电,这也是一个可以研究的方向。

  第二是用户体验的飞跃。

视觉感知的问题很容易解决,毕竟大多数用户都不会太刁钻。

困难的部分是功能。

在交互方面,如果佩戴手环、手表等没有屏幕的产品,体验会很差。

您无法直接与产品交互。

感觉就像一个数据收集器。

用户想要看到相关的分析数据和结果,就必须依靠手机。

和电脑,体验不太好。

在交互方式上,如果屏幕较小,触摸感知较差,可以考虑使用声音、眼动等方式,让交互更加人性化。

从功能数量来看,大而全的设置要么消耗更多电量,要么让大部分功能闲置;小而专是一个方向,更集中地解决用户的一两个痛点。

  第三个是数据和服务集成的飞跃。

凡是不提供软件服务和数据服务的可穿戴设备都是流氓。

可穿戴设备本身的价值并不大。

关键在于它获取的数据和它提供的服务。

装置越垂直、越深,价值就越大。

应该指出的是,用户想要的不仅仅是数据。

大多数用户对某些数据本身没有概念。

分析后得到的结果和解决方案才是最重要的。

凡是数据监测不准确的可穿戴设备都是流氓。

不准确的数据会降低用户的信任。

如果是健康数据,比如检测心率、血压等,如果不准确的话,很容易出问题。

如果数据不准确,基于数据的分析和解决方案都是空谈。

如果慢性病监测设备能够通过CDC健康认证等,将大大增加用户的使用信心。

从烧钱到赚钱,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千亿。

制造可穿戴设备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在制作可穿戴设备之前,你需要考虑一下你能烧多少钱。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可以说,烧钱大规模发展产业的那一天已经迎来了曙光。

在此之前基本都是战略投资和布局。

那么,规模化发展的临界点到底有多大呢?至少有数千亿。

整个行业是否盈利涉及到很多维度,所以这里我们只从市场规模的角度来衡量。

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预测,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年出货量将达到4.85台。

BI Intelligence认为,鉴于行业前景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全年出货量将达到3亿台。

根据艾瑞咨询研究预测数据,2020年国内可穿戴设备均价为人民币/台,2018年约为人民币/台。

考虑到全球产品均价高于国内产品,可穿戴设备整体市场平均价格呈下降趋势,预计每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在1亿至1亿元左右。

保守估计,每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

水平,成为规模化发展的临界点。

在迈向千亿市场规模的过程中,需要产业链上下游通力合作,解决共同问题,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1. 自主设计平台的推出和推广。

类似于手机产业链中的MTK交钥匙平台,对可穿戴产业的成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飞思卡尔基于混合ARM架构的集成可穿戴开发平台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可穿戴公司更快地推出产品。

英特尔在这一领域也有计划。

2019年,各大处理器厂商将陆续公布高集成度的低功耗硬件平台和参考设计,这将进一步推动整体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规模,加速可穿戴设备的硬件成熟度。

2.找到好的商业模式并生存下去。

对于三星这样的公司来说,可穿戴设备属于战略投资,无需考虑商业模式或短期内赚钱。

对于大多数创业公司来说,前期一定要考虑通过硬件赚钱,软件、数据和服务会给硬件增值;未来的发展,硬件的利润空间会减少甚至免费,通过数据和服务来赚钱。

所以现阶段,做硬件的一定要赚钱,做数据的一定要坚持。

3、完善产业生态和教育市场。

改善产业生态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努力,其中就包括推动产业联盟。

在此过程中,运营商应发挥更多作用,无论是资源投入还是数据和服务提供,都应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教育市场是整个行业的事。

在规模达到一定水平之前,要正确引导市场发展、引导用户消费。

产品多元化、渠道模式O2O等非常有必要,价格战、抄袭等应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