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的智能穿戴产业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
5月23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其中智能可穿戴设备是重点项目之一。
事实上,被誉为下一个“互联网金矿”的智能穿戴设备行业,目前无论是数量增长还是内容延伸都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发展势头。
但也暴露了其背后的低端创新发展模式。
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等问题。
行业的“井喷”正在等待“窗口期”。
就像10年前的智能手机一样,智能可穿戴设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去年,虽然我国智能穿戴设备产业规模还较小,但整体已进入快速扩张阶段。
全球四大市场研究公司之一的GEFK市场研究集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可穿戴市场零售量为1万台,同比增长3%。
其中,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占据了90%左右的市场份额,增速分别达到%和%。
专家分析,智能可穿戴设备未来仍有巨大市场潜力,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英国市场研究公司IMS Research预测,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2018年全球将售出1万台联网智能可穿戴设备,是2018年的4.5倍。
形式上,虽然手环和手表牢牢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但其他形式也在不断涌现。
厦门云朵科技公司去年推出了多双智能定位鞋,深受市场欢迎。
在内容和功能上,智能穿戴设备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近两年简单的计步功能,到现在的心率、测速等综合检测功能,逐渐应用于工业、医疗、军事、教育、娱乐等诸多领域,显示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在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智能穿戴设备涉及机械、传感器、芯片、人工智能、语音图文识别等多个领域,是一个高度集成的高科技产业。
与信息技术。
目前尚处于行业早期阶段,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我们相信,产业发展的‘风口’即将来临。
”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联盟专家委员陈雪涛表示,从全球发展来看,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将达到万亿级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竞争。
前沿产业。
缺乏“0到1”关键技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巨大生命力和市场潜力引发了谷歌、苹果、微软、索尼等众多企业对这一新领域的深入探索。
去年11月,美国资本市场仅在可穿戴智能显示器领域就投资了数亿美元。
在学术研究层面,美国、日本、韩国都设有专门的实验室或研究小组专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究。
在我国,智能穿戴设备产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与其他高科技产业一样: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以低水平复制和“锦上添花”的应用创新为主,在关键核心基础技术方面仍受到国外的制约。
广东物讯环科技(深圳)公司执行总裁牛浩田表示,国外可穿戴设备产品在基础技术方面远远领先于国内。
中国企业更多的是依托国外技术,更新创新产品,实现“从1到10”,但缺乏“从0到1”的能力。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无法生产出自主研发、可控的好产品并走向全球。
”陈雪涛表示,目前智能穿戴设备的核心技术,如核心芯片、核心传感器等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尤其是核心芯片技术,国外企业已经实施了全产业链布局,但我国还缺乏能够实现自主技术控制的企业。
此外,我国在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方法、云计算能力等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国外。
杭州暖信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杨家伟表示,大多数外国公司都对中国实施技术禁运。
当他们听说有中国机构想要合作时,他们断然拒绝,没有任何谈判的余地。
“所以我们必须掌握自主核心技术。
依靠模仿的国产低端可穿戴设备肯定不具备长远发展潜力,不可能依靠这些产品实现‘弯道超车’。
”业内人士指出。
下一步,国内智能设备可穿戴设备龙头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关键技术协同创新。
特别是要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实现关键操作系统和芯片国产化,摆脱对国外进口的依赖。
行业未来:跨界融合内容制胜 专家认为,中国智能穿戴设备产业下一步发展应是改变传统电子行业以硬件设备为盈利核心的模式,重点发展内容满足用户需求。
谁能率先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提供优质的产品体验,谁就能抢占先机。
“这个领域光有硬件是不够的,还需要内容。
”专门从事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现实等可穿戴设备的公司ANTVR董事长秦政表示,国内厂商虽然不少,但拥有核心能力和品牌的并不多。
这是因为一些厂商为了快速发展、抢占市场,做了很多简单的开源系统。
“但这样的技术路线显然太弱了。
“就像手机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一样,智能穿戴设备是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入口。
邬鹤铨表示,可穿戴设备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相结合的产品。
功能有限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接入云端,依靠云计算来增强产品功能。
但目前,我国大部分智能穿戴设备所具备的功能只是“锦上添花”,比如心率、脉搏、步数的测量与传统方法没有太大区别。
此外,专家认为,如何开发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将是关键,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对行业趋势的预测能力不足,缺乏提前判断市场需求并快速响应的能力。
云朵科技运营副总经理黄胜山表示,因为大多数产品应用场景单一、功能较低。
终端单一导致产品开通频率低,不是用户的“必需”产品。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提高产品与用户的相关性,彻底解决用户需求,或者开发更多的功能。
,让产品成为用户的“必需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孟荪表示,当前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很多产品设计看起来“花哨”,但实际应用能力较差,远远不能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真正能用到的还很少,还需要在基础技术等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