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软在美国纽约举办Windows 10硬件新品发布会,发布了全新旗舰手机Lumia/XL、Surface Pro 4平板电脑、Surface Book笔记本和Band 2智能手环等众多智能硬件产品。
关于微软新产品发布会的文章有很多,还有关于这些产品的介绍和猜想。
本文在此不再展开。
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微软发布的这一系列智能硬件。
其背后的战略意图是什么?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和苹果竞争吗?表面上可能会给人这样的错觉,但本质上却没有那么简单。
关于HoloLens产品,我曾经在一篇文章《HoloLens与谷歌眼镜:两个产品,一个初衷》中进行过解释,也就是说微软推广这款产品的本质并不在于产品本身。
我们都知道微软在PC时代是系统霸主,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却缺席了,被安卓和苹果两大阵营所取代。
可以说,这次缺席让微软的处境有些黯淡,但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目前已经错过了产业发展的红利期,再次进入该行业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就连Android也还没有找到可靠的盈利方式。
这是否意味着微软正在向苹果学习,借助硬件产品打开道路,然后带动自己的系统份额?显然这个理由在今天已经不可靠了。
可以说,微软曾经也有过这样的想法。
当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时,其意图是非常明显和明确的。
然而,由于此次收购最终以失败告终,导致其亏损。
真金白银收购后,微软第四季度财报显示亏损31.95亿美元。
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微软不仅将一次性收购诺基亚手机和服务部门纳入Q4财报,带来的规模高达750亿美元。
7.8亿美元的资产减记包括后续重组费用7.8亿美元和与先前宣布的整合和重组计划相关的1.6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机会被错失和埋没。
所以微软这次推出了这么多的智能硬件产品,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到可穿戴设备,也对公司整个架构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
新公司主营业务分为系统及软件产业、云服务、智能硬件终端三大类。
这一系列的行动到底是在谋划什么呢?换句话说,微软推出智能硬件的战略意图是什么?旨在布局物联网时代的新帝国,有着非常清晰的产业演进路径,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再进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
随着智能硬件终端的兴起,必然会推动整个互联网走向物联网时代,而决定整个物联网的核心关键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是软件系统,二是软件系统。
另一个是硬件终端。
对于微软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在于操作系统和相关软件应用。
硬件终端显然不是它的优势。
所以,它绝对不会放弃自己的强项而转向自己的非强项领域。
它不断推出智能硬件,包括一些技术领先的可穿戴设备,主要透露出以下三个战略意图: 1、与苹果不同的市场策略。
从微软、谷歌、苹果的财报中可以看出,微软的利润核心是软件系统层面,谷歌的利润核心是搜索广告,苹果的利润核心是硬件产品。
从盈利模式来看,苹果和微软有两种不同的市场策略。
也就是说,苹果是以硬件为盈利核心,顺便在软件系统上赚了一些钱;而微软则不断加强智能硬件的布局,其策略与苹果不同,重点仍然是以软件系统为核心,顺便在智能硬件上赚点钱。
。
因此,总而言之,苹果和微软的核心利润点是不同的。
一种是以硬件为核心利润,顺便赚点“软”钱;另一种是以软件系统为核心利润,顺便赚点“辛苦”钱。
2、规划物联网系统帝国。
物联网是一场不可避免的革命,这一点在CES展会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它释放的市场价值远远大于PC互联网和现在的移动互联网。
随着智慧工厂、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家庭、智能家居、智慧社区、智能穿戴、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行业的兴起,这些行业的核心基础平台都离不开软系统。
目前,一些智能化、智慧相关行业对垂直系统提出了强烈需求。
关键是这些垂直领域的系统建设有着非常高的技术门槛。
并非任何个人或公司都可以构建可靠的系统。
这就是为什么智能手机目前依赖Android,而PC则依赖微软。
原因。
微软在软系统层面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
在技??术储备、应用积累和商业化经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另一个核心是物联网时代,对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开放性、专业性、体验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现在的PC或者移动互联网,在技术上显然更加复杂。
等级。
。
为了抢占物联网时代的系统帝国,在没有智能物联网硬件的情况下,微软只能凭借自己的技术实力和资本进行尝试,比如HoloLens、Lumia/XL、Surface Pro 4平板电脑、Surface书籍笔记本和手环二等产品。
理解得更形象一点,微软进军智能硬件领域更是无奈。
由于目前还没有一定程度领先的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微软如果想要建立物联网时代的系统平台,必然需要使用一些智能硬件终端产品来测试、探索、修正物联网时代的构建。
系统平台。
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的微软,不能再错过物联网时代。
为了提前布局物联网时代的系统平台,微软不得不推出一些领先的智能硬件终端来探索物联网系统平台的建设。
如果微软成功了,我们就会失败。
中美相比,表面上是相似的。
美国的硅谷和中国的“硅谷”都非常热闹。
但如果我们剥去表面这件“华丽”的衣裳,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太平洋的距离。
我之前《解读谷歌重组:他们若成功我们就输了》写过一篇文章,谈到了Google的战略意图,这篇文章也反映了这个问题:如果微软成功了,我们就会失败。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包括人力、财力,来开发自己的PC操作系统。
结果,包括联想在内的国内PC厂商都不愿意使用它。
原因显然不是因为我们太先进了。
人们不选择的原因可能恰恰相反。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由于我们在PC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在操作系统的帮助下留下痕迹,所以是个人、公司、国家的担忧。
也正是因此,国家成立了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其用意不言而喻。
物联网时代,当一切包括人本身都被数字化时,人和一切都处于“裸奔”状态。
此时,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现在的PC互联网。
静下心来观察一下我们现在的智能产业。
充满了虚假繁荣,“低价+抄袭+炒作”,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环节几乎全部被消灭,无论是软系统层面还是硬技术层面。
尽管华为、格力、中兴等可见企业在产业链核心关键技术环节做出了一些探索,但在软系统层面,仍处于“解放初期”。
当我们关注微软在智能硬件行业的布局,在庆祝它的进入可能会促进一些行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冷静地想,也许我们又输在了起跑线上。
当有一天,整个物联网时代真正普及的时候,我猛然回首,发现我们在软系统上又输了,而且输得很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