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接二连三地受到诟病,制造商需要适可而止

时间:2024-05-22 17:42:45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再次受到批评。

近日,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了一项测试,邀请14名志愿者使用智能手环和智能手机进行计步测试,并将设备显示的结果与实际步数进行比较。

测试的手环是 Fitbit 的 Flex、Jawbone 的 UP24 和 Nike 的 Fuelband。

对应的应用程序为Fitbit、HealthMate和Moves,测试的智能手机为iPhone 5S和Galaxy S4。

最终的结果令人惊讶。

智能手机测试的步数误差在6%左右,而几款手环的测试结果非常不合格,误差高达22.7%。

此次测试再次让可穿戴设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自可穿戴设备诞生以来,消费者就一直承受着高昂的价格、繁琐的操作、较差的续航、甚至舒适的佩戴体验等问题。

可以说,它给了可穿戴设备足够的面子,这一切都是对身体的影响造成的。

对产品核心性能的健康关注和信任。

但如今,可穿戴设备连最基本的服务都无法提供,甚至无法与智能手机相比。

谈论此类产品的未来和革命无异于一厢情愿。

由于本次测试的具体信息和操作流程尚不清楚,且测试项目也比较简单,简单评价可穿戴设备不如智能手机有失偏颇,但不可否认的是,可穿戴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在经过数年经过多年的发展,仍然无法为消费者提供物尽其用的产品。

市场上现有的产品要么亏本盈利,以低价迅速占领市场,要么价格太贵。

,势必让手表和手环成为高端产品,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最终都难以避免被束之高阁的命运。

这让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思考这一类产品的未来——智能穿戴设备还有希望吗? ?   手环还是手机?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描述当今可穿戴设备环境的完美方式。

在内部,可穿戴设备的几个核心问题仍未解决。

首当其冲的就是功耗和续航。

智能时代的老难题是任何设备都无法解决的。

由于可穿戴设备尺寸的限制,电池容量较小。

一旦要运行应用程序,增加的功耗就无法由电池来承担。

一旦功能受到限制,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就会非常有限,消费者就会纠结于买还是不买、能否用手机实现的选择。

其次是准确性。

这种准确度一方面来自于消费者长期的携带意愿。

毕竟,没有多少人愿意戴着令人不安的手镯睡觉。

另一方面来自于设备自身的传感器和算法,尤其是如何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移动问题一直很难解决,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这次测试揭示了这个问题。

当然,可穿戴设备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安全、价格、设计、品牌、操作体验、设备与手机之间的数据传输等。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些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反而越来越严重,甚至有逃跑的势头。

从外部看,可穿戴设备正面临智能手机的冲击。

这个问题近年来变得尤为突出,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变得越来越复杂,低功耗协处理器的普及以及更多传感器的引入使得智能手机取代了可穿戴设备的部分功能。

这个现象很有趣,因为在相当多的厂商和消费者心目中,可穿戴设备的意义在于可以部分替代智能手机,比如查看通知、接听电话等。

但现在,他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但都被智能手机所取代。

夺取军队的控制权,就是本末倒置。

消费者已经在智能手机上花费了数千元,如果还要花费数千元购买基本功能可以被智能手机取代的设备,那不是被占了便宜吗?因此,内外部因素正在让可穿戴设备的日子变得越来越艰难。

耐克的Fitbit高调,谷歌眼镜基本放弃,MOTO演变成炫耀工具,苹果走上了时尚路线。

曾经试图颠覆手机的可穿戴设备尚未开花结果,却成为智能手机的下一个目标。

实在是可惜。

为什么要穿它?事实上,可穿戴设备并非没有未来,只是正在被急功近利的厂商一步步扼杀在摇篮里。

可穿戴设备从一开始就有两个发展方向。

一种是作为智能手机的配件,所有数据都需要通过手机来操作甚至查看。

另一种是作为独立设备,拥有自己的生态系统和运营模式。

思维的差异,催生了不同的产品。

前者自我意识不足,所以常以手链的形式存在。

它价廉物美,默默地做一个漂亮的设备,默默地检测各种身体数据。

典型代表是小米手环首先以低价大批量的模式占领市场,然后根据收集到的海量数据提供后续服务,比如饮食、健康、医疗等。

在这种模式中,腕带只是手机功能和服务的延伸。

是对手机无法与身体近距离接触的一种物理补偿,可谓小心思;而后者则恰恰相反。

它有大展宏图的野心,基本以带屏手表的形式存在。

通过操作和交互方式的创新,将一些有针对性的手机功能移植到手表上,并建立独立的应用商店,增强手表的可玩性。

最好的代表就是摩托罗拉。

凭借其出色的工业设计、新颖的交互方式以及相对完善的谷歌服务,这种设备可以戴在手上。

这本身就是一次全面的体验。

这种自力更生的发展模式可谓是一个大创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思思维的智能手环成本低、周转快,其制造和设计难度与其他智能手机配件相差无几。

因此,它缺乏新的想法,不太可能成功。

它只能用作移动互联网服务。

存在于一个环中,根本称不上智能设备。

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数据收集器。

智能手表的大思路是高远而雄心勃勃的,确实解决了一些痛点。

但在当前科技发展下,功耗等主流难题的存在,极大限制了设备的实力。

考虑到智能手机的逆袭,与手环相比,它们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他们只能通过风格或时尚等感性因素生存,这并非没有困难。

归根结底,可穿戴设备还没有解决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为什么被穿戴。

由于与身体的紧密接触是可穿戴设备的最大优势,因此我们应该从特性出发,思考产品的使用场景,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只有当用户逐渐接受设备后,我们才能考虑后续的功能。

有增无减,否则,过于复杂只会让消费者感到厌烦,增加超出能力的功能只会压垮小型设备。

可穿戴设备制造商必须尽力而为,只做适当的事情。

可穿戴设备制造商必须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