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在2014年开始流行,2015年的“坑”

时间:2024-05-22 17:07:46 科技赋能

和2014年可穿戴萌芽期带来的感觉是一样的。

2015年我看到的依然是来自草根创业者和科技巨头力量的交汇。

整个可穿戴市场的大致情况也很熟悉:看到他家盖起高楼,(或许接下来是:看到他家宴请客人,看着他的大楼倒塌)。

也许到了新的一年,你就能看到很多“倒塌的房子”。

因为真正能够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下来的人并不多,毕竟有价值的东西并不多。

除非,转型!那一年可穿戴设备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行业参与者需要把握哪些陷阱和趋势?   小心!今年流行的可能就是这一年的陷阱  1。

热销产品的形式。

回顾各种流行的产品形态,请注意,我强调的是产品形态。

我个人认为,比盲目跟风更危险的是相信和过度自信。

后来者总是坚信产品功能上的微创新或者独特的设计。

能够拍摄海滩上的拓荒者。

事实上,一旦某个产品被概括为流行术语,你就应该警惕了。

比如今年硬件圈流行的这些词:空气净化器、智能摄像头、防丢系列……无非就是新形态的可穿戴产品会不断出现。

从硅谷的经验来看,它们可能是智能服装,也可能是智能药丸……如果从手环的悲剧中吸取教训,或许可以给今年想要追随热销产品潮流的行业人士一个提醒:大多数所谓的手环,在经历了2018年的“千树梨花开”之后,早已销声匿迹。

这意味着,无论是输入端的可穿戴硬件,还是输出端的可穿戴硬件,如果前者无法被颠覆,那么就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必须考虑成为追随者。

  2。

高端炫酷系列。

包括眼镜、虚拟头盔、自行车、无人机等。

近期,谷歌眼镜已下架,这或许意味着今年的科技和互联网业务将从差异化竞争转向务实创新。

谷歌自推出智能眼镜项目以来,一直受到电池寿命、成本、安全和隐私等问题的困扰。

从技术上来说,解决寺庙供暖问题也花了几年时间。

  3。

移动医疗领域。

BAT巨头的介入,让移动医疗领域的竞争如同打车时代一样加剧。

春雨医生、丁香园、国豪网相继获得巨额投资,小米投资了iHealth品牌,腾讯搭建了平台,甚至开始打造血糖仪……根据RockHealth报告,2018年,整个医疗行业数字医疗领域总投资超过40亿美元。

与往年相比,大数据分析去年首次排名第一,个性化医疗首次跻身前六。

对于智能健康可穿戴硬件,笔者认为,采集身体信息、量化体征固然对老百姓有益,但放眼整个生态系统,甚至从BAT这几年进军医院的大步来看,体系内的医院医院之间仍然存在禁区和孤岛。

再加上谁来支付大部分费用的核心问题,改革的阻力就很困难。

  仍然无法杀死手机,但它们已经越来越接近智能手机了。

今年年初,可穿戴设备具备主动传感、非传感互联的特点,让手机作为第二屏幕逐渐失去意义。

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可穿戴设备仍然无法战胜手机。

调查数据显示,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手机约34次,频繁用户查看手机的频率高达每6.5分钟一次。

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的新“器官”。

它杀不了手机,可穿戴设备依然杀不了伪智能手机。

例如,具有面部识别技术的家庭监控摄像头被认为是业内最先进的——这种圆管状的设备可以在陌生人进入家中时向手机发送通知。

用户还可以随时打开直播视频。

但还是会有怀疑者批评,“那么,我能知道我妻子什么时候出轨吗?”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可穿戴智能都是一个伪命题。

伪智能在哪里?外界一直认为,人机交互的终极方法应该是——读脑。

从短期来看,笔者认为理想的人机交互是完全符合用户的心理模型的,整个后续的交互过程是非常自然的。

映射的例子可以与流行的游戏进行比较,例如《切水果》和《糖果粉碎传奇》,它们反映了人类“指向”和“手势”的心理。

另外,人机交互的价值在于给用户一种参与感,但如果融入太多技术,用户也不会买账。

当移动购物数字营销公司inMarket在Apple Watch正式推出之前尝试使用iBeacon技术在手腕上推广广告时,我想大多数用户可能会认为我们又有了一个不购买Apple Watch的理由。

好消息仍然是量的进步先于质的变化。

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和基因技术相互交叉,帮助世界走向“技术奇点”时刻。

从近期的CES来看,随着无线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协作,对用户随时随地频繁移动的热点进行智能群体感知,从而满足物联网的透彻感知需求。

需要。

“连模式”还将继续疯狂生长。

在这个目标实现之前,互联、联盟等行业的“连模式”将会疯狂增长。

大数据最终必须开放、流动,否则孤岛般的孤立永远无法形成气候。

可穿戴创业团队会继续选择联合起来取暖,或者继续对接BAT等巨头平台,让个体不再孤独。

国内可穿戴从业者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创业团队模式、基于互联网用户的产业再融合(如小米)、传统制造业的开放式创新(如海尔)。

但与创新能力爆棚的国外科技公司相比,国内创业团队显然还处于“作坊式”的起步阶段。

不同背景的参赛力量首先在“人工智能”梦想上注入了各自看似不一致的想法。

概念和产品也暴露出各自的弱点:比如创客模式缺乏资金和团队配置;小米模式能否凭借过去的破坏性手段再次赢得极客们的关注呢?在张瑞敏多次强调互联网思维后,外界也对海尔模式的执行力深表怀疑。

分散、独立的结构是可怕的。

如果能将三者的最佳优点结合起来那就太好了。

但问题是,大家都知道,统一的平台和正规的游戏规则对于智能硬件领域来说有多么重要。

关键问题其实在于平台之前的观念颠倒。

所以,可穿戴设备仍然面临着要兼容还是要兼容的矛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