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进入新的一年,整个VR行业的产业链正在逐渐成型:设备硬件更加成熟,内容应用逐渐丰富,行业标准趋于统一。
这些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2020年将是VR行业的元年。
然而,这似乎仍然缺少一些东西。
直到前段时间,苹果被曝连续收购了VR行业的3家公司,事情才恍然大悟。
启动前布局就像苹果的风格。
随着苹果的加入,国内外VR厂商的战略布局变得更加清晰。
经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和整理,我们形成了国内外VR产业的地图。
让我们跟随我们的脚步,看看家门口吧!通过对比国内外涉足VR行业的企业,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战略布局中得到很多值得探讨的现象: 1、国外一些VR硬件厂商不只是做硬件,更多的是完成硬件做的事情。
技术积累。
以行业巨头Oculus为例。
2017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高价收购了Oculus。
到目前为止,Oculus Rift CV1已经发布。
你以为Oculus这20亿美元只做了一款Rift吗?当然不是!过去,国内很多拿到了Oculus Rift开发者版的小团队都声称可以轻松打造自己的Rift,而且硬件配置甚至可能比Rift还要强大。
然而,有多少VR产品能够达到与Oculus Rift相同的体验呢?对于这一现象,烟花工场CTO王阳明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虽然各个VR硬件公司都有自己的算法,但由于技术的积累,与Oculus还有很大差距。
”有业内人士表示,Facebook花在Oculus上的20亿美元与其说是花在Rift上,不如说是用在了其软件算法和技术储备上。
这正是国内厂商与国外行业巨头的差距。
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谷歌身上。
谷歌通常喜欢扮演行业领导者的角色,而谷歌在VR行业所做的事情也确实符合其身份。
2016年,谷歌发布了Cardboard。
从某种角度来说,称其为VR产品之父并不为过。
一时间,很多模仿Cardboard的山寨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只不过是用塑料外壳代替了Cardboard。
然而,Cardboard 实际上只是 Google 的开始。
为了实现谷歌在VR行业的战略布局,谷歌先后收购了Skillman & Hackett和Thrive Audio这两家致力于VR行业的科技公司。
同时,还向Magic Leap投资了5.42亿美元!在庞大的Google公司中,与VR相关的项目不止一个:Project Glass项目虽然被叫停,但后来被分拆到消费硬件部门继续研发; Project Tango项目致力于AR智能手机的研发。
这一切都表明,谷歌刚刚做好腾飞的准备,其在VR行业积累的技术也将成为未来产品发布时超越其他竞品的基础。
2、国外VR硬件厂商在成熟的硬件背后通常拥有配套且完整的内容生态系统。
在过去的智能手机行业,苹果利用其硬件+内容的生态系统,像教科书一样教育其他厂商。
苹果用自己的成功告诉别人,只有专注于软件和硬件,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这对于VR行业来说还是可行的。
以HTC为例。
做硬件可能是它的优势,但如果做软件,它就完全没有经验了。
为了构建内容生态系统,HTC明智地选择了与Valve合作。
借助Valve强大的内容平台Steam,HTC在完成硬件研发的同时,也实现了完整的内容生态系统。
也许你有像Oculus一样强大的技术实力,但Steam是连Oculus都梦想的东西。
我们回到苹果的例子来说明内容生态的重要性:作为内容开发者,你为App Store生产内容并上架。
用户购买应用时,开发者可以获得分成,这让他们更愿意开发内容;用户会因为App Store上的优质应用程序而选择iOS系统,从而增加iPhone销量;作为整个内容生态系统的运营者,苹果将通过App Store获得其他厂商无法获得的竞争优势。
正是因为有App Store,你或许能够打造出比iPhone更好的手机,但你却没有能力打造出类似App Store的内容平台。
即使可以,也得多付几倍的钱。
由苹果公司承担费用。
回顾国内VR厂商,大部分都是针对本土市场的初创小公司。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他们的重点只是硬件开发和成本节约。
在内容平台建设方面,与国外厂商存在巨大差距。
以国内VR行业领军企业灵境VR为例。
其内容平台灵境世界只是手机上的一个APP。
打开后,可用的应用程序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很难与Steam这样的内容平台竞争。
可比。
如果想要超越这样的国内企业,过去需要克服的唯一障碍就是硬件研发。
3、国外VR硬件厂商大量投入技术专利和研发,甚至通过收购建立技术壁垒。
我们以苹果为例。
苹果的做法极其简单粗暴。
由于苹果目前并未涉足VR领域,其技术积累基本为零。
所以,既然自己没有技术积累,为了实现苹果对未来VR行业的战略布局,还不如直接收购VR领域的科技公司。
就像苹果在指纹识别领域收购AuthenTec一样,苹果立即将按压识别技术应用到了下一代iPhone上,形成了压倒性的技术优势。
而且,由于技术专利等原因,三星直到今年才在自家的 Galaxy S6 上摆脱了可笑的划痕式指纹识别。
这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
从苹果最近收购的三个VR领域科技公司来看,苹果还在做同样的事情。
德国增强现实公司Metaio曾是移动增强现实应用专家; FaceShift是一家专注于实时动作捕捉技术的公司,通过3D传感器实现快速、准确的面部表情捕捉;制造运动检测摄像头的 PrimeSense,其开发的 3D 传感器允许用户通过手势控制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并被用在第一代 Xbox 中。
苹果甚至在今年2月获得了一项专利。
根据专利文件,苹果的 VR/AR 耳机与我们从谷歌、微软、三星和 Oculus 看到的一些产品有些相似。
苹果在推出前就布局了,为VR行业铺平了道路,甚至比许多国内公司吵着要发布全球首款VR产品还要多。
要知道,苹果根本就没有VR相关的产品。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技术实力比国外低很多。
在VR相关的很多技术领域,国内技术甚至可以说是世界领先的。
比如致力于眼动追踪技术的启信易维,在眼动追踪技术上甚至可以与国外的SMI竞争。
要知道,就连 VR 行业的巨头 Oculus 此前也曾找齐心易维进行过合作。
其正在研究的眼动追踪技术可能会改变未来VR设备的交互方式。
虽然很多国内厂商愿意“山寨”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VR产品或者打造纯硬件,但殊不知其实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国内科技公司已经走出国门。
通过对比以上国内外VR厂商在行业发展上的差异,我们甚至可以得出对于国内VR厂商的几点建议,这也可以说是努力的方向: 1、优秀的产品体验不仅仅靠积累硬件。
软件算法的优化和技术的积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硬件的研发更重要! 2、除了产品本身之外,建立配套、完善的内容平台也将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这不是可选的,而是必需的。
3、对于技术本身来说,只有形成专利优势,才能形成技术壁垒。
只有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你的产品才能成功。
最后,这是一张不完全统计的VR产业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