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需求和依赖不断加深。
如果把每一个智能移动终端都看作一个移动支付入口,显然移动支付的市场极其广阔。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移动支付业务数量达到3100万户,同比增长0.9%,移动支付总金额8.24万亿元,同比增长0.9%。
同比增长0.44%。
移动支付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并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趋势。
可穿戴设备是可以直接佩戴在身上或集成到衣服和配饰中的便携式设备。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的创新空间逐渐缩小、市场增长接近饱和,可穿戴设备已被市场广泛认可为移动智能终端的下一个焦点。
自2018年谷歌推出智能眼镜以来,各家公司纷纷投入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和推广。
目前,市场上有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戒指、智能挂件、智能服装等多种产品。
与智能手机等其他移动智能终端相比,可穿戴设备可以提供更便携、更广泛的服务。
人们逐渐认识到可穿戴设备在移动支付方面的优势。
目前,利用现有的可穿戴设备进行移动支付已经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Walker Sands Communications的调查显示,超过3/4的互联网用户愿意接受智能手表进行移动支付。
如此高比例的数据无疑让人们有信心可穿戴设备将深入渗透到移动支付领域,并取代智能手机成为移动支付的主要工具。
1 可穿戴设备进军移动支付领域的光明前景正如中科院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中所预测的那样。
未来,移动支付领域必将呈现“无终端、无支付、强终端、强支付”的格局。
可以预见,可穿戴设备作为最个性化、便捷、直接的个人移动终端,具有多样的功能、模式和技术优势,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有望成为移动支付的未来。
核心力量。
1.1便捷的支付方式将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应用于移动支付领域,利用可穿戴设备与支付终端交互完成支付,将大大简化支付流程,鼓励消费者进行更多的消费行为。
目前比较流行的智能手机支付流程并不简单。
拿出智能手机,解锁屏幕,选择支付应用,接收短信验证码,输入密码完成支付,并不比掏出钱包用现金支付方便。
如果能够通过举起手上的可穿戴设备来完成支付,无疑会更具吸引力,尤其是对于频繁的小额支付或者特殊的环境条件。
例如,人们外出运动时,携带钱包是非常麻烦的。
如果能够使用可穿戴设备来支付消费,将帮助人们告别这些担忧。
利用可穿戴设备支付带来的便利促进消费行为已有成功的应用实例。
大型娱乐公司迪士尼投资8亿美元在游乐园推广Magic Band智能手环,提升顾客的娱乐体验。
魔力手环采用蓝牙和嵌入式射频技术,可实现游乐园门票、酒店入住、停车场进出、餐饮结账、娱乐项目门票、纪念品购买等移动支付??。
方便了游乐园内的消费,减少了顾客排队、付费的时间。
手环上线三个月后,游乐园游客人均消费增长8%,游乐园整体收入大幅增长。
1.2 新技术很有吸引力。
人们有追求新奇事物的自然倾向。
尤其是在电子产品市场,新的设备和新的操作方式通常对用户更有吸引力。
使用时尚美观的可穿戴设备进行便捷的移动支付,对于年轻消费者和技术精英来说将具有强大的诱惑力。
这些群体往往拥有更强的购买力,能够在年轻人中更快、更广泛地传播。
以去年春晚推出的社交支付活动“抢红包”为例。
这种新型互动支付形式受到了全国人民的追捧,推广量惊人。
据统计,春晚当晚共发送微信红包金额10.1亿元。
最高峰时,微信“摇一摇”互动量达到每分钟8.1亿次。
支付宝推出的红包游戏收发红包数量达到2.4亿个,总发行量突破40亿。
元,活动覆盖人数6.83亿。
如果将可穿戴设备引入移动支付领域,将为移动支付注入更多新活力、新元素。
相信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吸引更多人使用和推广。
1.3 高价值数据挖掘 可穿戴设备深度整合了移动支付市场获取的各类信息数据,是一座真正的金矿。
这些高质量的大数据信息具有体量大、覆盖面广、数据详实等特点,具有很高的数据挖掘价值。
例如,一般的支付信息可以简单地统计产品的销量,但可穿戴设备可以统计有多少人驻足观看该产品但没有消费,提醒商家改进已经具有一定吸引力的产品;可以统计用户经常光顾哪些商家、关注哪些产品,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推送相应商家或产品的折扣信息和新品咨询;可以统计用户浪费不必要时间的环节,优化流程,提升客户体验;您可以统计商品的供需情况,从而实现物流、仓储等配套设施的优化配置;甚至可以通过统计某个行业的商品销售趋势,科学地配置该行业的生产规模和库存数量。
个人用户还可以准确掌握自己的消费情况,纠正消费习惯,做好家庭理财规划。
如上所述,迪士尼推出的Magic Band智能手环可以通过顾客的运动轨迹、娱乐选择、商店购物清单、就餐食物选择、游戏音乐选择等数据分析顾客的喜好,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服务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
客户可以设置儿童的最高消费金额并控制总支出。
结合一定量的数据后,迪士尼通过分析整理,可以准确掌握顾客的消费行为、消费趋势和流行偏好,并利用这些数据提高游乐园的运营效率,优化游乐园的交通路线,合理配置游乐园设施。
支持产品结构,及时调整公司发展战略,增强企业竞争力。
这只是可穿戴设备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的应用。
试想一下,如果大范围应用,产生的数据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
1.4 安全性优于普通移动支付方式。
知名市场研究机构CMB Consumer Pulse的分析报告指出,多达73%的受访者表示,安全问题是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时最关心的问题。
据统计,为了数据安全,平均每个人都要设置15个密码,而且超过60%的人在不同环境下使用相同的密码,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
可穿戴设备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们可以获得比复杂密码更具体、更准确的身份验证信息。
可穿戴设备可以读取用户的指纹、眼纹、面部特征、心率和其他生物识别信息。
这些数据非常准确且独特。
以眼纹为例,每个人的每只眼睛上都有2个眼纹,位于眼睛虹膜的两侧。
眼纹的纹理稳定性极高。
每个人的眼睛图案都不同。
它们所包含的信息数据是指纹的4.5倍。
如此准确、唯一的生物识别数据加上设定的特殊地理位置信息认证,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将得到保障。
即使用户的可穿戴设备丢失,其他人也无法通过伪造数据进行支付。
2 可穿戴设备渗透移动支付领域的现实困境。
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种类繁多,移动支付市场也发展得如火如荼。
但两者一直未能深入、有效结合,也没有大规模成功应用和推广。
案例中,这是因为可穿戴设备要渗透到移动支付领域,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需要克服。
2.1 令人尴尬的电池续航问题 由于可穿戴设备对便携性的严格要求,设备的体积往往都比较“娇小”。
无论它们多么巧妙,始终难以与大容量电池匹配,导致可穿戴设备出现电池续航不理想的问题。
目前,除了功能极其单一、只配备简单传感器和控制器的初级产品,只要配备处理器和显示屏,大多数与用户交互较多的可穿戴设备都存在令人尴尬的续航问题。
以苹果最新的Apple Watch为例。
内置电源为mAh锂电池。
根据官方数据,续航时间为18小时,使用时间不到1天。
谷歌的Project Glass就更尴尬了,内置mAh电池,续航时间只有6小时。
移动支付是一种全天候活动,需要随时随地使用。
可穿戴设备尴尬的续航显然难以应对使用频率高、时间分散的移动支付的要求。
为了应对电池续航问题,可穿戴设备一方面依赖于更高集成度、更低功耗的应用处理器芯片等部件的发展,另一方面更多地依赖于电池技术的升级。
令人担忧的是,自2008年索尼研发出锂离子电池以来,20多年来,电池技术一直没有革命性的升级和进步。
与其他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相比,电池技术几乎停滞不前,已经成为一个电子设备发展的瓶颈。
限制器。
只有克服这些障碍,提高电池续航能力,可穿戴设备才能够渗透到移动支付领域,避免需要移动支付时无法开机的困境。
2.2 价格门槛影响渗透率 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的研究报告显示,可穿戴设备尚未进入大众消费者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因素。
大多数运动腕带的售价为~美元,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的售价为~美元。
除了价格合理的运动腕带外,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的价格相对较高。
高价格标签将限制可穿戴设备销量的增长。
尼尔森的调查报告显示,72%的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兴趣仅停留在观望阶段。
如果价格难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穿戴设备将不可避免地仍然是一个相对小众的消费市场。
小众可穿戴设备用户将无法支撑大众移动支付市场。
推广可穿戴设备进行移动支付需要一定的用户基础。
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用户,才能培养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进行移动支付的消费习惯。
2.3 功能单一,用户粘性不足 简单的移动支付功能无法对人们佩戴可穿戴设备产生足够的粘性。
人们通常不愿意仅仅为了支付账单而佩戴额外的设备。
只有功能足够丰富、对用户有吸引力,才能将智能设备从“可穿戴”转变为“愿意穿戴”。
移动支付只能是可穿戴设备众多重要功能之一。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可穿戴设备的功能都比较单一。
主流设备大多涉及健康领域,只是监测用户的运动数据、睡眠数据和动作轨迹,或者能够通过可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进行交互。
,成为智能手机的迷你显示屏和通知接收器。
总的来说,这些功能还是比较无用的。
大多数功能与智能手机的功能重叠,但它们只是开辟了新的交互方式。
如果可穿戴设备能够覆盖健康、社交、教育、办公等多个领域,就可以监测更详细的生理指标,实时掌握健康指标;可以扩展人的器官功能,增强感官体验;他们可以提供数据分析,帮助人们思考分析事物,这无疑会让可穿戴设备变得更有价值,创造更强的用户粘性。
2.4 个人隐私泄露风险 使用可穿戴设备进行移动支付的优点之一是准确的个人数字身份,但使用准确的个人数字身份也会带来另一个麻烦——个人隐私问题。
可穿戴设备可以提取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和地理信息作为唯一的数字ID来确认移动支付。
该信息属于个人隐私。
如果这些信息用于数据交换,就会存在个人隐私泄露的担忧。
在当今的在线支付时代,个人通讯地址、手机数据等隐私信息泄露在社会上屡见不鲜,给用户带来了垃圾信息、广告信息、欺诈信息等多方面的困扰。
由于生物信息的唯一性和不可篡改性,如果这种隐私信息被泄露,无疑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完善相关系统建设、规范相应信息管理仍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 结论 虽然存在很多具体的现实困难,但可穿戴设备与移动支付的深度融合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利用可穿戴设备进行移动支付必然会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
可预见的巨大商业前景将继续激励科技公司和科研人员探索可穿戴设备的相关技术并解决这些问题。
相信未来可穿戴设备与移动支付的深度融合将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给我们带来更加舒适、便捷、安全、智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