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突破1万台。
IDC数据显示,全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预计将达到1万台,并且将以78%的年增长率激增。
尽管在数量上仍无法与智能手机相比,但可穿戴设备已经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三星、谷歌、苹果相继发布智能手表设备,英特尔开始进军可穿戴市场,时尚设计公司联手科技公司重金押注可穿戴设备,一大批可穿戴创业者踏上了征程。
一方面是销量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用户对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的抱怨。
我们不得不承认,可穿戴设备在技术上仍处于伪智能时代。
哪些因素加速了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秀的需要在泛社交时代,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打上了社交属性的印记,可穿戴设备当然也不例外。
无论是无用的智能手环,还是炫酷的虚拟现实设备,它们或多或少都成为了人们炫耀的智能工具。
社交工具存在于互联网的每个角落。
国外有Facebook、Twitter,国内有微信、微博。
以中国为例。
当可穿戴设备还相对不为人知的时候,很多人在微博或朋友圈上发布戴着谷歌眼镜、手臂上戴着智能手环的自拍照。
当可穿戴设备进入国内市场时,晒照片、晒数据就更疯狂了。
你今天走了多少步,你睡了多少个小时,或者你今天减了多少斤,你通过智能手表定位的经历等等。
尤其是智能手环产品价格跌落神坛之后,这种现象炫耀更重要。
势不可挡。
显然要知道这些可穿戴设备并没有太多实用功能,却极大地满足了网友的虚荣心。
如果说奢侈品满足了炫富的欲望,那么可穿戴设备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佩戴者的时尚程度。
人们并不需要这些设备带来太多便利。
一串评论、一串点赞带来的快感就足够了。
由于从众心理的引导、炫耀的需要,以及可穿戴设备价格的不断下降,热销已成趋势。
媒体引导的社交圈子毕竟有其局限性。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媒体仍然是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渠道。
当然,这里所说的媒体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在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为当前主流发展方向之一,可穿戴设备自然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
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在可穿戴设备报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款可穿戴设备从发布、体验到正式上线,每个环节都可以产生多个头条新闻。
苹果的Apple Watch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
网络上对这些产品的报道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而传统媒体的报道则没有那么公正。
我多次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上遇到关于可穿戴设备的报道。
对于一个一直关注可穿戴设备发展的人来说,我只想说那些报道和导购没有太大区别。
媒体报道中有一个虽小但很有说服力的方法,就是以科技或情报的名义进行展览。
我在很多展会上都看到过国外主流可穿戴设备的展示,而且展会上的厂商大多是相关性较小的公司。
例如,三大运营商倾向于向公众展示谷歌眼镜和国外主流智能手环。
当然,媒体的报道并没有什么问题。
新产品应该通过媒体传播给更多人。
媒体对可穿戴设备的销售仅起到引导作用。
关键在于产品本身的促销和价格。
产品缺陷 几乎所有可穿戴产品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不管用户的抱怨如何,缺陷本身对可穿戴产品的普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如果一款产品存在缺陷,不仅会给产品升级留下空间,也给竞争厂商创造了炫耀自己的机会。
虽然很多技术缺陷还无法有效解决,但改进就是进步,也是有卖点的。
以最常见的可穿戴产品——智能手环为例。
智能手环有数据但没有服务,这可以说是该产品最大的硬伤。
很多厂商都有发挥的空间。
首先,提高计步、睡眠监测等算法的准确度,并加入运动和睡眠模式自动转换的功能,然后就可以打出国内乃至国际准确度最高的口号作为卖点。
其次,我们提供简单的服务来弥补不足,对用户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提供相应的食物补充或者运动计划。
虽然我们无法提供一对一的针对性服务,但我们仍然可以将更加人性化作为产品特色。
最后一步是让产品变得更好玩,将数据分享到社交网络与好友竞争、用地图绘制锻炼路线等,用可玩性引导用户忽略有数据但没有服务的弊端。
产品缺陷为可穿戴设备的销售提供了机会,但很多厂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至少在国内产品上还没有。
从智能鞋到智能衣服到智能头盔,从数据监测到数据共享到社交属性,可穿戴设备更好玩,但功能缺陷始终存在。
从概念到产品的时间很短,但技术和服务没有跟上,可穿戴产品正在走向成熟。
从目前来看,可穿戴设备将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爆发点。
在投资者和企业家偏离技术现实的同时,可穿戴设备泡沫却变得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