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wbone 被认为是可穿戴设备的鼻祖。
蓝牙耳机、音箱和Up智能手环是Jawbone的三大标志性产品。
现在它已经转移了无线扬声器并停产了智能手环。
看来这家已经营业了16年的公司真的是……这似乎证实了Business Insider之前的一项研究,该研究表明Jawbone是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中最有可能失败的。
对于关注智能穿戴设备的玩家来说,Jawbone一定是一个可以讨论的品牌。
我们对Jawbone的了解包括早期的UP手环、后来的JAMBOX蓝牙音箱和ERA蓝牙耳机。
现在,这个可穿戴设备老品牌正在经历可能是该品牌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
一度一夜爆红。
大约在同一时间开始,以硅谷为中心,“可穿戴设备”这一古老概念开始了以运动手环为切入点的商业化进程,而Jawbone则登上了这股浪潮的顶峰。
《连线》该杂志在今年2月的一篇文章中表示,“从设计角度来看,Jawbone的新想法可能足以超越苹果,这就是它对苹果构成威胁的地方。
”当Jawbone制作蓝牙耳机一鸣惊人时,Jawbone的蓝牙耳机在美国市场大受欢迎,因为它们无需拿着手机就能接听电话。
从没有投资者愿意投钱,到大量资本争相投资,拉赫曼迅速成为硅谷的领军人物。
当可穿戴设备浪潮流行时,Jawbone被认为是该领域的鼻祖,其估值一度与Uber相媲美。
Up智能手环、蓝牙耳机和音箱是该公司的三大标志性产品。
但在这个“死亡信号”发出之前,种种迹象表明该公司陷入困境。
问题仍在继续。
今年早些时候,Jawbone进行了新一轮融资,但估值从4月份上一轮融资的30亿美元缩水至15亿美元。
不过,估值减半对于Jawbone来说还是相当无奈的。
这种情况或许意味着资本市场对此类厂商变得谨慎起来。
毕竟智能手环目前被很多人视为无法解决“痛点”的产品,而此类产品也受到了智能手表的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家可穿戴设备制造商,Jawbone 在智能手表方面的表现几乎为零。
近两年来,Jawbone 的坏消息不断。
它经历了裁员、来自Fitbit和苹果等可穿戴设备公司的激烈竞争、产品延迟、高管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它还与竞争对手 Fitbit 和 OEM Flextronics 提起诉讼。
大战。
此前的裁员也表明该公司正在紧缩开支。
去年,该公司宣布将裁员60名员工,相当于员工总数的15%。
它还关闭了纽约办事处。
Jawbone登顶后,Fitbit、三星、苹果、小米等公司强势进入该领域。
但只能提供单一数据监控的Jawbone在后续方面显得比较薄弱。
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更新。
销售形势和市场份额持续下滑。
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App的设计语言。
放弃了之前的App,做了一个新的……还不支持前几代产品……不寻死就不会死……至此,这只独角兽的命运已经浮出水面——走向死亡。
但如果回顾一下该公司20年的生存之路,这并不意外。
独角兽的死该归咎于谁?作为智能手环的先行者之一,Jawbone这两年推出的产品并没有太多创新。
基本上都是上一代的简单升级,价格普遍较高。
这样的产品实际上很难找到。
为了刺激消费者购买,其手环产品的销售已不再像当年那样火爆。
除了腕带之外,Jawbone还有蓝牙耳机和便携式音箱两类产品。
然而,这两款产品和它的腕带一样平庸。
原因还在于它们没有“耀眼”的卖点。
也许Jawbone正在从一家创新型公司逐渐衰落为一家“平庸”的公司。
Jawbone被认为是可穿戴行业的鼻祖,但随着Fitbit、Garmin、三星、Jawbone、微软、苹果等公司相继进入可穿戴设备市场,蓝海早已变成了红海。
从IDC在2019ICT市场趋势论坛上公布的数据来看,Jawbone只是智能穿戴品牌中的“Others”之一。
Fitbit的25.9%的市场份额、小米的15.4%和苹果的14.9%,对于Jawbone来说都很难占领。
可以实现的。
智能穿戴行业目前的状况已不再是早期那样,玩家少、需求量大,企业可以赚取高毛利。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成熟,制造商之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在中国市场,大量科技公司推出低价手环,并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近20年来,这家公司靠不断融资才生存下来。
唯一的出路就是被收购或者上市。
在美国,当融资环境不好的时候,初创企业失声、衰落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 Jawbone 并不是孤立的。
它代表了全球科技公司的典型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