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从200亿到大崩盘,可穿戴之王Jawbone只用了1年时间

时间:2024-05-22 10:48:51 科技赋能

今天我们来说说史上最悲惨的失败案例。

成立已有16年多,被誉为智能手环鼻祖,曾经是可穿戴设备之王。

年初融资总额超过8亿美元,估值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亿元。

一年后的今天,Jawbone 刚刚筹集了 1.65 亿美元。

融资总额已超过10亿美元,但估值却缩水至15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的水平。

除了融资和裁员之外,还进行了 4% 的裁员,以及仅在 Jawbone 工作了 8 个月的公司董事长 Sameer Samat 的辞职。

更糟糕的消息是,据美国《财富》网站援引消息人士透露,Jawbone 计划转让无线扬声器业务,并可能退出运动手环领域。

Up系列手环已全面停产,现有库存全部出售给第三方经销商。

一家估值高达亿元的公司为何在短短一年内就崩盘了?曾经一夜成名,然后跌入谷底。

Jawbone主要推广三类消费电子产品:蓝牙耳机、无线音箱(Jambox)和智能手环。

这三类产品最初让Jawbone名噪一时,可惜都迷失在茫茫人海中。

Jawbone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Hosain Rahman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

当Jawbone制作蓝牙耳机时,它一夜成名。

不用拿着手机就能接听电话,让Jawbone的蓝牙耳机在美国市场大受欢迎。

从没有投资者愿意投钱,到大量资本争相投资,拉赫曼迅速成为硅谷的领军人物。

随着汽车厂商在汽车上添加蓝牙功能以及金融危机的爆发,2016年Jawbone蓝牙耳机销量出现萎缩,Jawbone也退出了市场路线。

Jawbone 随后改变方向并研究新产品。

2016年,无线音箱Jambox成功上市,开创了新的消费品类。

无线音箱,Jawbone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惊喜,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唤醒了音箱行业的巨头们。

Bose 选择花费巨资来保卫自己的领地,而 Jawbone 却无法以小博大。

一时死了:颜值太差了。

Jawbone在20年前才推出了首款UP系列手环,同样好评如潮。

其改善人体健康和睡眠质量的功能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健康”逐渐成为Jawbone产品的主攻方向。

Jawbone的可穿戴设备坚持三点:优雅的设计、软硬件功能的完美匹配、数据分析改变人们的生活。

其UP系列手环针对的是酷炫、自信、健康的人群。

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外观也非常有设计感和时尚感,更像是一个配饰。

然而,随着 Fitbit、Misfit、三星、苹果、小米等公司纷纷进入腕带行业,Jawbone 在最关键的一点上已经落后了。

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外观。

这个外观有两个关键点:第一,好看。

当对手更新了太空铝和视网膜屏幕等材料技术时,Jawbone 仍然是那个质朴的手镯。

第二是用户体验。

第一款 UP 腕带很快就开始出现故障,Jawbone 向所有要求退货的人退款,包括那些在腕带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浑水摸鱼的人。

2017年,Jawbone基本退出健康追踪设备市场,升级生产线,并筹集更多资金继续推进手环的技术研发和生产。

尽管Jawbone后来恢复生产并重新进入市场,但其产品仍然受到诟病。

原因之一是其略显华而不实的设计。

虽然看起来很时尚,但所有的线路都贯穿整个橡胶圈,反复弯曲会对电路造成磨损。

最重要的是,表面上Jawbone花了不少时间打磨产品,但实际上这段时间市场已经严重流失,很快就被其后继者Fitbit占领。

这就是 Jawbone 与 Fitbit 不同的原因。

Jawbone总是想等到技术完全成熟后再进行大规模的市场部署。

由此,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环出货量达1万只,同比增长67%。

位居榜首的是 Fitbit、小米、苹果、Garmin 和三星。

曾经统治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的Jawbone早已从榜单中消失。

小米手环已经成功超越了高端高价的Apple Watch。

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环制造商。

他们的销量和市场份额远高于Jawbone。

市场领导者Fitbit的市场份额为25.9%,小米为15.4%,苹果为14.9%。

论外观,Fitbit 胜于实用功能,小米胜于价格,苹果胜于品牌和技术。

在后续开发全新UP系列手环的过程中,Jawbone因不断尝试调整产品而出现了上市延迟的情况。

不断的变化使得 Jawbone 无法制定长期营销计划或为新设备寻找零售合作伙伴。

没有人能弄清楚 Jawbone 想要做什么。

Jawbone内部有人表示,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向管理者传达新功能的想法太困难了。

  转型难: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两年,Jawbone也在转型。

Jawbone开始聘请大量设计师和数据科学家,让Jawbone的移动应用程序更加强大。

Rahman表示,UP系列手环是一款可以24小时与用户互动的设备。

去年年底进行裁员时,拉赫曼表示,裁员是为了精简公司,Jawbone 希望建立一个平台来制作内容。

Jawbone在为用户提供健康信息的同时,还收集了大量的用户健康数据。

许多食品公司和护理产品制造商为这些数据付费。

这些数据确实非常有价值。

问题在于,尝试通过 Jawbone 的硬件将内容货币化是一个典型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因为现在Jawbone的蛋,也就是硬件,还没有盈利,能赚钱的部分,也就是鸡还没有下。

媒体调查显示,如果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解决不了,Jawbone肯定会成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公司中最有可能破产的。

Jawbone的例子不仅值得智能穿戴市场内部借鉴,其他行业也需要借鉴。

市场格局正在迅速变化。

如果你提出一个想法,但没有立即实施,结果就是你会被踢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