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一度反超谷歌、微软,旷视科技或抢占人工智能股第一份额

时间:2024-05-22 12:23:04 科技赋能

去年10月国际计算机视觉顶级大会上,这家中国人工智能公司彻底碾压微软、Facebook、谷歌等国际巨头谷歌横扫MSCOCO,在Places竞赛的七个挑战中的三个挑战中获得第一名,成为第一家获得冠军的中国公司。

这立即引起国内外主流媒体的热议。

它就是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全球最聪明公司”、也被李开复称为“中国谷歌”的旷视科技Face++。

此时,旷视科技Face++成立已经六年了。

期间,旷视科技获得四轮融资,其中最大一笔融资达4.6亿美元,打破了全球AI公司融资的世界纪录。

据2017年新华社采访显示,当时旷视科技已经实现了97%以上的高识别率。

据悉,仅旷视科技的研发团队就集结了数百名极客科研人员,其中有超过70名世界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金牌、15名国际算法评比冠军,以及多项国内外正在申请和授权的专利。

2007年出生的旷视科技创始人兼CEO印奇也被福布斯亚洲评为30岁以下青年领袖。

银奇可能没有想到,公司会在今年年初卷入传闻。

今年1月17日,有自媒体曝光了旷视科技的一份融资报告。

这一数据显示,旷视科技年营收达到1万美元,已经实现盈利。

据预计,旷视科技年营收将达到2.65亿美元,利润超过1万美元。

“实际上,我们的财年要到今年3月31日才结束。

”银奇回应称,“今年确实是规模商业化比较重要的一年,增速比较大,应该有盈利的可能性。

(报告)大趋势可能类似,但具体数字并不真实。

” ”这份报告确实引起了很多关注,与旷视的大规模商业化和盈利相反,在人工智能大量创业者和资金涌入两年后,许多企业仍然在商业化和盈利的泥潭中挣扎。

也有投资者预测,人工智能泡沫将在今年下半年破灭,警告AI企业尽快商业化,这让旷视科技的商业化看起来颇为标杆,泄露的报告中还提到了旷视科技的上市计划:将于今年开始申请。

2020年,将于2020年一季度在国内上市。

2月底,多家媒体援引证券业内人士的话说,证监会将放宽“独角兽”公司的审批时间和盈利标准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经济领域,采取“立即审查”方式。

特殊渠道。

旷视科技立即成为很多人猜测的对象。

银奇表示,旷视科技确实正在准备上市,但他不愿透露具体时间表。

从今年10月创立至今,旷视科技已成为人工智能“独角兽”。

不过,相比其估值,旷视科技对于商业化的探索更有意义。

寻找必备 对于旷视来说,真正的里程碑是2018年开始的与支付宝的合作。

当时支付宝正在寻找更便捷的支付方式,阿里巴巴的网商银行也在做准备。

作为一家仅在线运营的银行,它必须将身份验证流程转移到线上。

旷视科技此时也陷入迷雾中,寻找技术落地的方向。

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唐文斌回忆,支付宝在旷视科技的Face++平台上进行了初步测试,发现效果还不错。

之后他联系团队进行评估,结果“比他们当时做的要好”。

,于是我们决定开始深度合作。

组建了10到20人的项目团队,几乎是当时旷视科技一半的人力,公司的大部分资源都“倾注”在了整个项目上。

对于年轻的旷视科技来说,支付宝项目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

例如,数据量。

旷视科技已经在LFW(室外人脸检测数据库)上进行了测试,该数据库有3张人脸图像数据。

支付宝提供的测试数据已经达到了20万条,更不用说支付宝上亿的用户数据了。

更大的挑战来自于体内通过率,这是团队从未接触过的“新要求”。

如果测试没有数据,他们就动员自己的员工拍照。

他们甚至找到了一千名阿里巴巴员工,要求大家拍照。

然后拉出眼睛、嘴巴等部位并做出动作尝试攻击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我被客户百般蹂躏,不断完善,不断迭代。

”唐文斌说:“还是挺痛苦的。

” 2019年3月,马云在汉诺威通过刷脸在淘宝上购买了一张邮票,这标志着旷视人脸识别技术开始走向成熟,并且也已经推向大众。

成立三年来,旷视科技一直在水下探索。

最早的探索是从游戏开始的。

今年5月,还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尹奇、唐文斌、杨牧三人想着做一款手机游戏赚点钱,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技术融入其中。

但在一年内制作了两款游戏后,团队发现游戏的成功更多在于贴近人性。

人脸识别只是锦上添花,很有趣,但不能解决本质问题。

转折出现在今年6月,面部识别公司face.com被收购,其原本向其他开发者提供的API接口调用服务被关闭,市场出现空白。

与投资者讨论后,旷视科技立即做出了调整。

十几个人花了30多天的时间才推出Face++平台并向开发者开放API接口。

唐文斌想,既然自己还没想好怎么做,不如先把技术开放一下,看看大家能做什么。

Face++平台开放后不久,美图秀秀、佳源等多家公司纷纷加入,旷视也开始做很多APP应用。

除了人脸之外,它还在尝试通用图像搜索,例如服装搜索。

落地场景不明朗一度阻碍了旷视科技的融资。

一位投资者曾向本报回忆,B轮融资时,旷视科技列出了投资机构名单,找到了十几家,但大多数投资者都拒绝了,因为当时没有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

“我们当时做的不是很好,场景也不是很清晰。

”唐文斌回忆说,“当时我们在寻找有技术的场景,一直在想哪些场景必须有。

就像手里拿着一把锤子,看哪个场景的钉子比较松,哪个钉子可以被锤进去?”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支付宝项目。

联想之星是旷视科技天使轮投资人。

前联想之星合伙人、现任百度创投CEO刘伟表示,虽然早期团队并没有完全理解这条路,但他们坚持将视觉技术产业化。

这也是他建议三位联合创始人创业的原因。

,从一开始就牢固树立投资的核心逻辑。

商业化与支付宝合作后,旷视逐渐放弃了To C端应用的开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B端。

创新工场投资总监陈俊峰见证了旷视科技向B端的彻底转型。

“B端有需求,有支付能力和意愿,但当时团队没有To-B销售,而且创始人很年轻,不知道怎么做。

“而且当时已经有安防等领域的传统大厂商了,所以他们觉得花了几个月的时间。

”陈俊峰说。

从今年下半年到今年,旷视科技几乎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了支付宝项目上,并且团队内部有一些讨论——这么大的项目完成后,技术和场景真的可以复制吗?否则投入产出比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但银奇坚持认为,这一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我们必须坚持下去。

下半年市场很快就开始发生变化,此时互联网金融爆发式增长,2016年兴起的共享经济等业务也助推了需求。

旷视科技的金融业务突然迎来收获期,与金融业务相比,智能门禁的诞生有些偶然。

当时团队觉得自己是一家人脸识别公司,无法接受卡式门禁。

他们尝试开发刷脸门禁后发现体验非常好,并逐渐形成了产品线。

但从好玩到有用,团队走过了很多弯路。

他们刚开始做门禁时,用的是“看上去高端”的无线网络模块加蓝牙。

在测试过程中,他们发现效果非常好。

但到了实际应用场景时,不仅无线网络传输会出现问题,蓝牙系统也会受到干扰。

,而且更糟糕的是电池寿命极短,每半个月就要更换一次电池。

“很多传统公司来看了,都说你这个设定是没有在真实场景下构建过产品的设定。

”旷视科技副总裁谢一男表示。

通过用“不太高端”的有线网络中继替换它解决了这个问题。

另一个被汤文斌称为教训的例子是智能相机。

2018年刚开始从事安全工作不久,唐文斌和他的团队就看到了一个问题。

当时,许多人脸识别系统识别的是前端摄像头捕获的视频流,这些视频流很难存储和传输。

如果我们制造一个智能相机,它可能会非常有用。

价值。

唐文斌对这个想法感到非常兴奋,他立即和他的团队开始合作。

“我们想做的显然是一款高端相机,所以我们安装了最好的传感器和非常昂贵的处理器,成本超过一万,甚至还做了七种颜色的外壳。

”但到了实际使用的时候,唐文斌发现,我们“闭门造车”时注意的事情并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成本、散热、稳定性、能耗等。

比如当时警方要求功耗在3瓦以内。

这款自带GPU芯片的相机功耗接近18瓦。

“我们尝试推动之后,发现自己相当受挫。

再加上行业缺乏判断力和信心,我们有点怀疑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唐文斌说道。

如今,前端智能摄像机已经成为安防行业的热门话题。

各大厂商推出的产品与旷视三年前尝试的产品几乎相同。

这也让唐文斌反思了当时做出的决定。

在他看来,尽管三年前自己被“蒙蔽”了正确的方向,但时机不对,对行业了解不深,玩法不对。

“如果以我们现有的知识重来一遍,一定会形成一些高、中、低的层次。

我们所有的成长都伴随着商业化的陷阱。

”谢亦男说。

有没有什么场景,人脸识别是绝对不行的?不做还是全力以赴,还有必要吗?这是旷视科技团队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他们的结论是,第一,人脸识别是唯一具有国家权威性的实名认证手段。

当时的数据库,衍生出了金融服务;第二,人脸识别提供了更好的体验,围绕它形成了一个产业:智能门禁和手机人脸解锁领域;第三,人脸仍然是唯一可以使用的方法。

即使用户不配合也可以用来进行身份识别,而对应的业务就是安全,旷视科技其实早就盯上了安全,在下半年就成立了安全部门,但是花了他们不少的时间。

实际决定进入市场的时间。

“我们觉得这是一个To B甚至To G(政府、政府)市场,做起来会比较重,比较难做。

当时我们感觉不是一个人在做这个场景,所以我们并没有考虑太多是否要做。

”唐文斌说道。

2017年,旷视科技决定大力进军安防行业,但他们对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还是没有信心,所以决定投资一家公司,找一些传统安防行业巨头的人来带头,并自行提供后端技术支持。

当年10月,专注安防的子品牌旷视智安在杭州成立,并很快在无锡开始大规模试点。

唐文斌坦言,这次历时一年多的尝试并未成功。

一个主要问题是团队的整合。

传统行业的人不知道技术的边界和局限性,从事技术和算法的人也没有接触到行业。

另外,两地相隔,“进度非常低效”。

“后来我们决定,这件事情不能在杭州办,大家要在北京坐在一起。

当时我们就解散了团队,在北京重新开始。

”唐文斌说道。

这时,团队也意识到,单纯卖算法是行不通的。

为了安全,一定要软件和硬件结合起来,不能搞得太掉以轻心。

在陈俊峰看来,To B必须与行业融合。

只有深耕一个行业,吃透行业痛点,才能建立自己的壁垒。

我们不能依赖第三方,必须有自己的、战斗力强的业务团队。

傅英波今年7月从微软辞职,两个月后加入旷视科技担任总裁。

到任后,他立即集中精力拓展政府关系,特别是安全业务。

据国际投行高盛预计,中国国内证券市场已达1亿规模,未来行业增速将达到15%。

据傅英波介绍,今年中国国内安防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至1亿。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随着雪亮工程等项目在各地落地实施,2019年智能安防市场将迎来更大规模的爆发,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傅英博确实感受到了竞争。

2018年,湖南省某地级市举行了雪亮工程人脸识别项目招标。

参与测试的14家企业几乎覆盖了市场上的知名企业。

测试结束后,当地政府选出3家企业,与辖区11个区县进行谈判。

旷视最终成为这三家公司之一,两个多月的商务谈判开始了。

“大家的价格都很高,看谁先受不了。

”傅英波感叹道。

最终,旷视科技“在11个区县中拿下6个”。

旷视科技的安防业务在2018年也迎来了爆发。

据傅英波介绍,旷视科技整个财年的安防业务同比增长近20倍,财年目标增速高达3%。

安防、金融、手机等业务的落地,也让旷视科技成为资本的宠儿。

2020年10月,旷视科技宣布完成总额4.6亿美元的C1+C2融资。

据刘伟在朋友圈透露,与天使轮相比,本轮估值“有4位数的增长倍数”。

业务板块方面,旷视科技目前拥有金融、移动智能、包括安防、零售等在内的城市大脑三个板块,但对于自动驾驶、医疗等同样热门的方向“非常关注”,但尚未制定任何计划。

团队的判断是“选择最大的行业,做市场第一”,而不是做很多生意。

“要么不做,要么一旦决定做就全力以赴。

”去年开始布局的手机业务就是如此。

此前,旷视科技并没有把重点放在手机上,直到苹果的faceID即将推出,团队才意识到“这将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大生意”。

于是20人的团队在会议室里闭关了三个月,最终成为了vivo V7+面部识别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在银奇看来,人工智能将是未来10年甚至30年最重要的产业,因此旷视科技必须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5-10年内,他希望旷视科技能够成为技术领先者,拥有像谷歌一样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