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全球每年风险投资总额达1亿美元,其中亚洲占40%,其中主要部分来自中国。
要知道,10年前,亚洲在全球风险投资中的比例仅为5%。
与此同时,美国风险投资占比从75%下降到44%。
毫无疑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
这背后是中国市场持续10多年的风险投资热潮。
从募集资金来看,2016年中国市场风险投资募集总额超过1亿美元,首次与美国持平。
与去年相比,几乎增加了十倍。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中国的风险投资资金筹集主要来自国内渠道:2018年人民币基金占中国风险投资总额的75%,而十年前仅为25%,2018年仅为50%。
活跃的风险投资仍在继续促进中国科技初创企业的发展和成长。
据Pitchbook 6月初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最有价值的30家非上市初创企业中,有11家是中国企业。
即使与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科技公司相比,前20名的公司中,也有9家中国科技公司(包括上市和非上市)。
与此同时,风险投资的兴起也有力推动了中国具有全球特色的技术中心的出现。
根据CB Insights最新发布的《全球科技中心报告》数据,北京和上海跻身全球科技中心25个城市之列。
它们也是亚洲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城市。
大量独角兽企业的诞生,离不开大规模、高度活跃的风险投资。
例如,北京已成为继硅谷之后吸引风险投资最多的城市。
上海排名全球第四,仅次于纽约。
这一数据的背后,深圳、杭州等城市也在快速增长。
回顾五年前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如果与美国市场相比,国内风险投资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更严格地说是差异)。
比如,国家更加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和科技驱动创业。
很少有;国内创投更多关注消费端,企业级服务涉及较少;许多企业争相做“大平台”,而美国市场有更多的初创企业愿意充当行业的“水载体”……这有中美两国产业基础、创新环境的差异而两地的创业土壤也与风险投资的成熟度密切相关。
但从目前来看,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投资中心。
CB Insights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对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投资占全球总额的48%,超过美国(38%)。
此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开始频繁到美国等海外市场淘金。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对美直接投资已达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两倍。
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进入了科技领域。
以生物医药行业为例。
据Pitchbook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来自中国的风险投资已向美国私营生物技术公司投资超过14亿美元。
同期,美国该行业融资总额为37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资本投资占比接近40%。
在资本“出海”热潮中,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企业风险投资正成为引人注目的一大“资助者”。
例如,腾讯和百度共同参与了美国基于深度学习的药物发现公司Atomwise的投资(A轮融资1万美元),而百度还参与了另一家医疗人工智能公司Engine Biosciences的1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情报公司。
此外,在人工智能领域,BAT也在进行全球布局。
CB Insights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0年4月,BAT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中,对美国企业的投资占44%,对以色列企业的投资占8%,对当地企业的投资占8%。
该比例为46%。
可以说,中国资本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投资边界。
在持续的资本热潮下,不可否认的是,过去几年,中国创投在O2O、P2P、共享经济、智能硬件等多个领域催生了泡沫和虚假繁荣。
与此同时,研究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风险投资无论是融资数量还是融资规模都出现了严重下滑。
换句话说,中国风险投资正面临“钱荒”。
这与国际资本市场波动和国内金融监管加强有关。
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风险投资本身向“理性”的调整。
因为过去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估值神话、退出受阻和“羽毛在一处”。
未来,随着产业环境和创新环境不断改善,风险投资进一步成熟,一方面,我们会看到更多专业化、精耕细作的投资机构出现;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到更多科技驱动的创业,包括前沿科技领域创业的兴起。
那时,也是中国科技创投真正强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