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可穿戴设备作为一大品类,不仅规模不断扩大,而且正在走向专业化。
为期三天的亚洲消费电子展期间,摆满各种可穿戴产品的展厅格外受欢迎。
从现场的可穿戴产品来看,有几个大的趋势: 1、时尚。
记者在展厅注意到,Garmin新推出的时尚智能手表vivomove是基于追踪日常健身数据的。
它主打时尚的外观和轻薄的机身,功能相对简单。
户外手表Fenix3集登山、跑步、骑行、游泳、滑雪、跳伞、划船、高尔夫等专业功能于一体,同时表身镶嵌的施华洛世奇钻石营造出一定的时尚感。
在与Garmin负责人现场交流时,他表示,前者是Garmin从专注垂直专业手表转向更加时尚的标志之一。
在与Misfit负责人现场交流时,他表示Misfit被Fossil收购后,将更加走向时尚路线。
关于市场上的智能手表,有很多带有施华洛世奇镶嵌的型号。
她认为,时尚产品不是靠喊时尚口号就能做出来的。
Misfit所依赖的Fossil有着深厚的时尚文化和背景。
这就是为什么 Misfit 未来会更多转向时尚而不是科技的原因之一。
2.激烈竞争,切入细分市场。
随着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涌现,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选择进入细分市场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主打女性高端细分市场的魅力智能珠宝,在智能珠宝中加入了珠宝元素。
看起来很华丽但是有点老气,价格从500到近7000不等。
从记者与该负责人的沟通中了解到,之所以选择品质和价格较高的产品,是因为如果从低端入手,很容易形成低端印象,很难扭转局面。
所以从更高的定位和价格入手。
最好稍后再考虑调整。
在笔者看来,它的外观老派,价格昂贵,销量自然也不可观。
但选择进军高端女性细分市场的策略值得一提。
GEAKWatch最新推出的智能手表售价在2500-3500之间,定位为平价奢华手表,主要针对30多岁、40多岁既有消费能力又有品位的人群。
与目前市场上智能手表明显的电子化特征不同,其特点之一就是继承了传统表带的质感。
双屏电子屏和墨水屏可以随意切换,也颇具创新性。
3.更多功能,更健康,更专业。
翰林科技-Cling是一款专注于专业运动与健康的可穿戴设备。
其新品的特点是在手环上增加了酒精含量和空气质量检测功能。
在记者与该负责人的交谈中,对方表示,之所以在手环中加入空气质量检测功能,是因为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健康是核心关注点,环境健康也包含在内。
他还介绍,2017年,他们推出了一款可以测量紫外线指数并实现户外触摸屏(有水或污渍时可以滑动页面)的手环——实现的难度在于传感器的算法和检测灵敏度。
这也是市场上类似功能如此之少的原因。
翰林此前专注于卫星GPS导航芯片的研发,并曾服务于军用卫星改民用卫星项目。
团队成员具有深厚的专业技术背景。
4、拓展产业线,迈向产业链模式。
在记者与翰林科技负责人的沟通中,他明确表示,未来将以可穿戴设备为核心业务,聚焦健康医疗相关事宜,拓展产品线。
5、海外市场接受度相对较高,先试水。
医疗一直是可穿戴设备关注的领域之一。
在本届CES Asia展会上,华健医药科技推出的智能体温贴片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记者与该负责人采访中了解到,华健医药科技此前专注于医疗器械产品的设计和研发。
这次,它展出了基于纸电池的一次性心率和温度贴片。
其负责人表示,纸电池是其一家合资公司开发的新技术,功耗低,厚度仅为2.2毫米。
心率贴片和体温贴片目前正在欧盟和日本注册。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历届CES展会在欧盟国家和日本举办的展会收到的反馈都比较好,公众对此类设备的接受度也比较高。
。
展出的温度贴为一次性产品,可实现48小时连续实时监测,并可通过应用软件同时监测多个温度贴,独立设置用药时间,按时提醒,独立设置温度预警线,超限时自动报警。
具有贴心的智能功能。
该负责人认为,智慧医疗是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未来公司也将提供更加专业、具有医疗价值的可穿戴设备。
6、VR设备持续流行。
乐视在本届CES展会上展示了即将推出的VR头显。
其负责人向记者解释道:工业设计上有了明显的变化。
前后贯通连接的外壳实现了前后受力的平衡,减缓了长期的磨损压力。
内置陀螺仪采样率高,抗漂移性能提高。
将应用程序编写在手机底层程序中,让用户无需下载新App即可使用的设计是另一大亮点。
外径目前业内最大——59mm,使设备适应性更强。
内容方面,将与乐视体育、乐视音乐联动,并即将宣布与互娱在游戏方面进行合作。
现场记者还注意到,近期动作不断的第二空间也参加了CES Asia,展出了VRGATE彩虹石一代PC版VR耳机以及外置陀螺仪移动VR耳机。
通过外置陀螺仪,VRGATE彩虹石第一代可以替代一体机,不受数据线的束缚,用户的便利性得到了提升。
G-Wearables携首款产品STEPVR大盒子带来的VR体验也是CES Asia展会的一大亮点。
自主研发的逆动力学算法和定位技术以及9轴姿态融合算法等,实现及时、1:1精准还原动作,实现大空间的自由行走和交互体验。
记者采访StepVR CEO郭成时,他对自己的技术表现出了高度的信心,表示选择进军VR是顺应大势,在未来的布局中,他会坚持走线整体解决方案与技术并重。
目前的利润主要是通过与线下场馆的合作来分享。
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标准之一是他们是否能够提供有趣的内容。
在展馆外的可穿戴市场高峰论坛上可以得出,可穿戴设备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未来,可穿戴设备将引领消费电子市场的新热点,也将形成跨界医疗、健康、环保产业的生态链,而在UI设计创新方面,仍有很大空间。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展馆外论坛亮点一览: 1、CES Asia首日上午,可穿戴设备引领消费电子市场新热点——物联网智慧生活高峰论坛。
苏宁众筹事业部副总经理颜晓飞梳理了苏宁众筹平台的发展历程,并表示正在筹备创业营相关事宜,将于7月投入运营。
未来,苏宁将打通全生态链,打造专业化、模块化、规模化、开放的循环生态系统。
主要实现: 1.无端点,每个模块都会构建对应的平台; 2、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众包平台; 3、向前规划,向后发展。
通过自有数据系统和后期合作实现销售,注重后端生态建设; 4、打造智能硬件供应链,打造社区、自生态。
在智能硬件方面,苏宁将基于差异化环境,逐步实现从产品侧布局到品牌布局、从产品侧建设到数据侧建设的转变。
2.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
与此同时,线上线下环境逐渐融合,日常生活逐渐互联网化。
可穿戴设备是移动环境的扩展,带来消费者日常消费行为和决策方式的改变。
重点是用户的最终体验以及整体生态环境的体验。
未来,数字化发展将为服务业带来更多信息,让决策更加顺畅、快捷。
3.可穿戴设备通过蓝牙连接可以变成智能穿戴设备。
但最终需要一个中央设备来连接其他设备。
智能手表可以作为这个中心——这是Movovo CEO李志飞的观点。
他还提到,感知、规划、行动是人接触世界的三个步骤。
智能手表作为硬件平台,可以感知环境和人体信息。
基于它们的互连性,它们还可以帮助人们制定计划并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事实上,可穿戴设备的想法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设备也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但它们不一定能够实现良好的互连和生物识别技术的良好利用。
在可穿戴设备的应用中,连接性和生物识别准确性是重要因素。
可穿戴设备要实现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是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因为设备的便利性和舒适度会影响用户的使用频率。
如何连接不同的数据、如何整合各种UI以获得生活指导,目前还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
基于市场和技术的进步,可穿戴设备得到了新的发展。
未来,更多的设备将变得智能化,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然而,可穿戴设备如何相互交互并形成生态系统,取决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各种相关技术的发展速度。
对于市场上认为人工智能太强大会控制人类的说法,嘉宾表示,这是对人工智能扩张的一种看法。
目前的人工智能算法是基于习惯和模式来学习的,这是不够的。
聪明的。
人类获取知识的原理仍然未知,基于人类习惯和模式的算法还没有发展到足以颠覆人类的地步。
结论:从可穿戴设备相关的论坛和展区来看,该领域并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但还是有一定的新颖性和亮点。
追求时尚、进军细分市场、多维度呵护健康,是CES Asia传递的信息。
未来,如何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便捷舒适的体验,是可穿戴设备迫切需要探索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