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看看智能穿戴的现状、瓶颈和未来,可穿戴设备将取代智能手机

时间:2024-05-22 19:12:50 科技赋能

第四次工业革命专题报告 ● 未来,可穿戴设备必将取代手机,成为新型电子消费产品的中流砥柱。

尤其是目前业界较为关注的AR、VR技术,已经独立于可穿戴设备技术,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1万台,同比增长%。

预计2019年可穿戴设备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出货量将达到1亿台。

●可穿戴设备市场不会形成高度的产业集中度,智能手机领域很难由少数企业主导。

可穿戴设备将成为创业创新的重点领域,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创客群体将借助这一新兴领域快速发展。

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几乎在所有行业,数字技术正在创造产品与服务的结合。

创造新的、颠覆性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打破行业之间的传统界限。

施瓦布在他的新书中纳入了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对企业首席执行官进行的一项调查,以确定这些企业领导人何时预测这些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何时将向公众开放。

给生活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调查报告显示,眼镜、头戴式设备和眼球追踪设备将变得越来越智能化,而谷歌眼镜只是第一个成功的尝试。

未来,人眼和视觉也将成为连接互联网和数字设备的新媒体。

赛迪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基础电子研究室主任耿毅博士认为,未来可穿戴设备将取代手机,成为新型电子消费产品的中流砥柱。

尤其是目前业界较为关注的AR、VR技术,已经独立于可穿戴设备技术,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自欧洲杯以来,可穿戴设备开始流行。

虽然它们不像电影中超级特工詹姆斯·邦德所使用的那么酷,但火热的欧洲杯场景可以说是一场现实生活中的可穿戴设备盛宴。

欧洲球员所穿的球衣,以爱尔兰国家队球员使用的STAT 为代表的运动装备,在训练和比赛时一般都有内置跟踪系统的传感器。

事实上,Catapult Sports 和 GPS Sports 为全球许多球队提供球员状态监控,帮助球员在赛场上展现最佳竞技状态。

例如,Viper Pod是STAT Sports推出的一款集成运动监测传感器和心率监测器的足球训练背心。

它可以监控许多有价值的数据指标,例如距离、速度、加速度和心率。

它甚至可以为玩家提供身体疲劳指数。

使用Viper Pod可以帮助教练有效评估球员状态并做出最合适的调整。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消费热情与日俱增。

2019年谷歌眼镜的发布,让智能可穿戴设备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2017年美国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各大厂商纷纷发布可穿戴设备产品,将可穿戴设备的普及推向了高潮。

进入今年,Apple Watch的发布一定程度上点亮了可穿戴设备产品消费市场。

当年3月,随着Apple Watch的发布,可穿戴设备市场迎来新一波增长。

增长,一方面是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关注度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是市场的启动带动了产业链的加速完善。

全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1万台,同比增长%。

预计2019年可穿戴设备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出货量将达到1亿台。

国内市场方面,根据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报告,2018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扩大至6亿元,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增至1亿元以上,每年同比增长68%。

随着小米手环的火爆以及Apple Watch的助推,深圳可穿戴产业链也纷纷效仿抢占市场,带动中国整体可穿戴市场进入快速扩张阶段。

据GfK全国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可穿戴市场零售量总计1万台,同比增长3%。

“目前,可穿戴设备各个细分领域的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异。

从应用领域来看,体育管理和儿童保护产品相对成熟;从产品类型来看,智能手表用户粘性有待提高,智能手表用户需要提高粘性。

耿毅博士表示:“眼镜亟待拓展,其他新兴领域也在逐渐成长。

”未来智能手机将被取代。

国际设备制造商爱立信6月24日发布最新消费者研究报告称,智能手机将逐渐取代智能手机。

未来五年成为简单的通讯工具,可穿戴设备有望取代智能手机提供大部分功能 报告显示,消费者与可穿戴设备的关系越来越密切,67%的用户在锻炼时使用可穿戴设备,55%的用户在锻炼时使用可穿戴设备。

%和55%的用户在旅行、工作、学习和购物时分别使用它们,可以推断,可穿戴设备将继续发展并有望渗透到其他领域。

会取代手机吗?看看可穿戴设备的领军者Google Glass,它确实从手机中提取了很多功能,并以更好的语音交互方式呈现给用户。

从表面上看,语音交互确实更人性化,但成本也很高。

耿毅博士对此深信不疑。

她认为,就像移动互联网取代台式电脑一样,未来可穿戴设备也将取代手机,成为新型电子消费产品的中流砥柱。

“尤其是目前业界比较关注的AR、VR技术,这种虚拟现实等技术已经独立于可穿戴设备技术,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不过她也坦言,这还需要网络在速度、存储技术、电池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等软环境上跟进支撑。

耿毅表示,当前的健康运动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表只是即将到来的可穿戴设备时代的前奏。

与过去十年智能手机的发展相比,可穿戴设备市场将以更加多元化和影响力的方式扩大。

可穿戴设备将取代目前的手机、手表、血糖仪、房屋车钥匙等医疗设备,深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瓶颈:缺乏“杀手级应用”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期间影响人类发展的23项技术之一,未来的发展前景自然是光明的,但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赛迪智库在报告中指出,当前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穿戴应用数量有限,生态系统难以统一。

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数量非常有限,与智能手机相比,无法为用户提供优秀的应用体验。

智能手表的应用还不算多,智能眼镜、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就更少了。

不仅如此,可穿戴设备的操作系统、SDK和API难以统一,底层基础应用软件平台的差异导致设备之间无法实现互联互通。

可穿戴设备生态系统中,操作系统不统一,难以实现规模效应,难以吸引开发者和风险投资基金大规模进入。

“杀手级应用”的缺乏成为可穿戴设备应用普及的瓶颈。

二是产品同质化问题凸显,专业服务拓展不足。

目前可穿戴设备产品类型主要集中在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功能趋于雷同,产品同质化严重。

从应用领域来看,目前大部分产品尚未真正渗透到可穿戴医疗、金融支付、身份认证等各个环节,在垂直领域的拓展上严重不足。

而数据安全问题更是难以避免。

特别是可穿戴设备贴近人体,涉及大量个人身份信息、用户健康信息、地理位置信息、指纹信息等关键隐私信息。

信息泄露将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可穿戴设备成为智能设备互联的关键节点,使人、物、物与互联网的联系更加紧密。

数据信息被泄露、被盗甚至被利用的风险日益增加,个人隐私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可穿戴设备数据安全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爱立信最新的调查报告发现,与研究人员预期的结果相反,使用可穿戴设备时数据共享导致的个人数据泄露并不是用户最大的担忧。

相反,他们认为与家人或朋友分享他们的运动数据可以帮助激励和敦促他们继续使用该设备。

更有趣的是,消费者认为帮助他们实现可穿戴设备使用目标的往往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与他人共享数据的形式。

当然,60% 的消费者认为需要控制对其个人数据的访问。

可穿戴设备的未来趋势从目前全球发展形势来看,可穿戴设备的技术路径主要分为四种:一是以三星等传统通信企业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路径,即基于通信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产品 ;一是以耐克等传统运动娱乐公司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之路,即基于定位和运动娱乐的智能可穿戴产品;第三是以Google Glass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路径,即基于眼镜的类似虚拟现实或沉浸式智能可穿戴产品;四是专注于移动医疗的可穿戴设备路径,即基于血压、心率、血糖、新陈代谢等监测。

与其他行业相比,可穿戴行业的细分趋势更加明显。

操作便捷是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基础。

对于细分市场来说,这样的要求更为重要。

如何实现特定的功能和专业性,是对细分领域企业的研发、资本和营销的考验。

在某一市场成功经营,以一种功能开拓新的机会,推动整个市场的成长和扩大,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可穿戴设备厂商未来的发展重点必然会选择两条路线:大而全和小而精。

大而全的路线更适合三星、LG、华为等产业链比较完整的企业。

小而精的路线对初创企业和专业公司更有吸引力。

耿毅博士在赛迪智库报告中预测,未来可穿戴设备产品形态将更加丰富,集成应用将更加深入。

目前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形态仍以手表、手环、眼镜为主,仍处于可穿戴设备产品的初级形态。

随着传感技术、材料技术、交互技术的日益成熟,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形态将日益丰富,延伸至人体穿戴的各种物品。

衣服、鞋子、戒指、发带等多样化的可穿戴产品将不断扩展。

出现。

可穿戴设备将向纵深方向发展,产品形态之间的界限将逐渐被打破,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之间的功能将逐渐趋同。

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总体趋势是开发软件生态系统。

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形态只是其功能载体,功能的实??现并不局限于产品类型。

可穿戴设备目前主要是健身追踪工具,但此类单一功能设备最终将被吸收到更广泛、更以应用程序为中心的智能手表中。

其次,难以形成垄断市场,创新企业仍有机会。

目前,苹果、谷歌、三星等巨头公司相继进军可穿戴设备领域,抢占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制高点。

但可穿戴设备市场不会形成高度的产业集中度,很难像智能手机领域那样出现少数几家主导企业。

情况。

智能手机市场依托设备类型单一,产品形态高度统一,而“从头到脚”应用范围全面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本质上是多个市场的集合体,产品类型多元化,产品应用多元化。

可穿戴设备将成为创业创新的重点领域,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创客群体将借助这一新兴领域快速发展。

以苹果智能手表为代表的旗舰产品提高了用户对可穿戴产品的认知度,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广度会导致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分散,也让创新型小企业获得增长空间。

最后,产业链将加速整合,行业发展更加理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制作产品。

尤其是与互联网联系紧密的可穿戴设备硬件供应商和软件开发商将加大对软硬件的投入。

硬件、应用和网络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同设备之间数据和信息的交换和处理变得更加便捷。

基于同一平台的可穿戴设备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快速融入到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中。

系统。

媒体的关注和资本的进入将变得更加理性。

智能设备产业链软硬件融合将不断深化,并向垂直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专用传感器和智能芯片将不断涌现。

以传感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将超越摩尔定律进行跨界创新,未来传感器、芯片、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将加速。

产品层面的演变将向两个极端发展。

一是聚焦细分市场,推出极致、专业的产品;二是发展综合市场,强调大而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