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技术面临商机与挑战

时间:2024-05-22 15:54:35 科技赋能

从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全球移动通信大会(MWC)到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苹果(Apple)带动的可穿戴设备新浪潮)Apple Watch设备趋势席卷一场又一场的科技展会。

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品牌厂商都争相展示智能眼镜、智能手表、健身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积极抢占市场先机。

毫无疑问,可穿戴技术正在迅速成为新一代信息产品的焦点。

然而,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可穿戴技术仍然面临着许多限制和挑战。

尤其是当市场乐观地认为可穿戴设备将改写消费技术格局时,哪些障碍会影响其增长?相关行业人士将如何应对并取得突破?图1:可穿戴设备潮流席卷各类科技展会。

事实上,今年以来,三星、LG、小米、耐克等多家主流厂商都积极投入可穿戴设备的产品研发。

、聚凡智能手表、运动手环等是业内人士重点关注的产品发展方向。

三星在今年的 CES 上展示了即将推出的智能手表。

4月份Apple Watch的推出也吸引了一波购买热潮。

小米运动手环以低价策略进攻市场,掀起腕带热闹景象。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Juniper Research的研究报告,2020年可穿戴设备市场将比现阶段增长三倍,从1万台增长到6万台。

Juniper Research还预测,未来几年,可穿戴设备将向M型发展。

首先,它们将变得越来越复杂。

例如,智能手表不仅可以测量各种生理信息,还可以作为智能手机的延伸。

它还具有来电提醒、音乐播放、各种应用程序的使用等功能。

或者是与医疗相关领域联合开发的专业可穿戴设备,测量精度比较高,测量的数据实际上可以作为医生诊断和治疗的依据;而另一种则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但功能更强大的产品。

此外,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预计,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预计将从2018年的1000台增长到2018年的约4000台,年增长率为0.4%。

到年底,保有量将达到1.26亿台,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45.1%。

从产品受消费者欢迎以及市场研究单位对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的乐观态度来看,看来可穿戴设备市场将是帮助厂商创造下一波营收和产值的新领域。

因此,不仅是终端设备制造商,元器件制造商、IC设计商都将产品开发目标瞄准了可穿戴设备。

智能手表融入智能家居。

市场研究机构认为,目前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应用是运动手环、智能手表或医疗相关的测量设备。

最近最流行的是智能手表。

ARM移动市场全球营销总监James Bruce也乐观地认为,智能手表将成为可穿戴设备的消费首选。

“手表产品显然将是这项技术的主要应用,而现在我们正处于这个增长市场的开始阶段。

不过,相对于其他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目前更像是智能手机的辅助工具。

智能手机的功能可以与可穿戴医疗设备不同,智能手表的功能更明显地侧重于检测和监测各种生理信息。

不仅如此,手机也成为了家电的遥控器。

未来,智能手表是否也能像手机一样成为智能家居应用的一部分呢?通过智能手表进行调节、照明等。

里奇·尼尔森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这是因为物联网的目的是让一切都可以连接到互联网。

既然智能手表是智能手机的延伸,自然智能手表也应该作为智能家居控制设备。

即便智能手表未来有新的发展方向,不再是智能手机的“配件”,但它仍然可以与很多智能家居设备连接。

图2:未来,智能手表有望成为智能家居的又一远程控制设备。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智能手机的辅助设备,也给智能手表进入智能家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纳尔逊表示,无论是苹果还是三星,还是使用iOS或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表,目前都只能与智能手表集成。

自主品牌智能手机是互联的,因此为了与智能家居中的网关、智能电视、照明系统、空调等设备连接,甚至进一步控制它们,需要进一步开发相关的应用软件、固件,甚至由于智能家居缺乏通用标准,目前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相对封闭。

每个制造商都有自己的系统。

如果没有加入  ,智能手表就无法成功推出。

可穿戴设备寻求利基应用 随着可穿戴设备功能的不断推出,一个有趣的话题是可穿戴设备是否会在一些重要应用领域取代智能手机。

行业厂商和分析师对此看法截然不同。

另一派认为,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只能作为智能手机的配件,可以用来显示信息或提醒用户。

另一派认为,可穿戴技术将成为一种独立的设备,其主要目的是收集数据。

Broadcom 宽带通信和连接集团产品营销总监杰夫·贝尔 (Jeff Baer) 表示:“智能手机的有趣之处在于,它是唯一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大的消费电子设备,因为人们喜欢在上面观看视频。

由于游戏等应用的需求,虽然可穿戴设备在很多情况下只是智能手机的延伸,但未来一些特定的应用会针对可穿戴设备进行优化,而有些应用则只适合智能手机。

可穿戴设备将分别执行不同的功能,并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寻求相互补充,而不是取代它们。

“可穿戴设备肯定不会完全取代智能手机,但布鲁斯很清楚。

指出,在移动支付或连接家庭或汽车等应用中,支持近场通信(NFC)的智能手表比智能手机更有可能成为主流应用设备,因为它们非常易于使用。

晶心科技(Andes)首席技术官、总经理室高级副总经理苏宏猛表示,如果说智能手表只是智能手机的缩小版,那么对于应用开发者来说,只需要开发智能手机就可以了。

可以扩展到智能手表。

一个手机应用程序(App)就足够了,开发人员速度也比较快,成本回收也很快。

不过,智能手表的应用开发不应该如此“受限”。

苏鸿蒙强调,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并不是可穿戴设备的“杀手级”应用。

谷歌的智能眼镜“还没出生就死了”。

如果智能手表仅仅作为手机的延伸,最终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接受度还有待考验。

事实上,更可行的可穿戴设备终端产品是测量生理数据的设备,例如血糖仪、温度/血压监测仪等,并且它们放置在身体上而不是仅佩戴在手上。

Nelson补充道,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应用领域目前还不清楚,各个制造商仍在寻找。

成为智能手机的配件只是其中一种应用。

预计未来应该会有更多适合智能设备。

展示您技能的应用程序市场。

  兼具低功耗和高性能高通高级总监兼可穿戴设备部门业务总监Pankaj Kedia表示,“可穿戴设备在过去10-15年将经历与智能手机相同的开发周期——一旦用户实现互联,用户将开始要求更好的体验 如今,我们正处于可穿戴设备开发周期的开始阶段,当可穿戴设备与手机或其他设备连接时,用户将期望手机上的所有功能都能实现。

它必须在新设备上实现并且必须具有低功耗。

”然而,Apple Watch推出后,用户的“糟糕”体验大多是因为其功耗过高。

就可穿戴设备本身而言,尤其是负责检测生理信息的设备,如果耗电快,就得花晚上睡觉的时间来充电。

这样就达不到24小时监控的目的。

医疗监测相关的可穿戴设备也将无用武之地。

然而,可穿戴设备要实现超低功耗,产品的功能必须更加强大。

功能更多、复杂、智能的可穿戴产品只能在功耗上妥协。

难道可穿戴设备只能在低功耗和高性能之间二选一,而不能两全其美吗?在微控制器(MCU)行业的努力下,兼具低功耗和高性能的可穿戴设备有望实现。

ST微控制器、内存和安全微控制器业务集团微控制器产品部产品线营销经理Jean-Julien Pegoud表示,以ARM Cortex-M4为核心的微控制器的特点是高性能,但低功耗部分不能与 Cortex-M0 等其他内核进行比较。

然而,通过各个微控制器制造商的“独特”技术,Cortex-M4微控制器现在可以在保持高性能特性的同时实现超低功耗。

提高无线充电市场的电池续航时间无疑是可穿戴设备面临的一大挑战。

贝尔指出,“只要忘记充电几次,用户就可能对设备失去兴趣。

除非找到解决供电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例如能量收集和无线充电,否则就有机会推广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增长。

” “因此,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应用机会,其中之一就是无线充电。

苏鸿蒙表示,可穿戴设备最大的忌讳就是需要从身上摘下来才能充电。

因此,最后今年,日本和韩国开发出了针对可穿戴设备的无线充电装置,让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为其充电。

虽然此类产品还在测试水温,但晶心科技相信可穿戴设备将为无线充电增添新的应用领域。

贝尔也同意这一观点,他乐观地认为无线充电有望成为新一代设备的终极充电解决方案,预计无线充电服务可能会首先开始出现在餐馆或快餐店,而无线充电何时普及。

生态系统完善,有望克服可穿戴设备的供电挑战,但值得注意的是,无线充电技术是否会对医疗可穿戴设备产生影响,将是相关行业参与者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开发产品时。

不仅方形AMOLED机会来了,除了无线充电之外,可穿戴设备也为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带来新商机。

最近,包括Apple Watch、Galaxy Gear、S6等在内的智能手表和智能手机均采用了AMOLED面板。

就连中国大陆自己的一线手机厂商也开始导入AMOLED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这预示着AMOLED面板市场将迎来转机。

上海合慧光电表示,尽管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应用还不清楚,但从客户需求中可以发现,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外观将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不会局限于矩形形状。

或圆形。

例如,中国的两种主要智能手表——Apple Watch和华为Watch——分别采用方形和圆形设计。

但智能手表的形状重要吗? 3Wearable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熊健指出,从用户需求来看,老年用户习惯于圆形形状,因为他们将智能手表视为时计,而年轻一代则将智能手表视为一种新型手表。

因此,技术设备接受方形。

但无论是圆形还是方形,熊强调设计的重点是要轻薄。

在这方面,AMOLED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展现。

上海和辉光电表示,现阶段AMOLED可以做成圆形面板,满足普通人对手表表面的直观想法。

由于华为、LG、三星最新的智能手表均采用圆形表面设计,不难预测这些公司将采用AMOLED,这将进一步带动AMOLED市场的发展。

图3:圆形AMOLED面板可穿戴设备的挑战和未来 根据中国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腾讯的调查,45.7%的消费者通常会在1个月内停止使用它们。

它的可穿戴设备。

大约六个月后,这个数字将攀升至 99%。

这些发人深省的统计数据说明了可穿戴设备是多么容易被遗忘,也说明了该行业在设计、开发和营销可穿戴设备时面临的困难。

毕竟,经营可穿戴设备业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特别是随着可穿戴技术迅速成为消费电子产品最受欢迎的焦点,还存在许多其他威胁。

科技市场研究公司Technavio表示,缺乏商业模式、产业链不成熟、缺乏行业标准、数据分散(因为用户并非时刻佩戴)以及操作或使用不便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市场增长。

设计限制:消费者通常喜欢携带手表、珠宝、腕带和眼镜等可穿戴配件来表达个人特色。

因此,可穿戴设备必须能够体现用户的时尚潮流。

然而,大多数可穿戴设备制造商目前关注的是技术而不是设计。

例如,大多数智能手表都使用专门为智能手机设计的处理器和组件,因此目前看到的智能手表比普通手表更大。

同样,智能眼镜可能无法反映用户的流行偏好。

功耗过高:大多数可穿戴设备由于必须使用无线网络、蓝牙、GPS 等技术而消耗大量电量。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电池可持续使用大约一到两天,而在密集使用情况下则不到一天。

例如,Apple Watch 正常使用时只能持续 18 小时。

因此,可穿戴设备的电池寿命短、功耗高,以及相关的热问题(由于其与身体直接接触)可能会减慢其采用和采用,从而阻碍市场增长。

成本高:可穿戴设备的高成本也将削弱市场增长。

不过,目前大多数厂商推出的产品都是针对高端应用,品牌产品的价格较高。

例如,Apple Watch 的价格从美元起。

高昂的初始成本可能会让更多消费者无力承担,从而减缓可穿戴设备的大规模采用。

安全问题:在技术和平台方面,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可穿戴设备不如智能手机系统成熟。

然而,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使用GPS或APP来记录和分析用户的个人信息。

隐私、设备收集的数据如何使用以及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可能存在风险和潜在威胁。

使用困难:随着Apple Watch和各种智能手表的推出,消费者提出了许多使用问题,例如手部纹身可能会影响测量精度,通过蓝牙连接iPhone消耗过多电量,导致电池寿命无法持续1这些问题可能会限制智能手表的市场发展及其所能衍生的应用市场。

尽管这些问题可能会减缓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增长和应用,但并不能阻止市场的进步。

未来可穿戴设备仍有望广泛应用于医疗、时尚、宠物、工业和农业等领域。

但为了有效克服当前可穿戴技术的挑战,贝尔指出,工程师必须简化设计复杂性。

“现在是让设备变得更强大、更易于使用的开始。

随着设备上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复杂,工程师必须简化设计复杂性以克服技术障碍。

“此外,PolarElectro产品管理总监Marco Suvilaakso认为,可穿戴技术需要更多支持应用案例来提升这项技术的价值,推动市场增长。

他强调,除了谷歌和苹果之外,新一代可穿戴技术“未来,更多可穿戴设备创新将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例如在衣服纽扣或织物上添加传感器。

“Kedia预计新一代可穿戴设备将逐渐发展成为以设计师为导向的流行应用,而不是仅仅由工程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