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的热度下降,行业巨头需要思考新的玩法

时间:2024-05-22 15:36:39 科技赋能

如今的可穿戴市场已不再是两年前的样子,至少在话题性上是这样。

其实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盛世过后,总会回归安定。

随着人来人往,市场最终会趋于平衡。

不可否认,可穿戴领域曾经是很多大公司和雄厚资本追逐的目标。

高潮过后,市场开始分化,各大厂商也呈现出不同的生存状态。

诚然,可穿戴市场的负面消息层出不穷,但在投资者眼中,这仍然是一个具有市场影响的领域。

专注于投资领域的数据研究机构CB Insights对今年上半年可穿戴领域的交易情况进行了统计。

结果显示,截至7月10日,可穿戴领域已完成78笔交易,总金额达3.27亿美元。

按照目前的节奏,全年该领域将有约100笔交易,投资总额约为6.28亿美元。

回顾一年来,可穿戴领域共发生交易,总交易额为18.55亿美元。

当然,这和Magic Leap的77亿美元是一样的。

1亿美元的巨额投资与其有直接关系。

显然,从预期来看,今年的投资额与去年基本持平,但投资总额却缩水不少。

然而,如果我们拉长时间线,不难发现可穿戴领域的投资始终波动较大,但总体趋势仍然是向上的。

2009年,可穿戴领域迎来了第一个投资高峰,但2009年大幅萎缩,所以今年投资金额比去年少也是正常的。

不过跨年应该不成问题。

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做出可穿戴市场已经进入暮年期的判断。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领域确实有一些大公司或者曾经的王牌公司准备全线撤退,英特尔就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近年来一直着力转型的英特尔,一直疯狂地进行跨界创新,基本上已经到了玩弄的地步。

在可穿戴领域,这家公司也潜心研究了三四年,但并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现在英特尔准备退出。

据CNBC透露的消息,英特尔在两周多前杀掉了三年前收购的智能手表公司Basis,该业务所在的新技术集团将把注意力转向AR领域。

此外,英特尔与Tag Heuer、Fossil等公司合作的智能手表项目也已决定停止。

事实上,早在去年11月,就有传言称英特尔Basis业务裁员80%,不少人被要求调岗。

不过,英特尔当时也明确表示,不会退出可穿戴市场。

除了上述两项智能手表业务外,英特尔还收购了自行车耳机公司Recon。

目前暂无该部分业务调整方案的更多消息。

但很明显,英特尔不会继续支持这些营收能力较弱的业务领域,因为它正在AI、VR、无人机等领域投入巨额资金。

有的人主动退出,有的人被迫离开。

Pebble此前被Fitbit收购,如今专注于智能手环的可穿戴公司Jawbone也走到了历史的终结。

虽然细分市场不同,但相比之下,Pebble 的成绩仍然比 Jawbone 强很多,但 Fitbit 的处境也极具挑战性。

Jawbone的估值一度达到30亿美元,破产清算不可避免。

不过,该公司首席执行官侯赛因·拉赫曼(Hosain Rahman)并没有被击倒。

他成立了一家新公司,主要从事健康相关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原公司的多名员工也加入其中。

进来吧。

Jawbone以蓝牙耳机和蓝牙音箱起家,曾在美国市场享有相当的声誉。

当可穿戴概念兴起时,Jawbone放弃了主营业务,毅然进军智能手环行业。

由于处于潮流前沿,加上Jawbone之前积累的人气,新业务依然受到不少投资者的青睐。

然而Jawbone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角色转变,第一代产品就发生了产品召回。

而且,Jawbone的智能手环也被批评过于注重外观,缺乏亮眼的功能。

到了年中,Jawbone 已经放弃了智能手环的生产。

事实上,Jawbone 长期以来一直受到 Fitbit 的压制,Fitbit 在功能、产品类型、甚至定价方面都比 Jawbone 更有优势。

从2017年到2017年,仅就智能手环领域而言,Fitbit的市场份额几乎是Jawbone的四倍。

到了这一年,Jawbone在智能手环市场可谓是勉强生存。

总之,Jawbone的企业转型最终以失败告终,他也成为了可穿戴领域最典型的反面教材之一。

Jawbone的失败案例告诉我们,无论市场环境有多么好,如果没有正确的产品策略,结果很可能一事无成。

无论是Intel的退出还是Jawbone的倒下,都不能直接表明可穿戴市场的未来是黯淡的,因为大玩家还在,恢复者也准备卷土重来。

苹果公司的Apple Watch仍然是智能手表领域的领导者。

无论系统更新还是硬件更换,Apple Watch 的销量都在稳步增长。

事实上,Apple Watch并不是苹果唯一的可穿戴产品。

去年年底推出的AirPods也迅速成为市场宠儿。

苹果也证明了可穿戴市场并没有真正的冬天。

只要做出好的产品,不断融入新技术,加上社交属性,还是会有很多人愿意买单的。

随着AI、VR、AR等技术的逐渐普及,可穿戴设备依然可以找到自己的新使命。

此外,苹果的老对手谷歌也卷土重来。

谷歌眼镜诞生于可穿戴行业的巅峰时代。

2008年,市场上涌现出众多可穿戴设备公司,各种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开始充斥大众的视线。

不可否认,谷歌眼镜看起来很酷,功能也确实很强大,但谷歌似乎忽略了使用场景的问题。

毕竟,没有人愿意戴着谷歌眼镜看起来像个怪胎。

现在,Alphabet 重新思考了这个问题,谷歌眼镜也复活了。

工厂车间已经成为新款谷歌眼镜的伊甸园,工人们可以佩戴谷歌眼镜完成复杂的手工操作。

事实上,这也为整个可穿戴行业提供了一些新的启示。

可穿戴产品需要探索一些特定的功能,因为无论空间有多大,市场上有太多类似的产品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可想而知,市面上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五花八门,但功能上却大同小异。

从长远来看,这肯定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

那么谷歌眼镜的新玩法有真正的实际意义吗?答案可能是肯定的。

据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预测,到2020年,美国将有近万名技术工人佩戴智能眼镜。

当然,谷歌眼镜并不一定想永远住在工厂车间里。

至少,这符合先生存、后发展的基本规律。

如今,没有个性的可穿戴产品已经无法打动消费者。

就像苹果手机一样,无论拥有多少粉丝,如果不能持续开发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最终也无法避免用户的流失。

对于现在的可穿戴设备制造商来说,有一点是值得庆幸的。

这个行业还远未到冬天,至少大佬们看上去还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