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技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进入相对稳定成熟的时期。
我们已经看到市场上出现了数百种不同的可穿戴设备。
然而,目前的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似乎有点单一。
其中大部分是关注步行步数、卡路里消耗、运动距离和心率等数据的产品。
这些功能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太大吸引力。
,而且很难帮助人们对生活方式做出有意义的改变,因此很多人在使用这些产品几个月后就将其束之高阁。
国外科技媒体PhoneArena近日发表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
文章认为,以智能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仍处于发展初期,产品形态较为单一,很难获得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可穿戴设备在2016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形成了新的产品类别。
尽管如此,我仍然希望可穿戴技术能够在明年取得真正的突破,因为虽然我今年尝试了许多可穿戴设备,但几乎没有一个在我的手腕上停留超过两周。
应该是这个全新的产品类别面临的主要问题。
客观地说,可穿戴设备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
其中大部分是Android Wear设备,但也有Jawbone的UP手环、Fitbit的健身手环和三星的Galaxy Gear。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在手腕上佩戴一个类似手表的设备并没有什么反感,但上述产品基本上都有一个让我难以接受的共同缺点——每天都需要充电。
。
当谷歌在今年的 I/O 开发者大会上发布 Android Wear 时,我对可穿戴设备移动操作系统的整体功能印象深刻。
在使用过LG G Watch和Moto之后,我非常喜欢Moto的设计,但这两款产品的性能都比较一般。
可能我个人要求比较高,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满足我对智能手表的需求。
如今市场上有很多 Android Wear 设备,我知道它们的用户体验是相似的,无需全部尝试。
明年推出的Apple Watch将为千篇一律的智能手表领域带来一些新鲜元素。
虽然现在流行的Pebble智能手表品质优良,但我个人认为它的设计过于功利。
那么,像我这样稍微特殊的用户应该怎么做呢? 烦人的“每天充电一次”。
目前大部分智能手表的续航时间都比较短,基本上每天都需要充电。
这无疑会让用户感到非常恼火。
毕竟这是一款可穿戴产品,每天都需要摘下来。
下来充电,第二天就装上使用。
这更像是对智能手机的“待遇”,但手机和智能手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品类。
前者已成为人们与外界交流的枢纽。
智能手表只不过是辅助设备,因此如果不能解决续航问题,智能手表可能永远无法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
对于伴随着手表长大的一代人来说,我们已经习惯了把电池装在手表里,使用5到10年。
即使最坏的情况,基本上也能维持一年。
而那些新型永动机表根本不需要电池就能正常运转,同时还能与美国海军天文台的原子钟保持时间一致。
在充电方式方面,很多可穿戴设备厂商并没有采用标准的micro USB充电接口,这有点让人莫名其妙。
相对而言,Moto在这方面考虑得相当周到。
设备支持无线充电;而索尼的Smartwatch 3则有micro USB接口,相对来说更加方便。
但无论采用哪种充电方式,只要不是一天充一次就可以了。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当我下个月去拉斯维加斯参加明年的 CES 国际消费电子展时,我不打算带任何 Android Wear 设备,因为这意味着我需要带更多的充电器和电缆。
,而且就算戴了,也肯定会忘记充电。
到时候,我戴在手腕上的可能就是一块没什么用的智能手表了。
它们价格昂贵,但功能一般。
除了Pebble这样的智能手表之外,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可穿戴设备似乎都没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花钱购买它们,所以每天玩这些小玩意的人自然不多。
并使其成为您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您有一部智能手机和零钱,您愿意购买智能手表,还是愿意购买同等价格的传统手表?哪个选项价值更高?这个问题可能见仁见智,但我想大多数人都知道,只需美元就可以购买各种具有与智能手表相同功能的联网或非联网设备,而且它们也有时间报告功能。
那么这个时候,你还坚持用美元购买智能手表吗?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大多数可穿戴设备已经达到了半智能水平,并正在尝试提供智能手机所没??有的功能。
许多制造商推出的智能手表,包括卡西欧、天美时和Suunto,功能已经相当强大,而且不需要每天充电。
相对而言,智能手表就像是手表和智能设备之间的折衷方案。
它们价格昂贵,但功能一般,肯定很难得到消费者的真正认可。
更实用的功能在目前可穿戴设备提供的功能中,有几个功能对我来说还是比较实用的。
例如,当我开车时,我通常会使用导航系统来提醒我何时转弯。
以前,如果我使用智能手机来实现此功能,它会分散我的注意力。
但有了智能手表,我只需要把手放在方向盘上就可以快速看一眼,相对方便和安全。
不过,很多智能手表的通知功能对我来说并没有多大用处。
原因一是此类功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二是该功能需要通过语音命令进行交互。
这对于不喜欢使用语音命令的用户来说显然不太实用。
另外,目前Google Now的语音命令识别度还不是很高,用户体验有待提升。
对“数字身份”的担忧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互联网的出现超越了过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衣食住行、我们使用的数字设备以及我们在网上消费的服务。
一切都已成为各自“数字身份”的一部分,许多人每天使用社交媒体与朋友联系,并使用 Google Wallet 或 Apple Pay 购买各种商品。
不管我们喜欢与否,管理自己的“数字身份”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也无法改变这种既定的显示。
信息变得越来越复杂,谷歌、苹果、三星和微软等科技公司希望让这些信息通过其基础设施流动,从而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信息会被供应商出于商业目的而共享或出售,但是服务提供商在获得这些信息后可以为我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营销服务,从而阻止我收到一些与我完全无关的信息与广告。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有限地共享一些个人信息有时是一件好事。
有人担心可穿戴设备带来的数据挖掘问题,但这其实有点没有根据。
对于这些人来说,想想他们自己的超市会员卡和信用卡记录。
拥有这些数据的人可以完全访问有关他们购买的商品、购买地点、购买时间以及购买频率的详细信息,因此即使您在购物时没有使用智能手机或可穿戴设备,他们仍然可以访问上述内容。
个人信息,如果他们愿意的话。
科技为人服务。
我个人喜欢尝试各种新技术和产品,但如果有一天我发现我因为某种或某些原因不再使用某种设备,我可能再也不想使用它了。
无法起来使用它。
我目前偶尔使用 Android Wear 设备和其他新小工具,但大部分时间我仍然使用智能手机,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应该继续这样做。
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希望能够给用户带来一些有别于智能手机的功能,比如收集一些碎片化的信息,Android Wear也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但我现在最关心的是可穿戴设备的电池寿命。
手机的重要性让我可以容忍每天充电一次,但如果对于一块可有可无的智能手表也是如此,我可能就不会再以积极的态度使用它了。
至于我期望智能手表的电池寿命,我预计至少是一个月或更长时间。
以目前的电池技术而言,要达到这一目标肯定需要在设备的功能上做出妥协,但在一两年内,在不放弃任何功能的情况下实现一个月的电池续航时间应该不成问题。
。
外观、功能和时尚我不是一个每次穿衣服都单独佩戴手表的人,但这样的用户显然是存在的,而这也是可穿戴厂商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因为有很多人把佩戴可穿戴设备视为一种时尚。
然而,目前大多数智能手表的外观都比较笨重,离“优雅”还很远。
对于传统手表(尤其是男士型号)来说,手表的尺寸通常与其耐用性或奢华程度相关。
更大的手表通常要花很多钱。
大多数女士手表都会融入一些时尚元素,而这正是目前大多数可穿戴产品所缺乏的。
已知产品中,只有英特尔与Opening Ceremony联合开发的MICA高端智能手环看起来更时尚。
范儿,这款产品售价约为美元(约合人民币),预计明年1月左右上市。
可见,外观、功能和时尚是衡量一款可穿戴设备是否优秀的三个主要标准,但遗憾的是,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款可穿戴设备能够同时满足这三个标准。
如果你想要一款外形纤薄、风格低调的智能手表,可以选择Pebble;如果你想走红毯,云母手链应该更适合;如果你想在一些恶劣的户外场合使用它,那么你可以考虑卡西欧或Suunto的产品。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可穿戴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只能希望厂商在不久的将来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穿还是不穿?与任何处于起步阶段的事物一样,总能找到妥协的办法。
Android Wear 设备和 Pebble 手表都不需要我们为了可用性而放弃太多,我预计苹果的 Apple Watch 在这一领域会取得真正的成功。
传统上,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是在用户面前快速显示一些简短的信息(只需举手即可看到)。
这个功能在形式上与传统手表没有什么不同。
到。
至于那些增强型运动手表或者联网手表,它们提供的提醒、海拔、心率等功能其实是次要的。
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下一代智能手表和可穿戴设备需要突破目前的形态。
毕竟,如果只是向用户推送提醒,然后用户必须拿出智能手机查看相关信息,恐怕不会引起太多关注。
很多消费者打开钱包购买,因为这样的可穿戴设备实在没有必要每天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