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pple Watch和各类智能手环的出现,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不久前,一段极具未来感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一个人用内置投影仪的智能手环,将小臂的皮肤变成了手机触摸屏,可以实现诸如翻页和缩放。
各方专家围绕什么是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有什么用途、目前发展存在哪些瓶颈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在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硬件主题展区,既有测量血压的设备,也有定位手表以防儿童丢失的设备。
工作人员表示,这款手表内置终身免费SIM卡。
家长只需在手机上下载APP即可使用。
这款手表的定位精度非常高。
只要有手机信号,即使在室内,定位信号也不会丢失。
。
孩子们还可以通过手表上的按钮发送和接收语音消息。
可穿戴设备委员会主席林伟演讲的主题是“后Apple Watch时代的智能硬件生态系统”。
他首先定义了智能硬件:智能硬件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一个技术概念。
通过软硬件结合,改造传统设备,提供智能化功能。
智能化后,硬件具备连接和承载互联网服务的能力,形成典型的“云+端”架构,具有大数据等附加值。
智能硬件可以是电子产品,也可以是传统产品,比如水杯,甚至是女性内衣、门锁、汽车等。
林伟表示,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设备一样,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术语,所有硬件都属于智能硬件领域。
未来将是智能硬件。
他表示,虽然Apple Watch发布后业界对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环提出了各种抱怨和嘲讽,但总体而言,可穿戴市场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可穿戴设备不是智能手机。
而且应用场景不同,不能通用。
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终端研发中心李慧芳博士表示,续航不佳是可穿戴设备面临的瓶颈之一。
由于可穿戴设备小型化的限制,电池尺寸也很小,电池容量不可能很大。
目前电池技术很难取得重大突破,因此无线充电和快充技术只能作为替代解决方案。
然而,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缩短电池寿命并导致终端快速升温的问题。
开发更低功耗的芯片是解决这一瓶颈的重要方向。
寻医问药网总裁助理江天骄认为,可穿戴设备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可穿戴设备目前面临一些问题。
他表示,据目测,论坛上很少有人佩戴智能手表、手环,更没有人佩戴移动血压计。
他现场提出了三个问题:可穿戴设备可以测量什么、哪些设备是可穿戴的、哪些健康数据具有大数据分析的医疗价值。
他表示,目前可穿戴设备主要可以监测运动、姿势、体温、体重、心率等健康指标,以及心电、血压、血糖、血氧等慢性病指标。
然而,目前的慢性病监测指标中,存在检测值不够准确的问题。
蒋天骄强调,他并不是看空可穿戴设备,而是认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缺少了一些东西。
他认为,服务缺失是阻碍可穿戴设备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大数据+服务是智能可穿戴设备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