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笔者参观了位于深圳西乡工业区的一家工厂。
和我之前参观过的很多工厂一样,这家工厂也是以代工起家,后来慢慢把重心转向了自有品牌。
该负责人表示,他们之所以能够顺利转型,不仅与长期代工制造中积累的经验密不可分,也与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较低有关。
没错,也许你已经猜到了,他们是做移动电源、移动电源的。
不过,与一些之前从未做过电源却进入移动电源行业的工厂不同的是,这家工厂在接触移动电源之前就已经是行业内知名的工业锂电池生产工厂。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做移动电源时,该负责人诚实地回答:“因为当时大家都在做,而且都赚钱了。
”是的,2018年被称为移动电源的“黄金时代”,和某年的中国股市类似。
只要你进来,就能赚钱。
一时间大大小小的工厂纷纷涌入移动电源市场。
一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真是热闹极了。
聊天中,厂长多次感叹。
然而,我们进入移动电源市场却晚了半步。
整个市场已经到了“繁荣后期”,我们赚的钱还没有“先驱者”多。
到了年中,过度扩张的市场开始出现危机迹象,不少代理商卖不出去。
或者开始囤积库存。
很多进入移动电源市场的小厂,因为没有出路,只能倒闭。
尽管业内人士一直期待iPhone 5S和iPad Air的出现能够扭转市场局面,但实际情况是旗舰新品只有一两款。
疫情的出现并不能挽救“死水”的局面。
除了春节期间借长途火车回家发家致富的厂家和少数大厂家还在赚钱之外,其他很多坚持下来的工厂都面临着困难。
好的。
这方面的一些细节,可以参考雷锋网一篇名为《小型制造企业的困局:敢问路在何方》的文章。
当然,众多厂商的进入也使得整个移动电源行业鱼龙混杂。
电视上经常出现“某移动电源爆炸”的新闻。
由于行业标准迟迟未出台,虚假产品标签、欺诈转化率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
此外,“大众模特”也太多了。
类似产品的出现也让很多人产生了审美疲劳。
聊天中,负责人还向笔者询问了一些关于可穿戴设备的信息,这让我不禁思考可穿戴设备作为别人眼中的另一个热门行业,是否会成为继移动电源之后厂商的新趋势。
那么“战场”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与几位工厂老板进行了沟通,得到的答案是:暂时不会。
主要原因如下: 1、深圳中小厂虽然执行力和模仿能力较强,但可穿戴设备的技术门槛相对于移动电源行业来说还是要高很多。
移动电源行业产品如此多的原因之一是很多小作坊甚至个人都可以组装,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可穿戴设备基本可以排除这部分人。
2、虽然今年被很多人称为“可穿戴元年”,但没有任何产品成为整个行业的“标杆”,这让广大小企业没有“模仿”的“模板”。
自主开发的风险非常高,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一般不会冒这个风险。
3.目前,很多工厂仍然采取“不懂就不做”的态度。
他们中的许多人表示自己从未使用过可穿戴设备,也不会对可穿戴设备做出任何评论。
4、移动电源市场之所以大,是因为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但目前可穿戴设备还没有这样的“刚需”。
当然,世界瞬息万变,作者不能保证一天多的推论会被“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