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可穿戴设备,人们普遍有两种看法。
一是可穿戴设备是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入口;另一个是“即使将来你佩戴了一套设备,你仍然必须携带手机”。
好吧,无论如何,我们首先要了解可穿戴设备到底是什么。
一篇文章曾列出11种可穿戴技术产品。
除了谷歌眼镜、蓝牙耳机、手表计算器等大家熟悉的设备外,还有一些新奇的小玩意,比如智能运动鞋。
除了 Nike+ 之外,谷歌也在今年的 SXSW 上推出了它。
会议上还展出了会说话的鞋子原型;闪亮的裙子——连接蓝牙的鸡尾酒会礼服,当有电话打进来时会亮起; Memoto 吊坠相机 - 每 30 秒自动拍照一次,通过捕捉一切来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键盘裤——配备无线鼠标、键盘和扬声器,通过蓝牙连接到显示器;传感器智能服装——多用途传感器节点散布在衣服上,获取人体运动的详细信息;太阳能充电背包——加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在户外也可以给自己的电子产品充电……现阶段,大多数人看好的商用可穿戴设备包括健康腕带和智能手表。
前者可以通过跟踪人们的身体活动数据来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整体分析”,而后者则可以随时与智能手机无线同步,并在手表屏幕上显示短信、音乐或电子邮件更新。
事实上,有些APP也可以让手机实现上述功能,比如苹果上的Nike+,可以记录用户每天的跑步数据。
近期,福建移动自主研发的智能手机医疗数据采集平台,可以看作是可穿戴设备在“移动医疗”方面的一次尝试。
无论手机还是可穿戴设备的形态不同,我们发现两者的工作原理无非就是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根据数据来接入手机。
商定的协议。
互联网使得人与物之间可以随时随地(anything、anytime、anywhere)进行信息交换。
以Apple上的Nike+为例,你在跑鞋上安装一个Nike+ Sensor(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小型计步器),将APP与iPhone或Ipod上的运动器材结合起来,在全球范围内记录和分享你的锻炼过程。
。
最近流行的智能手表还利用传感器直接感知和记录佩戴者的运动量和睡眠质量,以及每天的步数。
无疑,可穿戴设备轻薄、贴近身体的特点,使其成为更适合身体与世界沟通的载体。
在这个过程中,开发APP应用不成问题,传感器种类已经足够多,柔性电路板设计也有了突破。
最困难的是能够为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设备标准接口,让应用程序能够真正独立于硬件。
,以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产生跨行业、跨领域的应用。
我们最大的共同点是我们都有身体,这是我们与世界的主要界面。
移动互联网时代,物联网技术连接着身体与世界的连接与通讯。
无论是以手机的形式,还是佩戴在身上的设备,可能都不是关键。
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如何能够更好的满足我们的沟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