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小艺)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电气工程办公室的门上贴着一张照片:12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笑容灿烂。
引人注目的是每只手上的复杂装置和头上的武器。
带微电脑的智能眼镜。
不远处的一座教学楼里,一位教授正在讲授科技史。
他举着同一张照片,向学生们讲述了这一成为世界可穿戴设备发展史上里程碑的历史事件。
这位非常科学狂的人的照片拍摄于2001年。
照片中,STEVE MANN是多伦多大学第一位佩戴智能眼镜并开设智能眼镜选修课的教授。
早在2000年,他就开始研究可穿戴设备,当时他选修了智能眼镜课程。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里,几位志同道合的技术爱好者聚集在一起。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20年后,可穿戴设备会成为科技领域的颠覆性因素。
产品,而这个实验室的同学之一萨德·斯塔纳也成为谷歌眼镜背后的重要技术核心人物,掀起了全球热潮。
时钟已转到明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一场盛大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每年,CES都倾向于成为世界消费电子产品和技术的标杆。
本次年会上,智能手表、智能腕带、智能眼镜、智能头盔等多款可穿戴设备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主办方甚至专门开辟了一个名为“展区方式转换区”的区域进行集中展示。
疯狂的不仅仅是美国,这样的可穿戴设备热潮也蔓延到了中国。
自从Google Glass发布以来, 、百度、谷歌、华为等企业纷纷布局可穿戴智能终端,生怕错过这趟高速列车。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6.1亿元。
预计2020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1亿元,达到9000万元。
“互联网女王”Mary Meeker在其2018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表示,智能可穿戴设备正在成为一场重大技术变革,就像20世纪80年代的PC和现在的移动计算、平板电脑一样推动创新。
创新工场的李开复也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未来可穿戴互联网时代潜力巨大。
这样的预测让从业者兴奋尖叫,国内形势似乎不错。
现在,在硬件方面,国内不少厂商已经开始关注芯片市场,供电设备、蓝牙组件、WI-FI组件等零部件设备也已做好生产准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可穿戴设备的硬件已经比较完善,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可穿戴电脑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操作系统。
也就是说,目前可穿戴设备还没有系统,大部分都是嫁接到手机系统上。
对于国内市场来说,系统和重要芯片依赖国外。
事实上,可穿戴电脑在中国出现的并不晚。
2000年拍摄的照片中有一个中国人,他于2001年回国,从事可穿戴设备的研究已有十多年,甚至早在上世纪末,可穿戴设备的软件系统就已被开发出来。
也进行了研究和开发。
陈东一的故事 2008年的一天,海归陈东一在重庆大学校长室作了简短的报告。
当时的重庆大学校长非常重视,立即打电话给科研处处长、外事处处长、人事处处长。
人力资源部商量好如何提供支持后,后来向陈东一借了1万元。
陈东义用这1万元购买了电脑、扫描仪、打印机和一些小配件。
后来,他又捡到了一些别人不想要的东西。
这张桌子就像建造一个实验室。
因此,他曾在学生中享有“捡破烂”的名声。
由于经济问题,拾破烂的陈先生早期承接了很多项目。
他需要赚钱来补充稀缺的资金。
他最喜欢的经历之一是说服并帮助一家摩托车配件公司建立电子商务网站。
“我当时是搞电商和政务网的,我的电商比马云做的还早!”电子科技大学移动计算中心主任回忆道。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工”,陈东一终于在2018年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副智能眼镜。
不过,制作初期仍遇到不少困难。
至于硬件,当时的传感器体积大,价格昂贵,从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
芯片是从美国购买的,更重要的是,当时还没有移动系统。
当时的设备性能非常有限。
如果你想让设备变得更小,你只能选择M左右的计算速度,这甚至不如当今最低端的智能手机。
面对这种情况,陈东毅不得不自己开发可穿戴设备的软件系统。
他不愿意称这个系统为操作系统,因为操作系统需要强大的生态系统和客户群,所以他把这个系统称为可穿戴软件支撑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陈东一开发的系统体现了当前移动平台操作系统的两个基本理念:由于要最小化系统占用空间,因此该系统需要对LINUX进行剪裁以适应大小和内存。
更小的可穿戴设备,类似于后来出现的Android。
不仅如此,由于当时智能终端可穿戴计算机资源极其有限,陈东一还希望将大量的计算、存储等放在服务器端,让终端设备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计算以及终端的操作。
换句话说,终端就足够轻量了,把大部分计算放在后端,这也是云计算的雏形。
不幸的是,专门为可穿戴计算机定制的系统虽然在实验室中取得了成功,但尚未成功推广。
陈东一实验室的几十个可穿戴设备中,只有少数使用这个系统,大多数仍然使用Android、LINUX或WINDOWS系统。
至于已经上架的可穿戴软件支撑系统,陈东一表示,这个系统的实用性不是很强,这也和当时的资金有关。
一个耗资十万多元、几个人搭建起来的系统,指望他有多大用处,这是不现实的。
虽然在实用性上还存在欠缺,但中国移动系统的发展并没有停止。
山寨道德 2017 年 1 月 9 日,史蒂夫·乔布斯穿着黑色上衣、牛仔裤和运动鞋,优雅地站在苹果 Macworld 展会的讲台上。
“一款革命性的手机”不仅震惊了当时的与会者,也真正成为了一个智能时代的开始。
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各路王子都开始在移动硬件领域投入精力。
系统方面,经过几年的厮杀,市场已经由谷歌的Android和苹果的iOS占据主导地位。
国外巨头垄断系统生态话语权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
去年夏天,棱镜丑闻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让人紧张,开发独立可用操作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
今年1月15日,中科院软件所与上海联通公司联合发布了一款备受瞩目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COS(中国操作系统)。
其宣传稿称:“COS智能手机和机顶盒的体验已经达到国际主流操作系统的水平。
同时,COS还实现了多窗口操作、实时显示等自己独特的功能。
”时间多任务和语音语义识别。
”不仅如此,在应用软件方面,COS 系统几乎可以运行所有基于 Android 系统的应用程序,因为 COS 和 Android 系统都使用 Linux 作为底层系统。
这种棘手的系统开发策略不是中国制造的。
芬兰初创公司Jolla开发的Sailfish移动操作系统还可以支持原生Android应用程序,使该系统可以在一般Android设备上运行。
原因是Sailfish系统也是基于Linux系统,然后在上层使用了新的虚拟机而不是Android。
虚拟机可以兼容Android应用程序,从而可以运行10万个应用程序。
虽然中科院软件研究所所长李明恕表示,COS系统是打破国外在基础软件领域的垄断,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现有主流操作系统的高度。
然而,COS 发布后却遭到了各种批评,甚至陷入了抄袭丑闻。
不少业内人士和网友认为,所谓的COS系统实际上是由Android系统修改而来。
很多人戏称COS其实就是“Copy Other System”。
就在COS发布前不久,另一家中国企业通州电子发布了手机操作系统“OS”,该操作系统也号称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早在之前,阿里巴巴就已经开始进行相关布局,推出了阿里云系统,并与一些厂商进行了合作。
独立操作系统纷纷推出,但始终没能洗刷掉其深厚的Android和iOS根基。
其实以我国的技术实力,做出一个好的操作系统是完全不存在技术问题的。
然而,由于Android和iOS提前瓜分了市场,中国系统一直处于市场找不到一席之地的尴尬境地。
。
陈东一表示,在PC时代,苹果的操作系统始终无法取代微软的WINDOWS。
而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下,当苹果率先推出iOS移动系统并迅速占领用户时,微软的WINDOWS 8也难以追赶。
目前,iOS和Android已经形成了完整、成熟的生态系统,其他横空出世的操作系统即使技术上可行也很难赢得用户的青睐。
对于用户来说,它也是一个免费的系统。
由于用户习惯已经是先入为主,没有必要也不愿意去改变习惯。
对于企业来说,由于Android已经是使用最广泛、最成熟的开源系统,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这些手机厂商并不愿意冒险使用其他操作系统。
不仅如此,如果国产开发的系统用户太少,还会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如果用户体验低,系统bug就会更难改善。
这样,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然而,既然中国人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进入可穿戴领域,甚至开发出了专门适合可穿戴设备的软件系统,为什么他们仍然是先进技术的追随者而不是领导者呢?在中国学术领域,专家申请项目时,往往要在开头提到“美国学者提出”或“诺贝尔奖获得者指出”等字样。
如果他们说这个想法是他们自己的,就会受到质疑,美国没有做到,我们能做到吗?有人认为,阻碍科技创新的不是金钱,而是科技体系。
正是制度僵化制约了中国的创新。
这种对创新信心的缺乏甚至体现在国内企业界。
以国内互联网行业为例,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三大巨头都是通过模仿国际成功模式起家的。
这与苹果的乔布斯和微软的盖茨靠创新起家完全不同。
相对而言,中国企业更愿意走别人已经走过的路,然后在这条路上做有限的创新和本土化,而不是自己完全开辟一条路。
陈东一认为,企业的这种山寨做法,有时可能更符合国情。
“有些产品,从创业者的角度来看,如果是别人已经推出市场的模式,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其实很容易成功。
别人费尽心思才推出的。
”找到这个市场,用户认可后,我就顺势推出了技术类似但价格更便宜的产品,也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未来属于想象”,陈东一不同意“可穿戴设备”这个词。
在长达一个小时的采访中,他反复强调应该称为“可穿戴设备”、“可穿戴智能终端”或“可穿戴计算机”。
“只有不了解可穿戴技术核心概念的人才会称其为‘设备’。
”他说,在英语中,很少看到它被翻译为设备。
陈东一的理由是,可穿戴电脑的范围不仅仅是眼镜、手环,还包括衣服、假发、隐形眼镜、鞋垫等,而这些东西并不能称为“设备”。
在这些不能称为“设备”的设备中,大多数体积较小,例如隐形眼镜。
他们需要简化系统和其他软件。
这样一来,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把大量的计算和存储放在云端,智能终端只做一些简单的计算。
以智能服装为例。
衣服上的图案是传感器,袖口或衣领是通讯设备。
当佩戴者接听电话或拍照时,所有计算都在云端完成,计算中心可能只是一个小按钮。
。
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没有专门为可穿戴计算机设计的系统。
适配手机、平板的Android系统,以及那些专门为手机、平板等“大屏”设备开发的APP应用,突然需要适配小屏设备。
消费者会接受这个改变吗?未知。
著名互联网通信专家何曦表示,“可穿戴操作系统”应该是一个具有自动化、智能化、互联性、可扩展性等特点的操作系统,能够让用户摆脱硬件的束缚。
。
它可能是声音控制的,可能是身体感官控制的,也可能是意念控制的。
它应该是比iOS和Android更先进的新一代智能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