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购买了一款Fitbit手环。
没想到却被朋友瞧不起。
他说:“就算你给我钱,我也不要这个没用的东西。
”可穿戴从业者听到这句话可能会不同意我的观点。
一样尴尬。
可穿戴设备看起来很受欢迎,但实际上并没有被用户广泛接受。
以手链为例。
每个品牌的手环在计步、睡眠监测、卡路里计算等功能上都标榜着自己的独特性。
但事实上,这些手环基本上只通过单个传感器捕获数据。
他们的独特性仅存在于数据的“包装”和“展示”上。
说白了,功能同质化严重。
同时,市面上的大部分可穿戴设备,无论是智能手环还是智能手环,都存在着严重的功能同质化。
智能手表,每个人都差不多,有的甚至丑得让人不忍直视,国科电子软件副总裁于海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可穿戴设备兼具外在的‘配件属性’。
和内部“功能属性”。
只有将产品的“配件属性”提升到用户可以接受的程度,只有达到这个程度,“功能属性”才有机会不断提升。
“国科电子推出的GEAK智能圆形手表(GEAK Watch II)采用了圆形表冠,符合人们对手表的传统认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用户佩戴手表的需要,有一种矛盾感。
对此GEAK Watch II备受好评 如何克服可穿戴设备的尴尬? 于海东表示,可穿戴设备既有外在的“配件属性”,也有内在的“功能属性”。
达到用户可以接受的程度,“功能属性”才有机会继续提升 对于国产可穿戴设备功能和外观的同质化,业内人士透露,国内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厂商正在做产品。
为了通过量产来平均分摊成本,产品的外观和功能都会尽可能的好。
向成熟产品靠拢,方便使用公共模板,是同质化严重的重要原因。
这位业内人士进一步补充道,当小米以79元低价推出小米手环进入市场时,国内可穿戴领域陷入困境。
可穿戴市场尚未完全爆发,但已然成为红海,首先是价格战。
小米通过低价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这对于主要产品为智能手环的初创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为了与小米竞争,国内某腕带品牌几乎同时推出了百元以下的腕带产品。
虽然有些功能比小米手环更好,但也有评论称在做工和细节处理上牺牲了太多。
小米因其竞争方式和抄袭丑闻而受到批评。
不过,小米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它提高了用户购买可穿戴设备的价格门槛,增加了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
当小米推出低端智能手机时,它就不再成功了。
就让智能手机在中国快速普及?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和巨头的进入,一些抱着投机心态的厂商肯定会被淘汰。
这也是市场规律。
然而,没有必要对开展可穿戴设备业务感到气馁。
在IT行业,大公司被小公司超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4年前小米不是一无所有吗?做出独特的产品是制胜的法宝。
Apple Watch入??局,可穿戴设备元年即将到来?你还记得苹果秋季发布会上的“One more thing”时刻吗?现场观众的欢呼声足以说明世界对Apple Watch的期待。
如果说小米让智能手机普及了,那么苹果则定义了智能手机的概念。
因此,当苹果推出Apple Watch时,有人推断,只有Apple Watch进入市场,可穿戴产品的元年才会到来。
在一定程度上,Apple Watch独特的功能、设计和交互方式将指明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国内可穿戴行业最有价值的借鉴在于移动医疗和移动支付。
在移动医疗领域,Apple Watch最引人瞩目的并不是它多了几个传感器,而是它搭载了Healthkit健康管理平台,整合片面孤立的生理数据,配合与第三方医疗机构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多信息。
医疗健康服务更加精准全面。
秋季发布会上还随 Apple Watch 一起推出的还有移动支付服务 Apple Pay,该服务利用 NFC 技术,让用户通过 iPhone 或 Apple Watch 进行简单的触摸即可快速完成支付。
目前,苹果已与三大卡商户VISA、万事达和美国运通合作,覆盖美国80%的信用卡用户,以及星巴克、赛百味、梅西百货等数万家美国零售商和营业场所。
苹果的移动医疗服务和移动支付服务目前仅覆盖美国,但国内医疗行业和移动支付领域潜力巨大,相关政策也已出台。
可以说,土壤已经施肥了,所要做的就是精心播种、精心培育,而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
无论是医疗市场还是移动支付市场,取决于很多因素。
可穿戴设备只是解决其终端问题。
虽然这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但鼓励其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Apple Watch对国内可穿戴市场的影响,于海东补充道:“我们预计Apple Watch会大卖,它在教育用户、培育市场方面有着‘优秀传统’。
在PC时代,Apple II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诞生了IBM、微软以及英特尔等后来的赢家;智能手机时代,iPhone凭借自身的成功让无数安卓手机厂商蓬勃发展,但苹果固有的封闭生态理念必然导致引爆市场需求后留下重磅炸弹。
给予开放产品空间,无论是产品还是策略,借鉴和杠杆往往大于竞争和对抗。
Google Wear将作为市场先锋,为国内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可穿戴设备的未来是什么?目前可穿戴设备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仍然是一个玩具。
然而,谷歌、苹果、微软、百度、腾讯、华为、小米等巨头纷纷进入该市场,这也预示着未来可穿戴设备将会爆发。
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TUV莱茵技术支持与研发副总经理罗力曾在接受采访时展望可穿戴设备的未来:“未来的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具有运动监测功能的配件,但与移动医疗相结合。
” 、移动支付等细分领域,以及与云端进行数据通信的移动门户。
“要达到这样的发展水平,仅仅依靠可穿戴设备厂商是不够的,需要政府和多个企业单位的支持。
以目前的技术发展速度。
看来这样的一天并不算太远。
”对于小米和苹果来说,国内企业不需要将它们视为洪水猛兽,也许它们会给国内市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需要努力把产品设计得更加用户化。
友好以及如何找到用户的痛点是国内可穿戴设备厂商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