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经历了风风雨雨,这两点或许才是行业崛起的关键

时间:2024-05-22 14:31:18 科技赋能

与电影中无限手套的无限辉煌相比,现实中的可穿戴设备要黯淡得多。

功能单一、实用性差等问题常被诟病;技术积累不足、市场成熟度不成熟,导致整体发展十分混乱。

可穿戴设备经历了坎坷,未来的方向仍需探索。

近年来,随着资本的炒作和追捧,市场上涌现出各类可穿戴设备公司。

苹果、三星、英特尔等国外传统消费电子厂商以及小米、华为等国内企业的快速涌入,让可穿戴设备市场升温。

有数据预测,到今年年底,可穿戴设备市场价值将达到1亿美元,年出货量将超过2.5亿台。

市场发展似乎是一片无限的蓝海。

然而新鲜感过去后,迎来的却是相关产品的暂停销售和企业的退出。

其中,谷歌宣布停售眼镜、耐克、阿迪达斯相继放弃智能跑鞋、英特尔选择退出可穿戴设备领域……导致市场低迷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可穿戴设备的功能短板逐渐显现,导致产品粘性不足。

受功能单一或功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影响,人们往往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选择放弃。

据权威报告调查显示,购买智能手表的用户中,76.9%的用户在一年内使用过,而30.8%的用户持续使用时间不足一个月。

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无功能”是智能穿戴设备的最大短板。

另一方面原因是行业发展尚未找到正确的方向,公司对可穿戴设备产品的定位不够准确。

以智能手表为例。

尽管体验尚不成熟,但苹果、华为等公司坚持用高价将自己的产品朝时尚奢侈品方向打造。

如此一来,实际销量自然是不尽如人意。

相反,目前一些厂商因无法获得更高的溢价而寻求在细分领域发展,这给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开拓儿童、女性等更多细分市场,不仅能实现更多销量突破,还能赋予产品真正的价值。

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跨界合作或将成为突破口。

尽管可穿戴市场低迷,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与医疗行业跨界融合,开发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或将有望重振可穿戴市场。

如今,在“互联网+”热潮下,移动医疗未来趋势被看好。

将可穿戴设备与医疗行业相结合的硬件迅速兴起。

一些手环和手表可以简单地检测一些心律或记录运动数据,血压计、电子秤、水杯、头带等产品也逐渐进入普通消费市场。

但目前这些产品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医疗水平。

许多智能硬件提供的数据不太准确。

即使能够测量出准确的数据,也无法链接到医院数据库并建立个人病例档案,这使得获得的数据变得有价值。

大折扣。

很多医疗行业人士认为,达不到医疗级的产品只会成为时尚消费品,粘性不会太大。

例如,目前流行的可以测量血压的智能手环,对于辅助人们的健康来说,作用并不是很大。

消费者可能会在短期内购买它,但当它变成新的后,他们仍然会放弃使用它。

产品要具有真正的医疗价值,企业首先必须取得医疗器械注册和认证资格。

同时,设备可以基于数据积累为医疗保健提供真实的数据支持和相应的增值服务。

从这个标准来看,目前大多数企业销售的智能医疗设备都属于数码产品范围,对医疗设备没有足够深入的专业区分和理解。

未来,只有企业对医疗级可穿戴设备有专业、深入的了解,行业对相关产品有标准区分和严格把控,产品满足医疗级可穿戴设备的要求,可穿戴设备的跨界合作才有可能实现。

技术和质量方面的价值。

确实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