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酷、炫丽是可穿戴设备的代名词。
超哥这几天体验了一款国内某品牌的智能手表。
我把它和“酷”这个词一起扔到一边。
两个字——没用!我们先来评测一下这款手表。
它具有时尚的外观和良好的表带。
它由橡胶制成,可灵活贴合手腕。
玩了半天,有以下体会: 人体工学非常重要。
智能手表的屏幕尺寸与手腕有冲突。
如果表盘较小,则屏幕也会较小。
如果表盘较大,佩戴是否舒适取决于表盘背面。
手表的背面是与人体接触的地方。
这款智能手表的背面采用方形平面设计,与手腕的弧度不相符。
当手腕向左、右、上、下轻微弯曲时,通俗地说,就会引起恐慌。
这时候想想传统的手表,不管表盘多大,还是舒服的。
为什么,它是圆的。
只要表盘不大于手腕,无论怎么动都不会感到不舒服。
圆形,是一个很棒的形状。
您更想佩戴哪款手表? (很难打败传统手表的酷感。
)所以,用专业术语来说,人体工程学非常重要。
人体工程学使工具的使用尽可能贴合人体的自然形状,使使用工具的人在工作时不需要任何主动的身体和心理适应,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鼠标等工具带来的疲劳。
这款手表不适合像超哥这样手脖子瘦、没肉的人。
当你购买智能手表时,你必须转动手腕。
能否替代手机非常重要。
面对手表屏幕,第一个令人兴奋的点就是如何控制它。
左拉右拉后,激动人心的地方就是看到它的应用,在地铁上看新闻?没有互联网;玩游戏?不行,那就玩玩手机,查一下微信吧。
有一个小应用程序可以记录步行步数。
我从地铁走到家,燃烧了 10 卡路里。
然后呢?没有了。
我想尝试一下官方推广的血压测量功能,但找不到。
我想下载,但是没有应用市场。
它没有办法替代手机。
用户主动拥有一台多功能设备,而不带来另外的“负担”。
输入非常重要。
既然你也无能为力,那就看新闻吧。
您需要连接到 WIFI。
WIFI密码填写界面弹出九格输入法。
输入框被完全覆盖。
输入法上的每个方块都有三个字母。
,我只能数2次才能输入第二个字母,3次才能输入第三个字母,妈的,这叫盲打。
此时还没有全键盘,即使有,屏幕也太小,也没有语音输入。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一个手写输入法。
智能手表不能依赖按键输入方式。
至少手写和语音并存,语音输入是大方向。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记录心跳、脉搏、睡眠质量的Jawbone戒指,都面临着一个“然后”的问题,然后呢?现在谷歌眼镜最实际的用途就是用第一人称视角拍摄动作片吧?什么样的可穿戴设备有用?超哥认为,可穿戴产品可以穿戴在体外,也可以穿戴在体内。
外部可穿戴设备扩展了人类的运动功能,例如让人们跑得更快、看得更远、具有飞行能力、提供可以防弹的外骨骼等。
外部可穿戴设备将用于体育和军事应用。
据报道,美军正在研发类似于电影《钢铁侠》中的智能装甲,甚至类似于《终结者》中的液体装甲。
战术突击轻型作战装甲是一种先进的步兵装甲,可为士兵提供超人的力量和弹道防护。
它采用机械外骨骼结构,可以让士兵携带重型装备。
它由内置计算机、保护系统和生命信号检测系统组成。
“体外穿戴”离我们普通人有点遥远。
“体内穿戴”是指监测身体的各种指标,观察身体的异常运动,提供分析数据,并能够将解决方案连接起来,形成闭环,这才是正路。
我在这里抛出一个概念,叫做B2O,Body to Offline。
此前,常见的概念是线上到线下。
未来应该是以个体为中心的“身体到线下”。
前面提到的无用手环不会做以下事情。
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测量仪。
只要看一眼就可以完成。
身体里哪些数据重要:血压、心率、血糖、血脂、白细胞、肝功能、肾功能……可穿戴设备未来肯定会是与医学的一大连接点。
某血压健康可穿戴设备的设计思路可以提供参考: 对老年人有用 在全球化加剧和生态环境污染的双重影响下,慢性病已占人口总死亡率的85%,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测量血压比计算跑步步数的可穿戴设备更有用。
通过蓝牙或Wifi连接,可与基于Android终端的各种设备配合使用,测量工作由APP程序处理。
APP可以自动记录用户每次测量的结果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我们年轻人往往只关注可穿戴设备的酷炫、时尚,甚至只关注自己的健康,而对父母的健康漠不关心。
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情味。
用户可以提前在手机中输入亲人的电话号码,每次血压测量的结果都会由后台程序自动以信息的形式发送给亲人,方便家人了解患者的情况实时状况。
至少在这个层面上,构成了用户购买的驱动力。
激活数据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收集数据只是第一步。
用户最需要的不仅仅是健康数据的简单记录,还需要后期“激活”这些数据。
事实上,探索如何释放用户数据的价值才是最应该关注的。
将这些病理数据与个体的健康状况连接起来,通过物联网技术将采集到的身体数据汇聚到云端,进行历史数据统计和相关趋势分析与共享,进而形成用户的终身电子病历。
云端汇聚了众多用户的健康数据,大数据技术的综合应用赋予其“从拥有数据到预测病情”的能力。
然后,通过数据切片、分析处理,提炼出最有说服力的医疗智能诊断模型,可以预测和塑造用户预期的健康发展,引导用户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大数据真的可以预测疾病吗? 数据采集闭环已经形成,病情已经判断,该去看医生了。
该APP集成了医疗资源库,汇聚了医疗团队和专家。
用户可以在线提问,发布自己的数据图片,直接选择附近或值得信赖的医疗专家进行病情咨询,并尽快获得医疗建议,从而完成了一个基于用户健康需求的闭环。
同时,更多需要健康的人也可以通过APP内的问答区看到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常见疾病分析,为自己的健康提供参考。
不管这个产品是好是坏,它都为可穿戴设备提供了一个有用、激活数据、形成闭环的方向。
产品还是应该少一些概念性,注重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