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VR在国内只是一个噱头吗?国内厂商需要脚踏实地

时间:2024-05-22 13:40:38 科技赋能

智能硬件行业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当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家电等变得司空见惯时,能够带来前所未有的虚幻现实体验的VR设备成为了最重要的卖点之一。

一。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虚拟现实设备已经成为巨头和初创团队追逐的目标。

据悉,这个市场极有可能在短短几年内达到1000亿元。

但令人沮丧的是,国外不断将虚拟现实设备推向创新、革命、颠覆的层面,国内却将其视为噱头,成为众筹、融资、甚至炒股的“杀手锏”价格。

巨大的VR市场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将会被国内厂商彻底毁掉。

当市场被进口产品占据的时候,不要说“我们当年也玩过虚拟现实设备,只是没有抓住好机会”。

   数千亿!虚拟现实设备潜力巨大。

虚拟现实行业的前景是光明的,行业和公众都对虚拟现实设备抱有很高的期望。

但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一直是个谜。

近日,SuperData网站做出统计预测:到2020年,虚拟现实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美元,也就是近千亿元人民币。

但需要注意的是,SuperData的预测主要是基于对各地玩家的调查和分析,以及与其他硬件和市场规模的比较,并以此为基础对虚拟现实设备的整体市场规模进行预测。

具体来说,SuperData调查了美国和亚洲的主机、移动、PC和其他游戏玩家对各种虚拟现实设备的购买意愿,以及可承受的价格范围。

也就是说,真正的市场潜力只会比这个数字更大——毕竟还有更多的消费群体尚未调查。

从玩家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43%的用户愿意购买PlayStation VR,30%愿意购买Oculus,12%愿意购买三星Gear VR,只有7%愿意购买Google Cardboard。

需要注意的是,Google Cardboard虽然最便宜,但实际上并没有吸引用户真正的注意力,因为它的效果达不到其他虚拟现实设备带来的震撼感。

一切准备就绪,当虚拟现实设备真正成为下一个热门单品时,消费观望就能迅速转化为真正的购买力。

对于千亿级的市场,我们或许不用等到明年。

  国内厂商纷纷介入!市场可能会被毁掉,或许是因为他们不想重蹈智能手机起步缓慢、虽然轰动一时却被国际巨头打压的错误。

国内厂商在虚拟现实行业布局已久,期待真正先发制人。

不错的演出。

然而,与国外专注于虚拟现实设备的创新和研发不同,国内厂商浮躁的心态注定了虚拟现实设备只是他们手中众筹、融资、推高股价的玩物。

以宝峰魔镜为例,目前已经推出到第四代——这个演进速度比国外厂商要快很多。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

暴风魔镜基本上是基于Google Cardboard设计的。

纸板是用破旧的回收纸箱、柱镜、磁铁、魔术贴、橡皮筋等制成的,虚拟现实效果只能说是勉强引人注意,但优点是成本极低,售价可以保持在最低水平。

暴风魔镜就是利用这样的产品,将暴风提升为妖股。

这样奇怪的场景在中国大概也能看到——毕竟菜鸟太多了。

我们来看看宝峰魔镜4的slogan——“更轻、更薄、更舒适”。

完全没有提到虚拟现实效果是否会得到改善。

反而把研发的重点放在了佩戴的舒适度上,让人无语。

当然,所谓佩戴舒适度的提升,也让暴风魔镜4有了加价的资本——前三代售价99元,第四代售价199元!哈哈哈,但是偏离正路的暴风镜4有什么资格卖高价呢?此外,京东上还有一款名为“Twerking 2nd Generation”的产品,更是让虚拟现实设备市场变得更加混乱。

作为一款充满想象力的产品,2代电臀舞将虚拟现实设备与情趣产品结合在一起,成为所谓的“美国终极黑科技的精髓”,甚至自称是“情色行业的顶级设计师”。

”十年原创技术。

” 3D VR眼镜的加入,成为了“现实生活交互的必备工具”等噱头。

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提高售价——只有众筹资金足够,才能获得礼物。

  噱头不能长久。

国内厂商需要脚踏实地。

如果虚拟现实设备被国内厂商搞砸了,不仅不能带动整个行业的成长,反而会产生不好的反作用——虚拟现实效果极差,会让消费者对后来的虚拟现实设备产生排斥。

未来当行业潜力真正被挖掘出来时,那些视虚拟现实设备如家人的国内厂商也只能靠边站。

无核心技术、无专利、无配套应用的国产虚拟现实设备的“三无”已经到了适可而止的时候。

国内厂商必须趁着趋势尚未完全开启的契机,在研发上下功夫,真正掌握虚拟现实设备的核心技术,逐步打造完整的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