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时尚可穿戴品牌Misfit被全球第三大手表集团Fossil以2.6亿美元收购。
这个消息让很多人措手不及。
Misfit 横跨科技圈和时尚圈。
其独特的模式一直在智能穿戴市场得到认可,前不久刚刚完成小米和京东的融资,但这次收购却毫无预兆地发生了。
尽管业界对此次收购的真实背景众说纷坛,但无论是内部管理问题、产品策略还是投资者压力,结合大型创业公司的现状,Misfit 的收购并非孤例,也从侧面看到。
反映了当前智能穿戴市场的混乱状况。
Misfit产品仅专注于智能手环单一市场,其实际空间非常有限。
近年来,Fitbit、Jawbone、Nike、Misfit等国外品牌纷纷涌现,推出了从高端到低端的各类产品。
但在有限的空间内,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这些“运动手环”的产品同质化严重。
智能穿戴创业圈子很小。
一家公司的员工跳槽到另一家公司的情况并不罕见。
有时“技术秘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泄露出去,比如今年Fitbit与Jawbone的专利交换。
争议。
这些品牌下的产品所使用的技术和提供的功能类别没有太大差异。
最大的差异可能主要源于它们不同的设计以及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
根据近几个月发布的市场研究数据,按出货量计算,Fitbit 仍是全球最大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制造商,第二季度共售出 10,000 台可穿戴设备。
曾经紧随Fitbit之后的另一个美国品牌Jawbone,今年单季度的市场份额已跌至个位数(5%)。
造成市场份额排名变化最大的两个品牌是小米和苹果。
近两年小米手环智能穿戴市场格局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众多大型手机厂商的加入。
不用说,小米这款79元手环产品一经推出,就成为了几乎所有智能穿戴厂商的噩梦。
曾经是“高品质”代名词的智能运动手环,由于价格高昂,直接成为智能手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智能手环。
炮灰。
在高端价位,Apple Watch的推出直接削弱了很多小而美的智能手环品牌的光环。
国外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苹果Apple Watch累计出货量已接近1万台。
尽管它没有达到一些分析师的预期,但它仍然引领着智能手表市场。
与此同时,曾经是智能手环领域先驱的传统品牌Nike从去年开始选择退出市场,并大幅缩减了FuelBand团队。
今年7月,他因“夸大宣传”被起诉,并支付1万美元赔偿。
此外,三星、Moto、华为等厂商的智能穿戴产品也抢占了部分市场份额。
其中,华为手环B2和华为Watch一经发布,就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好评。
相比初创公司开发智能手环背后的软硬成本,这些厂商规模更大,资金和技术实力更强,加上他们在手机市场积累的品牌效应,更容易吸引消费者关注。
除了目前形势不错、估值达到62亿美元的Fitbit外,其他智能手环厂商面临的压力远远大于市场排名带来的喜悦。
据Misfit介绍,被Fossil收购后,它将把自己的技术和设计风格融入到Fossil和Skagen手表系列中,但它不再具备科技初创公司的属性,很难确定后续产品是否能够满足众多用户的期望。
另一个品牌Jawbone最近也开始试水时尚圈。
最近推出了多种鲜艳颜色的UP2和UP3,以扩大市场和受众。
另一条出路是从单一的智能穿戴产品线拓展到智能家居,或者在软件层面与科技巨头合作。
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市场和用户群。
总体而言,智能穿戴领域的竞争虽然不像手机市场那么“残酷”,但尚未达到成熟状态。
我们对智能设备的很多理想设置依靠现有技术仍然难以实现。
但从好的方面来看,目前的混乱或许恰恰预示着未来这个行业的淘汰和整合,以及技术创新的突破。
量变最终能否带来质的飞跃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