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手机厂商对耳机感兴趣,还得从2019年小米推出首款“活塞”耳机说起。
当时的背景(以及现在)最主要的是,由于手机厂商疯狂降低成本,大部分中低端手机都砍掉了耳机这个“可有可无”的配件。
毕竟,与充电器、数据线等基础配件相比,耳机并不是“刚需”。
为了“弥补”这个被手机厂商自己割断的市场,以小米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开始推出价格相对低廉的手机耳机,供用户按需购买。
但随着用户的要求越来越高,厂商的声誉越来越大,很多手机厂商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为手机提供基础的低价耳机,开始向更高端的领域进军。
过去一年,小米、魅族、锤子、一加都推出了定位更加“高端”的耳机产品。
我们来看看这四家公司推出的耳机产品,看看是否一样。
推广“良心”耳机。
小米圈铁——99元能买到“年度旗舰”吗?简单来说,小米的耳机产品可以用以下三点来形容:“优秀的设计和做工+夸张的宣传+取悦初级聆听用户的调音”。
小米圈铁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设计的典型产品。
其设计和做工优于大多数同价位产品。
再加上“圈铁”、“年度旗舰”等夸张宣传,小米的圈铁耳机看上去卖点颇多,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声音方面,小米圈铁明显低频过多,但低频下潜不够好。
属于频率低、数量多但质量低的情况。
“嘭嘭”的低频也覆盖了本来就不怎么“通透”的人。
嗓音。
同时,和很多圈耳机一样,小米圈耳机中负责中低频的动圈和负责高频的动铁之间的连接有些不自然。
再加上调音不平衡,米圈耳机听起来有点奇怪。
在小米圈铁上听音乐时,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首歌在我的印象中听起来不是这样的。
相比之下,小米活塞标准版()(上图)的声音就“正常”多了。
虽然活塞标准版还是低频太多,解析力不够好,但至少它的声音不“正常”,再加上更柔和、更温暖的声音,小米活塞标准版比小米环铁“耐听”得多,考虑到它的包装、做工和69元的价格,小米活塞标准版还是更“耐听”。
“认真”。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我们只指小米活塞的“标准版”,而不是“多彩版”或“简约版”。
后两个版本的小米活塞的声音比“标准版”差了不少。
小米环铁和活塞标准版再次证明,“高大飘逸”的“环铁”结构并不意味着好声音。
事实上,由于复杂的声音分频问题,大多数圈铁产品魅族HD50都不如同级别的纯动圈或纯动圈耳机——外观和做工是关键。
魅族是一款以MP3播放器起家的产品。
迷你播放器(M6)在很多人心中依然是难以超越的经典。
这几年魅族也推出了EP20、EP30等多款耳塞或者入耳式耳机。
这些产品在用户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今年年底,魅族推出了旗下首款耳机HD50。
卖点也是满满的。
“金属外壳”、“粉末冶金工艺”、“生物纤维振膜”赋予HD50足够的噱头。
声音方面,魅族宣称HD50拥有“低于0.5%的超低失真率”。
我将售价1元以上的天龙AH-MM与HD50的频响曲线进行了对比,可见HD50堪比“元级耳机”。
当然,比较频率响应曲线本质上是不可靠的,所以请不要这样做。
太严肃。
不过,HD50推出后,引起最多讨论的并不是它的声音,而是它酷似B&O H6“孪生兄弟”的设计。
有人表示,HD50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魅族聘请了设计团队。
B&O设计团队成员。
这个解释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逻辑似乎不对。
难道B&O的设计团队只设计H6这种形状的耳机吗?不过抱怨归抱怨,我们还是非常喜欢魅族HD50的设计和做工,因为魅族不仅“复制”了B&O的设计,还“复制”了B&O的优秀做工。
要知道B&O H6的售价接近3千元。
声音方面,或许是前期的宣传带来了太高的期望,所以第一次听HD50的时候感觉有点失望。
HD50的声场不够大,解析力不够好,高频有点暗淡。
在HD50上,你听不到“空灵”的女声,更别说大型交响乐了。
然而,HD50似乎并不适合这种音乐。
良好的低频和温暖的声音使其更适合听流行音乐。
如果说HD50的设计和做工可以媲美两千元的产品,那么它的音质就“对得起”这个价格了。
Smartisan S——真正“平衡”的声音S——是锤子科技首款耳机产品。
由VSONIC调音,分为“三级平衡版”和“低频增强版”两种。
版本。
S-的设计非常简单。
乍一看,它就像一个迷你版的“小锤子”。
S-的做工尚可,没有太多惊喜,但还是比同价位VSONIC的VSD2S好一些。
但由于导管方向固定,腔体体积较大,长时间佩戴S-后耳朵会感觉不舒服。
很多厂商都喜欢宣传自己耳机的“三频均衡”。
其实他们想说的是:“我们的耳机应用范围很广,无论你听古典、摇滚还是二次元,我们的耳机都能应付自如。
”但事实上,在描述很多耳机,尤其是高端耳机时,三频均衡并不一定是一个褒义词,因为过于平衡的调音往往意味着“听不到任何声音”。
S-的“三频平衡版”是典型的“三频平衡”调音风格。
声音不集中在某个频段。
S-的解析度和声场也都不错。
音质对得起这个价格。
毕竟有余老威索尼坐镇,S的声音还是很靠谱的。
不过平衡的调音也让S-的声音没那么有特色,声音密度稍有欠缺。
至于S-的“低频增强版”,其音质与“三级平衡版”类似,只是低频略有增加。
将这两个版本的 Hammer S-放在一起时很容易听出差异。
不过,即使是“低频加强版”,它的低频也不过分。
如果你喜欢平衡的声音或者想购买耳机来养成正确的听音观念,S-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OnePlus金耳朵——你可以买到好的音质。
从名字上看,一加金耳的定位比去年推出的银耳要高一个档次,价格也比银耳贵很多(银耳售价99元),因为一加银耳在用户中的口碑非常好,我们也很期待今年的金耳朵。
金耳朵的外观采用了非常特殊的风琴设计,腔体采用金属材质,用料和做工品质优良。
在众多国产“男模”耳机中,一加金耳朵的辨识度很高。
金耳朵采用的是常见的动圈发声单元,但其振膜直径达到了11毫米,比常见的9毫米振膜大了一圈。
理论上来说,更大的振膜会带来更好的音质。
另外,为了“跟风”,一加还搬出了售价为万元的JVC HA-FX的频响曲线,表明金耳朵可以媲美万元的高端产品。
声音方面,一加金耳朵的音质明显优于上述入耳式耳机,调音也比较“中规中矩”,没有过度追求低频。
另外,金耳朵的灵敏度为dB,阻抗为32Ω,比较好推。
使用普通的非 Hi-Fi 手机即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更高级别的玩家,可以进一步挖掘金耳朵的潜力。
相对均衡的调音、高品质的音质、轻松的驾驶体验,一加金耳机依然拥有不错的聆听体验,但说金耳机能与“高配”的高端耳机抗衡有些牵强。
由于结构限制,一加金耳朵与定位更高的多单元动铁耳机相比,高频解析力有明显差距。
即使在动圈耳机中,一加黄金耳机相比市面上的一些经典动圈耳机仍然没有太多优势。
听了几个小时的一加金耳机后,我终于决定放下精致漂亮的金耳机,重新戴上“丑到哭”的GR07 Classic。
“乱”与“美”耳机市场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手机厂商推出的耳机产品,“乱”二字再合适不过了。
从售价99元的“年度旗舰”到“媲美两三千元的高端耳机”,国产手机厂商推出的耳机和他们的手机产品一样具有话题性。
耳机“隐藏”在众多配件中 回到产品本身。
虽然基本上没有一款耳机能辜负手机厂商夸张无底线的宣传,但不可否认的是,手机厂商确实推出了一些堪称“良心”的产品——这也是手机的特性所决定的。
制造商自己。
手机制造商往往比传统耳机制造商规模大得多。
耳机只是众多配件中不起眼的一类。
因此,手机厂商在推出耳机产品时,往往不需要考虑太多的盈利问题。
另外,中低端耳机的技术门槛并不高。
因此,与传统耳机厂商相比,手机厂商往往能够推出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但在千元以上高端耳机市场,传统耳机厂商依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手机厂商还没有推出一款在“音频发烧友”中口碑极佳的高端耳机产品。
2020年,我们期待手机厂商在更高级别的耳机产品上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