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为什么“可穿戴设备”这么受欢迎

时间:2024-05-22 12:37:45 科技赋能

运动手环、蓝牙耳机、GPS手表、投影眼镜、智能自行车……目前,这些潮流产品正在大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企业:可穿戴设备是一片蓝海。

为了减肥、保持健康,31岁的王女士最近在网上购买了一些新设备。

其中,无线蓝牙运动耳机可以用语音控制通话、听音乐、记录运动步数;体脂秤可以监测体重,分析体脂率、生理年龄,制定减肥计划;运动手环可以记录跑步路线和装备。

它速度很快并且可以在线共享。

省科技厅成果处戴处长介绍,所谓“可穿戴设备”是指一些可直接佩戴在身上或融入用户衣服或饰品中的便携式高科技设备。

不仅仅是硬件,还需要软件支持和大数据交互才能实现强大的功能。

1月份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消费电子展、2月份在东京举行的可穿戴设备博览会、3月份在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可穿戴设备目前正在蓄势待发。

不仅苹果、谷歌、微软等互联网巨头涉足可穿戴设备,小米、华为、百度、乐视等国内巨头也纷纷抢占市场。

记者上网搜索发现,不少小微企业也涉足可穿戴设备行业。

他们以众筹资本和风险投资为背景,参与这片蓝海的竞争。

久乐科技是湖北华银集团的全资控股公司。

其打造的产品“久乐表”上市仅一个月,线上销量已突破台湾。

该设备呈手表式样,主要面向老年人。

主要监测身体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生命指标。

如果老人突然晕倒或者监测数据波动异常,预设的家人手机可以收到短信提醒。

伪需求、伪情报还是概念股? 40岁的郭女士虽然收到了一条运动手环作为礼物,但她仍然把它放在一边。

“这种东西有用吗?成天关心这些身体数据不是弄巧成拙吗?再说了,高科技的东西想起来也很复杂。

”郭女士相信。

面对“伪需求”的质疑,互联网观察家牛志超认为,由于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应用场景勾勒得非常清晰,“运动、独自带孩子外出、老人独自……针对不同场景有不同的产品” ”。

他认为,对于某些人群来说,可穿戴设备可能是必需品,但对于其他人群来说则不是必需品。

此外,可穿戴设备还面临“概念股”的质疑。

一些创业者致力于开发新奇的小产品,却无法获得主流消费者的认可。

Uebikey智能自行车创始人李挺认为:“有些厂商认为添加传感器、蓝牙、NFC就是可穿戴设备,但实际上他们是在做伪智能。

”武汉新芯CEO杨士宁表示,“好小”的芯片可以成为可穿戴设备的核心之一,能够真正对用户产生“依赖”的可穿戴设备需要一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因为以及系统化的后台服务支持。

“用户对新事物的需求使得这个市场非常大,但真正爆发还需要时间。

”省科技厅专家认为。

期待对于很多用户根本无法理解的可穿戴设备采集的身体数据能够“真正有用”,牛志超认为:“观察身体数据只是开始,提供专业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才是正确的方法。

” ”对此,武汉九乐科技的何佳表示,目前他们的产品只提供专业的数据算法和紧急信息报警服务。

他表示,包括慢病管理、与医院或药店合作、医疗消费习惯汇总等大数据应用是“久乐手表”未来的计划。

同济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心理学科杨元副教授认为,可穿戴设备监测的身体数据只能作为专业角度的参考,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据介绍,今年9月,我国“即时检测健康监测对象”由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4家研究机构、浙江大学等10所高校、北京协和等16家临床医疗机构组成医学院附属医院等14家企业。

“互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京成立。

标志着我国实时检测和健康监测行业进入“产学研用”联手攻关的时代。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泪液血糖测量”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将会更好地与医疗行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