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如何跨过千亿市场门槛?

时间:2024-05-22 12:09:38 科技赋能

上游芯片企业正在积极布局可穿戴设备芯片、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平台和解决方案。

但下游终端却受挫,因为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还只是“圈内热”,大多数普通用户还没有任何感觉,也没有出现杀手级产品。

质疑可穿戴设备还有多远的路要走?如果想进入这个市场,在达到千亿市场规模的过程中,如何跨过这个坎呢?随着年底的临近,可穿戴设备的普及程度几乎盖过了市场上大多数消费电子产品。

业内人士预测,到2020年,在Apple Watch推出的带动下,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

这也是可穿戴设备厂商及上下游企业特别是芯片企业在可穿戴领域摩拳擦掌的重大机遇。

据联发科创意实验室副总裁Marc Naddell介绍,可穿戴设备目前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OAU,它是单一应用、单一应用类型的可穿戴设备。

这一类别甚至没有用户界面,例如专门收集相应的身体健康指标或生理指标。

第二类是SAU,它是简单应用的可穿戴设备。

这类设备一般具有用户界面和稍微丰富的功能。

它还支持从应用商店下载应用程序并支持用户定制。

第三类是RAU,它是一种多应用设备。

这类可穿戴设备应用较多,支持的APP也较多。

国际Omet公司推出了该类别的智能手表和可穿戴设备,这些设备也内置了MT芯片。

从目前可穿戴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通过用户的手机来使用可穿戴设备是一种较为流行且成熟的解决方案。

这一趋势也为应用开发者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事实上,不少应用开发商已经向包括联发科在内的芯片公司提出了要求。

这些公司已经率先开发出相应的设备。

他们进一步希望芯片公司能够帮助他们寻找或推动可下载应用程序的开发。

瞄准可穿戴市场机遇的公司数量正在迅速增加。

在联发科推出开发者平台Linklt之前,高通、英特尔等公司也推出了面向开发者的平台,并强调与Wi-Fi和蓝牙技术的集成。

联发科技的可穿戴芯片平台重点支持GSM技术。

对此,Marc Naddell解释说,根据用户和市场的反馈,将蜂窝技术集成到可穿戴产品中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加。

蜂窝技术比Wi-Fi能够满足更多不同场景的需求,功耗更低,芯片尺寸更小。

可以做得更小。

“较小的尺寸意味着它可以用于许多具有挑战性的设备。

” Marc Naddell 的总结似乎预示着可穿戴设备的更多可能性。

  现实,可穿戴设备还有多远的路要走?现阶段总规模较小,与智能手机市场存在巨大差距。

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从2017年的7.25亿台增长到2017年的10亿台以上,预计2018年将达到12亿台。

预计中国智能手机年出货量将突破4.5亿台,达到3.51亿台。

据瑞银统计,每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规模近1亿美元。

相比之下,研究机构估计,目前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约为3-50亿美元。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类设备出货量为1万台,市场规模为6.1亿元,预计到今年,出货量将突破万台,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台。

将达到9000万元。

可穿戴设备处于配件状态,并非独立的智能终端。

目前我国发布的产品大多只是计步、计算运动量,甚至推送信息。

它们只是一些入门级的健康监测设备,包括谷歌眼镜,它也重复了智能手机和联网计算机的功能。

所有数据最终都附加到智能手机上。

和电脑,不能独立使用。

目前可穿戴设备还只是手机的配件,并不是能够独立完成功能的智能终端。

他们对手机的依赖度很高,与手机强大的功能相比显得可有可无。

潜在购买力尚未激活,观望气氛浓厚。

目前,对于消费者来说,可穿戴设备的时尚性大于实用性。

现有的可穿戴设备设计尚未适应人们的佩戴习惯和需求。

美国移动市场研究公司Endeavor Partners对美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研究数据显示,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在六个月后不再使用可穿戴设备,约10%的成年消费者购买活动跟踪设备,但超过一半很快就会被弃用。

此外,产品价格昂贵,市场渗透率低。

例如,谷歌眼镜目前在我国的售价约为12000元,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目前,可穿戴产品的潜在购买力尚未被用户激活,大多持观望态度。

可穿戴设备处于流行但不流行的尴尬境地。

在迈向千亿市场规模的过程中,需要产业链上下游通力合作,解决共同问题,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1. 自主设计平台的推出和推广。

类似于手机产业链中的MTK交钥匙平台,对可穿戴产业的成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飞思卡尔基于混合ARM架构的集成可穿戴开发平台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可穿戴公司更快地推出产品。

英特尔在这一领域也有计划。

2019年,各大处理器厂商将陆续公布高集成度的低功耗硬件平台和参考设计,这将进一步推动整体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规模,加速可穿戴设备的硬件成熟度。

2.找到好的商业模式并生存下去。

对于三星这样的公司来说,可穿戴设备属于战略投资,无需考虑商业模式或短期内赚钱。

对于大多数创业公司来说,前期一定要考虑通过硬件赚钱,软件、数据和服务会给硬件增值;未来的发展,硬件的利润空间会减少甚至免费,通过数据和服务来赚钱。

所以现阶段,做硬件的一定要赚钱,做数据的一定要坚持。

3、完善产业生态和教育市场。

改善产业生态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努力,其中就包括推动产业联盟。

在此过程中,运营商应发挥更多作用,无论是资源投入还是数据和服务提供,都应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教育市场是整个行业的事。

在规模达到一定水平之前,要正确引导市场发展、引导用户消费。

产品多元化、渠道模式O2O等非常有必要,价格战、抄袭等应尽量避免。

4、注重可穿戴设备技术专利保护。

国内外可穿戴设备的技术水平没有太大差异。

国内企业应尽快通过专利保护其创新成果。

例如,谷歌已申请了60多项与智能眼镜相关的发明专利,苹果则申请了约80项与智能手表相关的专利。

企业需要通过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专利来保证技术安全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