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IDC最新统计,今年第二季度,Fitbit超越苹果,位居全球可穿戴市场出货份额第一。
纵观Fitbit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前两个时期的发展战略已经确立了目前的品牌优势。
在以收购数据服务公司FitStar为标志的第三阶段,Fitbit计划创建个性化的标准化数据服务体系,以使其成为支撑品牌生存的重要战略。
个性化数据服务体系成亮点第一阶段(0.4之前),量化自我运动的兴起、智能手机的普及、传感器互联技术的进步以及公众健康意识的觉醒,客观上使Fitbit成为现实 作为早期市场进入者的先发优势。
第二阶段(.5~.2时期),多元化的产品线成为Fitbit确立行业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
跨界合作方面,2018年Fitbit与奢侈品牌Tory Burch合作推出了一款时尚手环。
此次跨界合作不仅体现了以LV为代表的众多奢侈品牌通过“智能手表”概念进军可穿戴市场的新趋势。
智能珠宝。
这也符合Gartner对于可穿戴产品设计元素的看法。
在产品形式和功能上,Fitbit建议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合自己产品的宣传口号。
目前共有七款产品可供消费者选择,价格从60美元到60美元不等,涵盖低、中、高端,前两款为入门款Fitbit Zip、Fitbit One和Fitbit Flex不是手镯的形式。
它们可以挂在身体的任何地方,用于简单的计步、距离和卡路里计算。
有两款中端产品,Fitbit Charge/Charge HR。
与入门款相比,主要增加了睡眠追踪、爬楼计算、活跃时间计算、时间显示、手机来电通知、心率记录等功能。
高端产品Fitbit Surge可以算是一款智能手表。
与中端机型相比,主要增加了短信查询、音乐控制以及更精准全面的传感器采集功能。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Fitbit硬件的转型已经开始。
其运动手环拥有更专业的健康监测功能,并以带屏智能手表的形式出现。
第三阶段(0.3之后),Fitbit计划以数据服务为主要方向,增加用户粘性,发展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目前,约 42% 的健康追踪可穿戴设备用户在 6 个月后放弃使用。
与竞争对手相比,虽然Fitbit在维持用户粘性方面表现最好,但问题仍然很明显,有15%的用户在1个月后放弃。
此外,Fitbit 活跃用户占注册用户的比例从 58% 下降至 46%。
用户流失较多的原因,一是产品缺乏数据分析能力,未能将日常记录的复杂定量信息有效提炼为用户易于理解的定性结论。
其次,由于健康管理闭环机制尚未完善,产品缺乏对用户长期、专业的指导,难以有效改善用户的健康状况。
如今,以Fitbit为代表的健康追踪可穿戴设备正逐渐走出快速增长期。
应对用户流失、吸引长期用户参与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将直接关系到智能硬件公司能否转型为软件驱动公司。
信息服务公司。
换句话说,Fitbit等类似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否在市场接近饱和之前,通过软件和数据服务来提高用户参与度。
目前,医疗健康可穿戴领域的三种主要盈利模式是:付费内容和建议、提供医疗服务、向保险等行业出售用户数据。
事实上,Fitbit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硬件设备的销售,后续的订阅收入还不到总收入的1%。
针对这一情况,Fitbit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布局其个性化数据服务体系。
首先,在用户数据分析方面,我们将继续通过免费增值模式推广订阅服务Fitbit Premium。
该服务根据每天记录的用户睡眠、膳食和活动数据生成个性化报告,同时制定中长期运动和健康细分目标,并通过社交分享、虚拟徽章等方式让用户了解自己的排名相似用户的锻炼水平;其次,在闭环健康管理方面,Fitbit通过收购视频内容提供商、推出订阅服务FitStar等方式,努力扮演虚拟教练的角色。
该服务可以根据个性化的用户数据,提供有针对性的、长期的健身视频指导。
国内企业“数据多,服务少”。
国内可穿戴产品大多定位不明确,没有明确响应用户需求。
随着公众对可穿戴市场认知度的提高,国内厂商在实现销量突破、品类多元化的同时,在产品定位上存在一定问题。
大多数国内可穿戴设备只是作为先锋用户的小工具的小众产品,而不是新兴技术的消费必需品。
一些厂商简单、机械地将智能手机的部分业务功能移植到可穿戴平台上,没有充分考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可穿戴产品的人机交互特性。
在数据服务方面,我国大部分可穿戴设备厂商发展滞后,呈现“数据多、服务少”的局面。
目前,我国约30%的可穿戴用户在购买后3个月内放弃使用,超过3个月的流失率高达41%。
用户大量流失的原因主要是产品缺乏数据服务能力,未能将日常记录的复杂量化信息有效提炼为能够改善用户生活的建议和指导。
随着可穿戴市场逐渐成为红海市场,吸引长期用户参与、打造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成为发展重点。
鉴于目前国内可穿戴市场通过功能“膨胀”的低端低价产品吸引用户的发展现状,Fitbit的市场份额领先地位以及产品价格的不断提升为国内同类产品提供了启示。
公司。
硬件方面,其手环拥有更专业的健康监测功能,并且是带屏智能手表的形式。
在软件及配套服务方面,一是积极布局个性化数据服务体系,探索限价硬件+多元化数据服务的商业模式,优化企业软硬件收入结构。
二是深化垂直领域用户需求研究,聚焦专业数据库,加快数据分析服务底层能力建设,实现数据价值快速放大。
三是充分发挥社交、游戏元素对数据服务的催化作用,打造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的服务闭环机制,实现用户留存和参与度显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