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家在朋友圈里炫耀虚拟现实(VR)的炫酷体验,感觉VR“突然来了” “春风得意”似乎已经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但仔细一想,我似乎只能将VR与游戏和电影联系起来。
谁知道“先进”的VR技术经历了什么。
VR电影就不用说了,你看不到传说中的电影,你看到的都是《西游伏妖篇》那样的伪3D。
去找个VR游戏室体验一下黑科技,结果却会头晕、吐胆,真是令人难以承受的悲伤。
这种VR技术什么时候才能走进我们的家呢?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各种专利数据、国内外各个巨头出品的文献……于是我跑到CNKI官网,调出了图书馆里已有的文献。
我惊讶地发现,有很多文件都发霉了,长满了毛,因为它们经历了30多年的风化。
文献已经过时了,那么专利情况又如何呢?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反复搜索VR专利数据后,你猜怎么着?最古老的专利已经尘封了 21 年。
21年前,计算机仍然主宰世界。
21年后VR技术还有多大应用价值?短短三年时间,国家专利局公布了一项专利,而在这漫长的21年里,又达到了新的高度。
此前18年共公开专利1项。
这是行业爆发的信号。
这个信号与市场/公众反馈相同吗?我们可以从热搜关键词中查看VR的搜索热度。
因此,我们收集了三组数据来定量分析VR技术发展的生命历程,并试图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结论如下:1)中国人对VR技术的认识经历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产品开发的过程。
它持续了30年。
2)2000年至2009年我国VR技术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以来的这两年,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仍不够成熟。
3)不少媒体表示,VR技术已经开始在教育、体育、游戏、医疗等领域布局应用,但市场真正接受至少还需要20年的时间。
这是如何发现的?我们来看几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VR文学,“颠倒的碗”的含义。
首先,我们正在查阅文献。
文献数量的变化往往可以反映出研究热点的变化。
文献数量的减少表明相关理论研究已经更加成熟,并开始转向实际应用。
原来,“虚拟现实”文学数量的变化就像一个“倒扣的碗”!这一轨迹描绘了理论研究文献在经历高峰后逐渐衰落的过程,往往也意味着实际应用的开始。
具体操作如下:我们使用“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系统”三个关键词在 CNKI 中检索文献,发现自从国内第一篇关于 VR 的文献发表以来,这些年来与VR相关的文献数量不断增加,并在2016年登上了它的“珠穆朗玛峰”,随后开始走“下坡路”。
为什么虚拟现实文献统计图表像一个倒置的“碗”?更合理的解释是,VR首先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但随着科研领域对VR技术的研究相对成熟,2005年VR开始从基础转向应用,因此学者们对VR的关注越来越少。
这个解释可靠吗?不妨也验证一下。
我们还用另一个指标来验证上述解释,即虚拟现实文献在各个相关学科中的分布情况。
以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应用学科为例,2006年以前该学科文献数量居首位,占比超过60%。
但今年以来,本学科相关文献占比普遍开始下降,相应的,其他应用学科占比有所上升。
这也表明VR技术正在逐渐从基础转向应用。
文学反映了技术发展的一个方面。
事实上,专利数据更能直观地反映这一情况。
那么,专利情况又如何呢?我们把目光从科研领域转向科技产品研发领域,并不断验证。
第二组数据:专利历史数据。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6年公布了首个VR相关专利。
此后,相关专利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缓慢。
今年以来增速快速提升(年增长率0.18%,年增长率0.25%)。
也就是说,国内科技产品研发领域从2008年就开始关注VR技术,2018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此后,VR专利技术呈指数级增长。
在过去20年的虚拟现实专利数量统计图中,出现了一个位于左侧的L形。
专利数量急剧增加,这与之前的假设相符。
既然理论文献和专利发展统计都表明技术发展符合行业预期,那么为什么市场抱怨不断,消费者抱怨不休呢?因此,我们需要研究普通大众作为消费者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VR的。
第三组数据:百度指数呈现的真相。
这次大崩盘是基于“VR”和“虚拟现实”这两个关键词。
根据百度指数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两者的搜索指数在下半年开始腾飞。
,达到第四季度的最高水平。
这大概说明很多网友是在今年冬天才开始关注和了解VR技术的。
媒体指数进一步显示,“虚拟现实”自今年年初以来逐渐增多,也就是说,“虚拟现实”在年后才成为大众媒体讨论的热门话题。
这可能是制造商为推销自己的产品而进行大量公关努力的结果。
总之,2009年,“虚拟现实”达到顶峰,然后崩溃,直线下降。
VR和虚拟现实在百度指数中的搜索热度变化。
梳理以上三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早期,学者们首先对虚拟现实进行基础研究,在2009年达到顶峰,之后一路下滑,每年衰退幅度达到20年。
目前水平符合行业规则;随后,科技公司和一些学者开始在此基础上研发相关技术产品,即从基础研究转向应用研究,从而导致2016年爆发式增长,2016年呈指数级上升;今年下半年,虚拟现实概念及相关产品将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
然而不料,这一年却出现了崩盘。
一年之内,整个行业就恢复到解放前的状态。
技术的生命周期理论提供了解释:虚拟现实/VR仍处于发展阶段,尚未进入成熟阶段。
这一结论是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对技术生命周期的判断标准,结合统计数据和生命周期图来判断技术的发展阶段的。
技术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萌芽、发展、成熟、衰退和再发展。
首先,当专利申请量和申请人数较少时,表明该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实验开发阶段);其次,如果专利申请量和申请人数大幅增加,表明该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第三,如果专利数量持续增加但申请人数量不变,则表明该技术处于成熟阶段,以产品改进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第四,当专利数量不变但申请人数量明显减少时,表明该技术已处于成熟阶段,且以产品改进设计专利为主。
技术处于衰退阶段,此时以小改进专利为主;第五,当专利数量开始增加,申请人数量也增加时,就意味着该技术进入了再开发阶段,此时通常会出现新的技术发展方向。
。
判断阶段依赖两个指标:专利数量和申请人数量。
好吧,我们先看一下专利数量。
今年以来,专利数量大幅增加。
符合第二阶段的特点。
资料显示:200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第一个与虚拟现实相关的专利。
此后虽然专利数量不断增加,但速度却很缓慢。
历时18年,共公布专利1项; 2008年以来专利数量快速增长,短短3年时间就公开了1项专利,占专利总数的73.46%。
我们看一下专利申请人数的历史情况:年后会有大幅增长,符合第二阶段的特点。
数据显示,专利申请数量与专利数量变化几乎同步。
年前,专利数量和申请人数量均较少,且增长速度均较慢,表明VR技术在当年及之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此后,专利数量和申请人数量大幅增加,VR技术进入发展阶段。
两组数字放在一起就形成了生命周期图。
因此,从20年的历史数据来看,虚拟现实现在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即发展阶段。
VR技术的成熟阶段最早要等到2020年。
值得关注的关键是,从发展阶段到成熟阶段还剩多少时间?不能像诸葛亮那样,一眼就能做出预测。
根据虚拟现实(VR)专利类型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预测虚拟现实(VR)的技术成熟阶段何时到来。
我国专利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第二类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结构或者组合所提出的适合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第三类外观设计,是指具有美观性并适合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即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组合,以及色彩、形状、图案的组合,就是,产品的风格。
数据显示,除2008年发明型专利占比低于80%(78.72%)外,2008年及之前发明型专利占比均高于80%。
此后,发明型专利占比开始下降,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型专利占比开始快速上升。
示意图如下: 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组数据有两个交点:第一个交点是2018年,它是由发明和实用新型两条线;第二个交点是年中,由发明和设计两条线的交点形成。
两个交叉点显示,到年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数量将超过发明专利数量。
这意味着,从今年开始,我国虚拟现实相关专利将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为主。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的判断标准,如果一项技术处于成熟阶段,则会以产品改进设计专利(主要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依据。
因此,我们推测VR技术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即技术成熟阶段最早将于今年到来。
分析了很多,再浓缩,其实就一句话:2020年是我国VR技术的起步阶段。
目前,VR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预计20年左右将进入技术成熟阶段。
如果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不成熟。
事实上,有经验的玩家都知道,虚拟现实/VR技术在市场上的表现还太不成熟。
这些不成熟的行为几乎每天都会受到批评。
其中包括:一是产品功能存在缺陷,如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克服的头晕、看到的图形失真、屏幕图像有颗粒感、雾气等。
二是产品外观不完善。
高性能VR设备存在体积大、重量重、气密性等问题,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汗、疲劳,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三是内容匮乏。
目前,VR游戏、电影等资源非常有限,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因此,很多曾经被视为明星的产品,都变成了流星,最后成为垃圾桶里的客人。
一个问题:VR的未来光明吗?据说VR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分析“虚拟现实发表文章的主题分布”显示,除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外,VR还涉及自动化、建筑、教育、自然地理和测量、机械、采矿、医疗、通用工业技术和设备、武器装备等。
工业与军事技术、电力工业、美术、新闻传媒、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学科(按发表文章数量排序)。
但现实却很骨感。
从近两年的技术领域构成来看,目前VR专利仍然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的提升上。
目前仅在教育、体育、游戏、医疗等领域稍有亮点(数据略)。
尽管如此,头晕、画面失真、画面颗粒感等产品缺陷仍然是阻碍VR应用的骨癌问题。
骨癌问题可以克服吗?通过回顾20多年的专利和文献,我们发现中国人从VR基础研究到技术产品开发花了20多年的时间。
目前国内VR技术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相当快,但仍称不上神仙。
预计2018年我国VR技术将进入成熟阶段,不再有象的味道。
届时,一个乐观的前景将会出现:现有的骨癌头晕、图形变形等问题可能会得到完美解决。